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缆防火标准

电缆防火标准

电缆防火标准(试行)目次前言 (Ⅱ)1 范围 (4)2 引用标准 (4)3 术语 (4)4 总则 (5)5 电缆的选型及使用 (5)6 电缆的敷设 (6)7 电缆的封堵 (7)8 日常管理 (9)附录A 阻燃性能级别及技术要求 (12)附录B 耐火性能级别及技术要求 (12)附录C 电缆防火材料的选用 (13)I前言《电缆防火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旨在进一步规范集团公司所属各发电厂对电缆防火的管理,避免或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

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在有效预防电缆火灾的同时,一旦发生火灾亦能有效地遏制因电缆延燃而扩大事故范围。

II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发电厂电缆防火的原则和标准。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50217—1994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DLGJ 154—2000 电缆防火措施设计和施工验收标准GB 50229—1996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所设计防火规范GB 50058—1992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T2951-1997 电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GB/T2952-1989 电缆外护层GB/T3048-1994 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GB/T3956-1997 电缆的导体GB 5023-1997 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GB 6995.1-1986 电线电缆识别标志第1部分:一般规定GB 6995.3-1986 电线电缆识别标志第3部分:电线电缆识别标志GB 9330-1988 塑料绝缘控制电缆GB/T12666.5-1990 电线电缆燃烧试验方法第6部分:电线电缆耐火特性试验方法GB 12706-1991 额定电压35kV及以下铜芯、铝芯塑料绝缘电力电缆GB/T17651.2-1998 电缆或光缆在特定条件下燃烧的烟密度测定第2部分:试验步骤和要求GB 132-1996 材料产烟毒性分级GB/T2951-1997 电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电力工业部-1979 电力电缆运行规程DL5027-93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3 术语3.1阻燃性(flame retardance)在特定试验条件的高温、时间的火焰作用下,使物体材质被烧着后,当撤去火源能自熄的特性。

3.2耐火性(fire resistance)在特定高温、时间的火焰作用下,可保持物体材质结构基本不受破坏的特性。

3.3阻燃电缆(flame retardance cable)在特定试验条件的火焰温度、时间作用下,使被烧着的电缆撤去火源能迅速自熄的特性。

3.4耐火电缆(fire resistance cable)在特定高温、时间内的火焰作用下,电缆仍能维持供电运行的特性。

3.5 直埋敷设(direct burying)指电缆无敷设构筑物而直接埋在地下,或底部充沙埋设的电缆。

3.6 阻火包(fire protection pillows)1用于阻火封堵又易作用的膨胀型柔性枕袋状阻火材料。

3. 7 自粘性防火包带(self sticky fire retardance belt)缠绕在电缆或电缆接头处,阻止电缆因火灾而延燃。

3.8 防火涂料(fire retardance coating)涂刷在电缆外护套上,阻止电缆因火灾而延燃。

3.9 耐燃槽盒(fire retardance trough box)代替金属桥架中的钢制槽盒,但具有一定的难燃性能。

3.10 耐火隔板(fire proof partition)具有耐火性能的板材,对通道或孔洞可作耐火分隔。

3.11 防火堵料(fire proof blockage)用于电缆敷设的孔洞封堵,并能有效分隔火焰的延燃。

3.12 耐火极限(fire proof limit)在特定试验条件下,规定的火焰温度、供火时间的最大极限值。

4 总则4.1 电缆管理和电缆防火工作必须突出重点,分清层次,抓住可能造成大面积电缆烧损、全厂停电、主设备严重损坏等关键环节。

既要从根本上防止电缆火灾事故的发生,也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治理,有效防止由于电缆火灾造成的重大事故并控制电缆火灾事故的扩大。

4.2 做好电缆沟、道、竖井的防火隔断,做好电缆孔洞封堵的动态管理,防止因电缆延燃造成大面积电缆烧损。

4.3 电缆沟、道的防火隔断要配合使用防火门。

防火门要做到平时敞开通风,发生电缆火灾能够自动关闭。

使用小绳和弹簧或闭门器配合时,必须涉及到防火门两侧的电缆。

4.4 突然停电后可能造成主设备损坏的重要辅助设备动力电缆,如:汽轮机润滑油泵、密封油泵、盘车等设备的动力电缆,应采取特殊的防护措施,且其运行和备用设备电缆应分沟敷设,防止其它电缆火灾波及这些重要设备的电缆,造成主设备损坏。

4.5 突然停电后可能造成主要公用系统停止运行的设备,如输煤系统、循环水、化学制水系统等,多台上述设备的动力电缆不宜敷设在同一个电缆沟内;如布置在同一通道中,应对部分主电源回路的电缆采取防火措施,防止这些设备的电缆发生火灾后造成全厂停电。

4.6 升压站的母线保护电缆、系统稳定装置、线路保护等电缆,不得与动力电缆同沟敷设,防止因动力电缆火灾影响保护电缆造成全厂停电。

各台机组、各条母线控制保护装置的相关电缆禁止集中布置在同一桥架或电缆沟道,防止因电缆火灾造成所有机组或母线停运。

4.7 电缆的防火涉及技术管理、防火管理多个环节,应从设计、安装、运行、维护、检修全过程着手,全面、全过程抓好电缆的防火工作。

规范电缆的日常管理,建立完整的电缆台帐和清册,开展定期检查和绝缘试验,加强对温度和缺陷趋势的分析,及时处理存在的缺陷隐患。

4.8 落实责任,完善制度,实施专人、专门单位归口管理,防止因管理漏洞造成电缆火灾事故,特别是非生产、非重要和临时电缆管理不善造成的电缆火灾事故。

4.9 加强对异动电缆的校核、审批,电缆接头的施工质量和电缆的预防性试验管理,防止因电缆本身故障引发的电缆火灾事故。

4.10 落实充油设备及防爆门附近电缆的隔断、封堵、阻燃措施,加强输煤、制粉等场所电缆的清扫,严格执行动火管理制度,防止因外部原因引发的电缆火灾事故。

4.11 积极采用感温电缆、电缆接头温度监控装置、红外测温及成像等手段,采用阻燃电缆、阻燃涂料等新材料,不断提高防范电缆火灾的能力。

4.12 严格落实封、堵、涂、隔、包、水喷雾等措施,防止由于外部原因造成的电缆火灾事故以及延燃造成事故的扩大。

24.13 采用灭火弹、烟雾报警等设施,做到火灾隐患早发现、早消除,将危害的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

使用灭火弹要与防火隔断有效配合,确保保护范围的有效性。

4.14 电缆防火措施应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5 电缆的防火性能选择5.1 电缆的选型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除满足容量、安装环境、强度的要求外,还应满足防火要求。

5.1.1 电缆着火后,容易引起电网系统振荡及系统瓦解等重大恶性事故的电缆,必须实施耐火防护和选用耐火、阻燃电缆。

5.1.2 电缆着火后,容易引起机组停机或开关跳闸的电缆采用明敷时,应实施耐火防护或选用耐火、阻燃电缆。

5.1.3 容量为300MW及以上机组的主厂房、输煤、燃油及其它易燃易爆场所宜实施耐火防护或选用耐火、阻燃电缆。

5.1.4 在建或已建发电企业选用耐火、阻燃电缆应按以下标准选型:5.2 电缆在采取防火措施时,应考虑各类不同措施对电缆载流量的影响,载流量的修正系数可根据防火材料制造厂所提供的测试报告为依据。

5.3 在采用难燃及耐火电缆的工程中,仍应考虑电缆防火措施。

36 电缆的敷设6.1 主厂房到网络控制室或主控制楼的每条电缆隧道或沟道所容纳的电缆回路,应满足下列要求:6.1.1 单机容量为200MW及以上时,不应超过1台机组的电缆;6.1.2 单机容量为100MW、125MW时,不宜超过2台机组的电缆;6.1.3 单机容量为100MW以下时,不宜超过3台机组的电缆。

6.1.4 当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采用防火分隔措施。

6.2 电缆敷设时应满足下列要求:6.2.1 动力电缆与控制电缆应分层敷设,不应配置在同一层支架上,并应进行耐火分隔。

6.2.2 同一回路工作电源与备用电源电缆,宜布置在不同层次,并应进行耐火分隔。

6.2.3 同侧多层支架上的排列,应按高低压动力电缆、强电控制电缆、弱电控制电缆顺序,宜分层由上而下。

6.2.4 对公用性重要回路、火电厂双辅机系统的厂用供电电缆,宜分开布置在两侧支架上,条件困难时可布置在不同层次支架上。

6.2.5 在同一通道中,不得将非难燃电缆与难燃电缆混合敷设。

耐火电缆的敷设可不受上述限制。

6.3 当电缆明敷时,在电缆接头两侧各2~3m长的区段,以及沿该电缆并行敷设的其他电缆同一长度范围内,应采用防火涂料或防火包带措施。

6.4 对明敷的35kV以上的高压电缆,应采取防止着火延燃的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要求:6.4.1 单机容量大于200MW的发电厂,全部主电源回路的电缆不宜明敷在同一条电缆通道中。

当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对部分主电源回路的电缆采取防火措施。

6.4.2 充油电缆的供油系统,宜设置火灾自动报警和闭锁装置。

6.5 直流电源、消防、报警、事故照明、双重化保护和火电厂水泵房、化学水处理、输煤系统、油泵房等重要回路的非耐火型电缆,宜布置在两个互相独立的通道中,如布置在同一通道中则对其中一回路电缆应作防火处理。

6.6 在密集敷设电缆的电缆夹层内,不得布置热力管道、油气管以及其他可能引起着火的管道和设备。

在隧道、沟、浅槽、竖井、夹层等封闭式电缆通道中,不得含有可能影响环境温升持续超5℃的供热管路。

6.7 对主厂房内易积水、油、灰的部位不宜采用电缆沟;当采用架空桥架敷设时,对易积灰易受油喷的桥架应采取防止灰、油喷入的措施。

6.8 架空敷设的电缆与热力管路应保持足够的距离,与热力管道平行时,控制电缆不小于0.5m,动力电缆不小于1m。

与热力管道交叉时,控制电缆不小于0.25m,动力电缆不小于0.5m。

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取防火措施。

6.9 电缆在架空桥架内敷设时,架空桥架的通道应避免通过高温、易爆、易燃有害气体的地段。

当无法避免上述地段时,应采取难燃或耐火措施。

6.10 在可能范围应使电缆距爆炸释放源较远,敷设在爆炸危险小的场所,并应符合下列规定:6.10.1 易燃气体比空气重时,电缆应在较高处架空敷设,且对非铠装电缆采取穿管或置于托盘、槽盒中等机械防护。

6.10.2 易燃气体比空气轻时,电缆应敷设在较低处的管、沟内,沟内非铠装电缆应埋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