7777一中医之秘在于量——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二摘要:针对中药之秘在于量,进一步探讨了李可用药规律。
李可关于红参用量:补元用平剂,急救暴脱用大剂;红参剂型:捣末同煎,另炖,粉吞,块吞。
肉桂用量:温肾阳、助气化、反佐用平剂;引火归原、降奔豚、止泄泻、护胃阳用小剂;肉桂剂型:平剂煎服,小剂粉冲、米丸吞服。
山萸肉用量:小剂10克,平剂30克,中剂60~90克,大剂100~120克。
吴茱萸用量:10克以下无效,15克显效,30克攻无不克,50克治大症。
生半夏用量:小剂10克,平剂30克,中剂45克,大剂60克。
关键词:中药红参肉桂山萸肉吴茱萸半夏李可医案人参为中药四帅之一。
李可创制的破格救心汤,高丽参用至30克。
他在全书246则医案中,用红参多达121案,创下了人参之“最”。
现根据其医案,整理出以下内容:1红参李可关于红参用量:补元用平剂10克,急救暴脱用大剂30克(372页);红参剂型:捣末同煎,另炖,粉吞,块吞。
1.1红参捣末同煎红参捣末同煎用大剂,常用于血证暴脱,可立挽危亡。
如暴崩欲脱案(123页)、暴崩脱症案(124页)、久痢成痨案(305页)。
1.2红参另炖红参“另炖”法,即隔水炖也,缘于单煎红参易糊锅,不可不知。
主要用于以下情况:①红参平剂:用于补元,红参为10克,偶见15克。
这是红参最常见的用法,如顽麻怪症案(42页)、尿毒症案(164页)。
②红参救脱:救脱用大剂,如胃溃疡大出血案(15页)、妊娠恶阻案(107页)。
③破格救心:高丽参30克,如破格救心汤治肺心病心衰(7页)。
④奔豚厥脱:红参30克,如奔豚汤治伏寒奇症案(379页)。
1.3红参粉吞主要用于特定的配伍,组成散剂。
①参蛤散:肾不纳气之喘,红参10克(重则高丽参20克),蛤蚧尾1对,研粉吞服,立解其危(14、29页)。
②参麝散:小儿慢惊风,以高丽参粉5克,麝香0.3克,以救呼吸衰竭(74页)。
③参灵散:李氏治数百例胃肠溃疡,红参、灵脂各10克等分,为散吞服,可当日止痛,半月痊愈(178页)。
1.4红参块吞所谓红参“块吞”,即打小块吞服,其“小块”,亦称“粗末”,类似于粗玉米面。
主要用于:①大气下陷:李可认为,用补中升陷法治大气下陷证,红参不入煎剂者,缘于汤药速效,虚馁之人下咽反觉胀闷,打小块吞服,入胃缓缓奏功,使下陷之气徐徐升达。
如胃下垂案(254页)、剖腹产后二便闭结案(112页)。
②肾不纳气:肺肾两虚之喘,红参小剂10克打碎,细嚼慢咽,立刻生效。
详见急性结核性胸膜炎案(47、393页)。
1.5关于红参“另炖”的思考红参“另炖”法,是李可临床使用频率最多的煎法。
由于隔水炖之法,有人不知,亦比较麻烦;若单煎红参,又易糊锅。
为此,笔者采用红参减半粉吞,代替红参“另炖法”。
2肉桂李可关于肉桂用量:温肾阳、助气化、反佐用平剂;引火归原、降奔豚、止泄泻、护胃阳用小剂;肉桂剂型:平剂煎服,小剂粉冲、米丸吞服。
2.1肉桂煎服肉桂入煎剂,一般为平剂10克,对于小儿、老人、羸弱之人,肉桂酌减,如小儿遗尿案之肉桂3克入煎(86页)。
主要用于以下情况:①温肾阳:如阳虚型红斑狼疮案,用附子、肉桂直温肾阳(202页);习惯性流产案,用附子、肉桂温养命火(117页)。
②助气化:李可之经验,治三焦气化乖常诸疾,必以肉桂辛热善动之品,直入命门而补其火,火旺则阴凝解而气化得以蒸腾。
如一老年肥大性前列腺炎急性感染致癃闭者,虽诊为湿热充斥、三焦闭塞,仍以对症汤剂加肉桂蒸动气化,2剂而解(157页)。
又如结核性腹膜炎合并胆囊炎案,以真武汤加肉桂蒸动气化(39页)。
③反佐:李氏在论述攻癌夺命汤时指出,本方大队苦寒之品,脾胃怯弱者,以肉桂温热灵动之品反佐,以保护脾胃为第一要义(146页)。
如红斑狼疮案,用肉桂10克反佐玄参100克,以防寒凉损伤脾胃(204页)。
笔者注意到:李氏凡用肉桂反佐,均列在反佐药之后。
这一特殊笔法,值得借鉴,如痢疾脱症案(146页)。
2.2肉桂粉冲肉桂冲服,一般为小剂1.5~6克。
主要用于以下情况:①降奔豚:肉桂、沉香、紫石英为药对,凡奔豚证,急投肉桂粉、沉香粉3克冲,煅紫石英30克,直入肝肾,破沉寒痼冷,安镇冲脉,下咽立效(16页)。
如伏寒奇症案之肉桂1.5克(380页),肠梗阻合并疝嵌顿案之肉桂6克(133页)。
李可用奔豚汤,偶尔肉桂10克入煎。
因症属厥脱,救阳为急,归于“温肾阳”一类,如噎嗝重症案(389页)。
②止泄泻:肉桂、赤石脂为药对,自制方三畏汤之肉桂1.5~6克粉吞,赤石脂15~30克入煎,取肉桂补命火,赤石脂甘温酸涩收敛,对脾肾虚寒导致之五更泻、久痢、久带,有特效(179页)。
如糖尿病案之五更泻,3剂而愈(57页)。
③护胃阳:李氏在肺痨兼寒饮案中指出,患者呕吐厌食,唯胃已伤,以阳和汤之肉桂粉冲,以复胃阳(308页)。
看来肉桂反佐与护胃阳有些相似之处,但仔细推敲,还是有区别的。
反佐的目的在于护胃,而针对的是苦寒药;护胃阳的目的在于扶胃,但针对的是胃虚证状,如胃凉、呕吐、便溏。
2.3肉桂米丸吞服李可之经验,凡火不归原证,肉桂1.5~6克米丸吞服。
米丸做法:油桂刮去粗皮研粉,小米蒸烂为丸,如赤小豆大,药前囫囵吞下。
取其米丸溶解较水丸、蜜丸缓慢,不在胃里分解,而在下焦徐徐吸收,引火归肾(54、127、242页)。
如鼻衄奇症案(279页)、复发性口腔溃疡案(286页)。
但有时,李氏名为“引火归原”法,却用肉桂粉吞,如虚寒型糖尿病案,这是为什么?因此案兼有胃阳虚(如胃脘冷痛、厌食呕逆),为了兼顾胃阳,以“保护脾胃为第一要义”,故改米丸为粉吞。
从引火汤证诸案中,可以看出,凡火不归原证兼有胃阳虚、奔豚证、五更泻、反佐证,皆遵“保护脾胃为第一要义”,改米丸为粉吞,如肺心病奇症案兼奔豚证(374页)、齿衄案兼泄泻(292页)、鼻衄奇症案兼反佐黄连,均改米丸为粉吞(281页)。
2.4肉桂与油桂笔者注意到,李氏多数称肉桂为“油桂”。
考肉桂分3种:①官桂:又称筒桂、菌桂,为5~6年之幼树干皮、呈筒状;②企边桂:又称油桂、紫油桂,因其表面用指甲刻划时则现棕色油纹而得名,为10年的树皮,呈凹凸形半卷状;③板桂:又名桂楠,是老年厚树皮,呈板状。
这三种肉桂,以油桂皮细肉厚,断面紫红色,油性大,香气者为佳。
所以李氏恒用越南之紫油桂,而不用普通肉桂。
其用药精纯,可见一斑。
3山萸肉李可关于山萸肉用量:小剂10克,平剂30克,中剂60克,大剂90~120克。
3.1八味丸类方,山萸肉为小剂、平剂李氏用八味丸类方,遵原方熟地与山萸肉之比例,故山萸肉用量偏轻,小剂者2例,平剂者2例,如膝关节积液案之济生肾气丸加味(251页)、夜盲案之杞菊地黄丸加味(268页)、急性肾盂肾炎案之知柏地黄汤加味(158页)、真寒假热案之八味地黄汤加味(288页)。
3.2潮热、消渴、防脱,山萸肉为平剂李氏之经验,凡肺痨、小儿疳积、癌证之化疗、放疗所致潮热者,以补中益气汤加山萸肉、乌梅、龙牡各30克,半月退净(302、363、396页);糖尿病之消渴,癌证之化疗、放疗之烦渴,恒加山萸30克(55、56、363页)。
治大气下陷证,下元虚者须防“提脱”,恒加山萸肉30克,如胃下垂案(254页);羸弱之人,以防阴阳气血之脱散,加山萸肉敛肝,如肺痨夹寒饮案(309页)。
3.3脱证、血证,山萸肉为中剂、大剂气虚欲脱者,急以升陷汤加参、萸,重用山萸肉90克,如产后误用开破致变案(113页),血脱者,见于脾不统血之崩漏便血,出血量多不止,汗出而喘,则是肝气已伤,疏泄太过,不能藏血,急加山萸肉60克以上,敛肝救脱;气随血脱者,出血如注,自汗而喘,腰困尿多不渴,急以大剂当归补血汤加红参助元气,重用山萸肉90克以上,敛肝固肾救脱;亡阳厥脱者,出血日夜不止,突变四肢厥冷,大汗暴喘,面白如纸,气息奄奄,阴损及阳,阳微欲绝,急投破格救心汤,重用山萸肉120克(124、125页)。
3.4心衰、呼吸衰竭,山萸肉为大剂心衰重症,如肺心病心衰案,破格救心汤之山萸肉120克(7页);如呼吸衰竭,升陷汤合大剂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山萸肉90克,麝香012克(263页)。
4吴茱萸李可关于吴茱萸用量:10克以下无效,15克显效,30克攻无不克,50克治大症(202、377页)。
4.1吴茱萸汤证李氏认为,《伤寒论》吴茱萸汤证昭示: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止痛与止呕,正是吴茱萸的两大功效(44页)。
4.2吴茱萸主治根据李氏之吴茱萸案21则,整理其主治:肝寒之巅顶头痛、眩晕、疝痛、缩阳、痛经、冻脚(202、376页),胃寒之呕吐吞酸、噎嗝反胃、胃脘痛、绕脐痛、少腹痛(376、382、389页);外敷涌泉引火归原治口疮,敷脐治小儿泄泻,其功不可尽述(376页)。
4.3中西汇录吴茱萸为开冰解冻之剂,其性辛热燥烈,直入阳明、厥阴血分,暖肝和胃,降逆补虚,温化寒饮,能破沉寒痼冷,解除一切痉挛(274、390页)。
由此而解决一些现代医学之难题,如西医脑出血之脑膜刺激症,与中医肝胃虚寒、痰饮上冲巅顶有些相合,详见蛛网膜下腔出血案(44页);美尼尔氏综合症之内耳迷路积水、痉挛,与中医痰饮上犯于脑之眩晕相通,详见内耳眩晕症案(272页);西医食道、胃肠之痉挛,与中医之“寒主收引”同理,详见噎嗝重症案、肠痉挛案(381、390页)。
4.4吴茱萸用量李可认为,《伤寒论》吴茱萸汤之吴茱萸一升,约合今制50克。
故用量10克以下无效,15克显效,30克攻无不克,50克治大症。
唯当今各家皆用1.5~6克,药难胜病,故其效不著(202、377页)。
李氏之吴茱萸案21则,其中吴茱萸小剂10克者5例,用于小儿、虚弱之人,如小儿过敏性紫癜案、急性肝炎误治变症案(329、170页);吴茱萸平剂15~20克者11例,如痛经痼疾案、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案(114、64页);吴茱萸中剂30克者4例,如美尼尔氏内耳眩晕症案、重症呃逆案(272、196页);吴茱萸大剂50克1例,如红斑狼疮案(202页)。
4.5吴茱萸冲洗法李可认为,吴茱萸汤方下注一“洗”字,是仲景用法奥法所在,即用至15克以上,当以开水冲洗7次,而后入煎,可免入口辛辣及服后“瞑眩”之弊。
凡遇小儿、老人、病弱之人,则先煎沸2~3分钟,换水重煎,以便稳妥(376、390页)。
4.6吴萸姜枣李可指出,伤寒方用药精纯,虽姜、枣亦寓有深意,并非点缀。
吴茱萸加两倍之生姜、大枣20~30枚,则辛烈减,可保无害(377、390页)。
详见胃溃疡大出血案(15页)。
5生半夏李可关于生半夏用量:小剂10克,平剂30克,中剂45克,大剂60克。
5.1小半夏汤类方李氏喜用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
《金匮》昭示: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
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