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


幸福感的测量
―你幸福吗?” 测量的方法是多样化的,有问卷或量表 测量,也有表情观察的方法,有认知测 验,甚至有生理指标测量等。

--1、我的生活有崇高的目的。 –2、生命如此短暂,要懂得享受生活中的愉悦。 –3、我寻找能够挑战自我技术和能力的机会。 –4、生活中我保持出色的成绩。 –5、无论在工作的时候还是玩的时候,我都很忘我的投入。 –6、我经常全神贯注于我所做的事情。 –7、我很少被周围发生的事情所分散注意力。 –8、为了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我也有一份责任。 –9、我的生活有长久的意义和价值。 –10、无论我在做什么,对我来说,赢都是很重要的。 –11、在选择要做什么的时候,我常考虑这件事是否令人愉悦。 –12、我所做的事情,对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13、我希望比别人更有成就。 –14、我同意这句话:“生命短暂,及时行乐方为明智之举。” –15、我喜欢做充满刺激的事。 –16、我喜欢竞争。

道家的幸福观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崇尚返 归自然,逃避尘世,过原始质朴和自由 自在的田园生活。 人是自然和谐,长生之道。 庄子“至乐无乐”

两大思想传统的比较
儒家
价值取向 人生态度 名利观 苦乐观 意义 代表人物
经世济民、以天下为己任
道家 个性解放、人生自由 随缘顺事
积极进取 追逐名利 辛苦奔波,一心救世 促进社会发展
积极心理学与积极教育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郑雪 教授
报告内容
一、积极心理学简介 二、积极教育的兴起 三、积极教育的若干实践

一、积极心理学简介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 极品质的一门科学。 幸福科学 积极心理学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 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 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研究对象是平均水 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 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其目标是发现促使个体、团体与社会良好发展的因 素,并运用这些因素来增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促 进社会的繁荣。

幸福感
中西方古代和近代有不少思想家从人生哲学 和伦理学的角度对幸福进行过研究,其研究 方法基本是采用哲学思辨的方法,而缺乏从 心理学的角度,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幸福 心理进行研究。
从心理学的角度,以心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对 幸福进行研究,还是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后。
幸福感的概念
幸福是一种个人的感情,可称之为幸福感。 感情可分为积极快乐的与消极痛苦的两种感情。积极 快乐的感情有舒适、轻松、满意、安心、兴奋、愉快、 高兴、欣喜、狂喜等等,消极痛苦的感情有厌烦、沮 丧、苦恼、伤心、悲痛、失望、焦虑、忧郁、忌妒、 愤怒、惧怕、惊恐等等。
孔子、孟子、杜甫、范仲淹
淡泊名利,超然物外 逍遥快乐 培养平和宽广的精神境界
庄子、李白、林语堂
西方感性主义的幸福观
幸福是一种感觉,来自于人的感性。认为人的幸福 就在于人的感性生活,在于感性欲望的满足与快乐, 而这些满足与快乐本身就是道德的。 两种感性主义的幸福观,一是只停留于肯定现时肉 体的快乐,把人的自然欲望的满足、肉体的快乐看 作是最高的善。 另一种是在肯定感性幸福的同时,强调精神幸福的 价值高于自然欲望满足的价值,强调长远的快乐, 为了长远的幸福有时可以放弃暂时的快乐。
心理学摘要(1967-2000)
愤怒: 5,584 抑郁: 41,416 压力: 54,040 欢乐: 415 幸福: 1,710 生活满足感: 2,582
比率: 21/1
过去的50年心理学只关心一件事,心理疾病。 现在我们可以测量与诊断抑郁症、精神分裂 症、酗酒等。我们已经知道这些问题是怎么 发展出来的,包括它们的遗传因子、生物化 学性以及心理成因,最重要的是我们知道该 怎么去治疗这些疾病。在几十种心理疾病中, 已经有14种可以用药物及心理治疗方法来进 行有效医治(两种可以完全治愈)。 但是,这种进步的代价很高:为了要摆脱问 题状态,我们会变得更痛苦,甚至还不如以 前。人不只是要改正错误或缺点,还希望寻 找生活的意义与幸福。
积极心理学的人性观
*人生下来不是一张白纸,每个人都拥有各自独 特的发展潜能与可能性;
*人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反应体,而是积极主动 地与环境互动;
*人的发展成长很大程度取决于他自我的选择; *人对自己的选择自我负责。
倾听你内心深处的声音:你想要什么?在内心深处做一 个勇敢者,为自己做选择,并承担责任。

肉体享乐主义
惜勒尼学派的阿里斯提卜从自然主义的感觉论出 发,认为肉体的快乐比精神的快乐更迫切、更强 烈,所以肉体的快乐优于精神的快乐。他强调现 实的、眼前的、感性肉体的快乐才是真实的快乐。 提倡要“及时行乐”、“有花堪折直须折”, “吃吧,喝吧,快活吧,因为你将来要死的”。 阿里斯提卜这种强调及时享受肉体快乐的幸福观 比较粗俗,把快乐主义变为庸俗的纵欲享乐主义。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幸福即至善。 幸福是一种精神上的一种安宁的感觉。 他说“当我们说快乐是一个主要的善时, 我们并不是指放荡者的快乐或肉体享受 的快乐”,“我们所谓的快乐,是指身 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

西方理性主义的幸福观



理性主义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一大传统,古代以苏格 拉底、柏拉图、斯葛特学派等为代表,而近代以笛 卡儿、康德、黑格尔等人为代表。 理性主义强调理性作用,贬低感性与情感的作用, 主张抑制欲望,而追求道德的完善或精神上的幸福。 他们认为人生目的和幸福在于按理性命令行事,而 感官的享受和快乐只会玷污理性,荒废人生。 理性主义的幸福观有两种:一种是以柏拉图、亚里 士多德为代表的和谐说,一种是以犬儒学派和斯多 葛学派为代表的禁欲主义。

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
积极的力量让幸福可以永恒。 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催化心理学从只 关注于修复生命中的问题到同时致力于建立生命中的美好品质。
马丁塞利格曼
A.消极心理学的形成与局限
早期心理学提出的三大使命: 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 帮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充实幸福 发现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人 二战后为了医治战争的创伤,重点发 展了治疗与心理康复的技术—精神分析 与行为治疗等等,形成消极心理学的统 治地位
国际社会经济的发展,但生活质量与幸 福指数并不是同步发展,使得人们重视 内在的与主观的幸福感受与高质量的生 活--生活质量运动与幸福指数研究。
见见“积极心理学”的父母亲
Martin Seligman 塞里格曼( 1998)
Ellen Langer 郎格
Philip Stone 斯通
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 的时候,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治疗心理 创伤;但在经济繁荣的和平时期,心理学 的主要任务是帮助人们活着更加幸福而 有意义,生活得更加美好。
幸福感的整合
主观幸福感研究者将幸福感转化为快乐,相对忽 略了幸福的意义成分,而且过于强调幸福感的 主观性,有时无法区分个体的心理(在客观上) 是否健康;心理幸福感与社会幸福感的研究者 将幸福感转化为健康、成长与社会的功能,不 适当地降低了幸福感的标准,而且相对忽略了 个人幸福的主观感受。有必要把快乐感、价值 感、成长与成功感,以及健康和社会适应性整 合起来,获得更为完整的幸福感。
禁欲主义
犬儒学派把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观点推 向禁欲主义的极端。 他们认为,美德就是关于如何控制自己、抑制 自己欲望的知识。能够自制就是善,就是有德 的人,不能自制,不能抑制目己欲望的便是恶, 就是无德的人。 犬儒学派主张通过抛弃一切物质享受和感官快 乐,来接近至善,也就是用克制欲望来求得善, 成为道德上的完人。
我们虽然不能决定早上太阳何时升起,但我们可以决定 自己何时起床。(存在主义) 小故事:三个老人指路-教育家与心理学家的区别
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
一个中心
以研究人的幸福为中心
(主观幸福感)
积极情绪(主观层面)
三个 基本点
积极人格(个体层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极心理品质)
积极社会组织系统(社会层面)
积极心理学中的研究变量
“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促成一种变化,当务之 急是让心理学从只对补救生活中糟糕之事到同 时建立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Martin
Seligman
积极心理学发展历程
(1)1996年,Seligman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2)1998年,Seligman在美国心理学会年会上第 一次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 (3)1998年,Seligman主持了Akumal会议,会议 确定了积极心理学的三大主要内容及负责人 (4)2002年,Snyder和Lopez主编的《积极心理 学手册》出版,正式宣告了积极心理学的形成

普通人对幸福的理解
幸福就是有吃有穿。 幸福就是拥有金钱与财富。 幸福就是获得事业成功。 幸福就是得到爱情。 幸福就是当官掌权。 幸福就是保持青春美丽。

儒家幸福观
儒家提倡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生, 向内修身养性,形成仁、义、礼、智良 好的道德品质。向外要齐家、治国、平 天下,求取功名,行中庸之道,不走极 端,处理好人际关系等,这样的人生才 是幸福的人生。 “仁”—人际和谐与中庸之道

柏拉图的和谐幸福论
幸福公式:幸福=蜜泉+清凉剂 他说:生活中有两道泉在我们心中涌流着,一道是 快乐,可以比作蜜泉,另一道是智慧,可以比作清 凉剂,我们必须设法将这两种东西配成可口的合剂。 单纯的感性生活不能获得幸福,而单纯的理性生活 也不能得到幸福。因此,善的生活应该是一种混合 的生活,是一种理性与感性、快乐与智慧混合的生 活,是“蜜泉”加“清凉剂”的生活。
如果一个人感受到的积极快乐感情比较多,而感受到 的消极痛苦的感情比较少,那么,他所获得的幸福感 就比较多。
三种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Ed Diener):指 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与主 观感受,包括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消极情绪3个因 素。(快乐主义传统) 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Carol Ryff): 指一个心理潜能发挥和实现程度。包括自主性、环境 控制、个人成长、积极关系、生活目标和自我悦纳等6 个维度。(亚里斯多德,实现论) 社会幸福感(Social Well-being, Keyes):指个人能乐 观自信地完成人际和社会功能的积极状态。包括社会 归属、社会贡献、社会一致、社会真实、社会整合等5 个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