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技文阅读解题技巧

科技文阅读解题技巧

科技文阅读解题技巧一篇自然科学类文章,可以用来作为考题的“点”是一定的,命题者会从哪些角度去设题呢?考生不妨站在命题者的角度去思考。

换位思考的过程,就是寻找恰当的解题思路的过程。

思路得当,将会事半功倍。

作为一种实施多年的考题,科技文阅读的题型已经比较成熟。

成熟也就意味着题型设计思路规律性比较强。

只要我们能抓住这些规律,不管是读文章还是解题,都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科技文阅读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所考查内容的规律性。

二是错误选项的设计模式比较有规律。

从前者来看,科技文在检测内容和题型设置上主要有三种情况:(1)科技文第1题,一般考查对文中“概念” 或“重要术语” 的理解。

其题干一般这样问:对……的理解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解答这类题,首先要明白什么叫概念,所谓概念应该是对一个事物本质属性或者内容的完整并且准确的陈述,说简单点就是给事物下定义。

某一方面的特点或功用不能代替概念,对于事物的某方面的评价也不属于事物的概念。

命题者往往有意使概念表述不周,造成以偏概全的错误。

例如:依旧以2006年山东高考题第六题为例,题目考查的是关于“千栏居”的表述,那就是让考生对“千栏居”做一个完整并且精确的陈述,其中B、C、D三个选项,所陈述内容虽与“千栏居”有关,但根本不是从概念的角度介绍“千栏居”。

再如2006年全国高考题:从原文看,下列对“阿尔戈斯”方案相关内容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A.由3000个随洋流上下浮动的浮标组成全球海洋观察网,监测海水变化。

B.用装有海水温度和盐度传感仪的浮标,在深海海流中收集相关信息。

C.用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接收浮标采集的信息,控制浮标工作的全过程。

D.分析和研究浮标探明的深层海水热容量的信息,绘制“海洋气象图”。

本题考查的是文中重要词语,选项A虽然说的是“阿尔戈斯”方案,但陈述既不准确又不精确:“监测海水变化”到底指什么?“随洋流上下浮动的浮标”与原文所说不一致;3000浮标并非方案中规定。

选项C既不完整又不准确,控制浮标工作的不是卫星。

至于选项D干脆就不是在陈述方案内容。

只有选项A符合要求,完整而又准确的表述了“阿尔戈斯”方案的具体内容。

(2)科技文第2题,通常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辨析能力。

所提出的问题,有时只针对某一段落,有时则需解读全文。

其题干常这样问:下列表述符合(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解答这类题,首先根据题干从原文中找出信息区间,把相关选项与原文的相关文字进行比较辨析即可。

比较时要注意用词的肯定性、可能性、推测性以及程度和范围。

以2006年全国高考题为例: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海水温度的变化速度远远低于大气温度的变化速度,原因是海水密度远远大于大气密度。

B.在“海洋—大气层”系里,海洋被动而大气层主动,海洋变化缓慢,大气层则变化多端。

C.活跃的循环洋流像一把钥匙,在北大西洋这一“锁孔”中转动,导致北半球气候的不稳定。

D.海洋洋流的温度和盐度,改变了大气层的热力状态和动力状态,从而影响地球气候的形成。

只要认真阅读原文,你就不难发现A.C.D三项对应的文字分别在“第二段第一行”“第三段” “第四段最后一行” 经比较分析,这三项都是正确的,而B选项主要看文章的第二段,选项中“海洋被动而大气层主动”既不在原文中,又不合乎情理(海洋在与大气层的关系应当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答案只能是B。

(3)科技文第3题,检测的是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推测的能力。

其题干常这样问:“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正确)的一项是”解答此类题,关键要根据文章“已经提供的相关信息” 进行合乎情理的分析和推断。

必须注意的是“做出的推断原文中必须有根据,并且必须排除与选文相关的旧有知识的影响,也就是说只有选文中出现的信息才算数,否则即使是真理我们也可视若无睹”以2006年全国高考题为例: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海洋—大气层”原理,陆地上大面积水域的热容量,对周边地区的气温也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

B.依据“全球海洋输送”理论,重新调控热带海洋洋流的流向,将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宜人的气候。

C.关注北大西洋这一“锁孔”,人们就可以有效地预报地球的气候变化,从而避免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

D.“阿尔戈斯”方案可以解决海流循环无法预报的难题,如利用这一成果,将有可能消除厄尔尼诺现象。

虽然同属推断,但只有A项可在原文找到理论依据。

第二段“水的热容量是空气的4倍”以及“在全球气候的形成上,世界洋水域起着重要作用” ;第六段“研究已经取得初步结论: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热带海洋水域急剧变暖,上面的大气层也相应开始变暖”。

与之相反,另外三项都无据可查,纯属主观臆断。

2006山东科技文阅读题第八题D项之所以错误,也是因为文中无任何信息与“防潮” 和“防寒”有关。

而错误选项的常见设计模式,大致有如下类型:张冠李戴、以偏概全、是非颠倒、超前判断、无中生有、答非所问、强加因果等。

这些方法种类虽齐全,但记忆和运用起来未免麻烦。

其实这些错误简而言之可分为“时态的错误、范围的错误、程度的错误、逻辑关系的错误(因果等)” ,最终又可以归结到几种句子成分上的错误,主语、定语、状语的错误。

而不管何种类型的错误,说到底都是具体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造成的,因此我们只要关注一些重要词语,将选项与原文相关信息仔细比较即可。

这些词语在解题时很重要,例如:2006年山东试题第七题中的B选项,其题干是:河姆渡千栏居的长屋,是古代长江流域的一种特殊的家族聚居形式。

而原文却是“河姆渡千栏居的长屋,是长江流域史前的一种特殊的家族聚居形式”,二者差别就在限制性词语“史前”上,其他的错误设置也不外如是。

在这里我简要总结一些读文章是需要关注的词语:程度与范围——最、个别、部分、除……之外、唯一、全部、全都、不久等。

时态——目前、必然、可能、也许、已经、将来、曾经、过去、古代等表示时间的词语逻辑——原因、因为、如果、推断,大约、大概,以及那些表示事物之间发展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

除了上述规律外,解答科技文阅读最重要的是一种心态——细心,因为这类题目在掌握一定技巧的前提下,只要细心认真,解题当然没问题。

科技文阅读也是一种逐渐形成的能力,一定要有一定量的练习才可以,并且在练习时,要全身心投入,稍有差池,便起不到效果,这里是阅读的一些方法:1.初读,采用快速扫描阅读方法,一目十行,有个“印象”就行,不求甚解。

2.再读,思维要积极灵活,高度集中,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地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把握整体文意。

同时动笔划出关键词、句,以备解题之需。

关键词主要包括文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对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等形成、发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等。

如“目前”、“将会”、“已经”、“最……”、“除……之外”、“大概”、“也许”、“可能”、“其”、“这”、“与此相反”、“如此”以及那些表示事物之间发展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

而关键句则主要包括表明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要点句,表明结构层次关系的联结句以及使用双重否定、疑问语气的句子。

经验告诉我们,这些关键词、句往往是阅读解题的突破口,也是命题者常常关注、爱做“手脚”的地方,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3.看清题目要求,查检选项,一一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找出答案。

这一步的关键在于对照比较。

对照比较应注意的问题下边将谈到。

要学会换位思考,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

一篇自然科学类文章,可以用来作为考题的“点”是不少的。

命题者首先考虑的恐怕是考题的价值定位问题。

由于前述“考纲”的要求和文体特点的制约,科技文阅读测试的价值就应定位于考查考生阅读此类文章的基本能力。

这基本能力就是“考纲”的要求,这些要求落实到科技类文章中,考查的“点”就相应减少了许多。

命题者会从哪些角度去设题,以落实这些能力点呢?考生不妨站在命题者的角度去思考,去揣摩,定会茅塞顿开,大有收获。

其实,换位思考的过程,就是寻找恰当的解题思路的过程。

思路得当,将会事半功倍。

从近年来高考科技文阅读测试的基本情况看,命题者设题的一般思路有:1.曲解原意例(1)“未发现具有已接讯号特征的电波源”这句话的意思是(1995年高考第21题,限于篇幅,原文未录)A.不知道已经接收到的讯号有没有电波源B.已经接收到讯号但不能确定其电波源C.不能确定电波发出的源头已经接收到了讯号D.已接收到讯号但没有发现电波源的特征B项是正确答案。

其中C项属于曲解原意,因为已经接收到了电波讯号的是我们地球人,不是外星人,而且原句关注的是“电波源”被发现否?无需过问“电波源”处是否“接收到了讯号”。

D项也属类似错误,把“发现”的对象理解成“特征”。

2.因果倒置例(2)按照传统的看法,下列对动物冬眠时心脏工作原理的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1999年高考第18题)A.随着温度的降低,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也相应提高。

B.当心脏收缩时,钙离子就流进心脏细胞;当心脏舒张时,钙离子就从心脏细胞中排出。

C.即使在低温条件下,心脏仍能保持在非低温条件下收缩和舒张的原状不变。

D.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明显增强,从而使心脏的收缩也随之增强。

正确答案是A。

B项是错误的,原因就是颠倒了因果关系。

因为原文第二自然段明确指出,“当钙离子流进心脏细胞时,心脏就收缩;当钙离子排出心脏细胞时,心脏就舒张”,这是冬眠动物和非冬眠动物所共同具有的“心脏工作的原理”,因果关系十分明晰,B项将它颠倒过来,是不能作为对于动物冬眠的奥秘的解说的。

3.强拉因果即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这类试题往往具有较大的迷惑性,必须认真辨析。

例(3)文中认为“HP在冬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根据的一项是(1999年高考第19题)A.科学家们推测冬眠最终是由冬眠动物体内的遗传基因控制的。

B. HP是在冬眠动物的血液中新发现的一种特殊的蛋白质。

C. HP不能在非冬眠动物体内找到,而它的出现周期又跟冬眠动物的冬眠周期相同。

D.在发现HP之前,人们一直没有发现动物体内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

正确答案为D项。

它之所以不能作为根据,是因为“人们一直没有发现动物体内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并不能证明HP发现以后,HP就一定会在冬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4.偷换概念。

例(4)本文第一自然段提出了一种假说,对这种假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1999年高考第17题)A.在物种进化的过程中,某些哺乳动物在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从而具备了冬眠的功能。

B.比较起人类来,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的范围里发生了进化。

C.冬眠的哺乳动物比起人类来具有更强的体温调节机制。

D.冬眠的哺乳动物和非冬眠的哺乳动物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体温是否可以调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