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工业化和农业进步

第六章工业化和农业进步


1978年之后的中国工业化发展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全面工业化阶段,发展战
略更加成熟,吸取了前30年的经验与教训。 (1)结构调整纠正了工业化次序混乱 重工业化仍是我国工业化的主流,同时轻工业与原材料工
业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2)“实惠型”增长带来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工业化 (4)小城镇建设带动了工业城市化 (5)对外开放提高中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1978年以后,我国经济由封闭走向开放。贸易战略由完全
2.前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列宁“没有重工业,便无法 保持国家的独立;没有重工业,苏维埃制度就会灭亡。因此我 们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 开始实行国家工业化”。
由于指导思想上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在实践中就造成了 轻工业与重工业比例的严重失调,带来了严重后果,在重工业 内部,首先安排的是为重工业服务的生产资料的生产,未能注 意和保证为轻工业,以至为农业服务的生产资料的生产,于是 直接影响了轻工业以及农业的发展。从重工业开始的苏联社会 主义工业化,是高速度并靠内部积累资金,靠广大人民群众, 说到底主要是靠农民,于是农民负担过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受到挫伤,农业发展一直很缓慢。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 苏联人民特别是农民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的。
第二,与“珠江三角洲模式”和“苏南模式”不同,温州既没有毗 邻香港的地理优势,又不在城市密集,交通发达的江南水乡,远在浙江 南部山区丘陵地带,交通闭塞,资源缺乏。与内地相比,惟一的优势是 沿海,但又远离经济中心,发展经济的优势不多。
第三,不贪大求洋,从日用小商品起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把 小商品做大,把小企业做大做强,以小商品为主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 逐渐占领了国内国外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使温州本身在一定程度具有一 定的品牌效应,这是“温州模式”的突出特点。
(3)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为基础的“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与“珠江三角洲模式”和“苏南模式”都不一样,是
一个自下而上由农民自发推动的、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以发展 小商品起步的发展模式,其特点是:
第一,“温州模式”的发动者和创业者是千千万万的农民,农民办 企业,经营企业,承担风险,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是“温州模式”的 核心和主体。
技术引进的主要途径 购买新设备,如购买生产液晶电视的设备 进口新产品并加以仿制或复制 购买专利或生产许可证 国外直接投资(FDI),本国人员在外资企业中接受培训 国际间的信息技术交流,比如派人去国外参观、考察,
聘请外国技术人员来本国工作,或接受国外的技术援助。 访学人员带回新技术
五、工业化和城市化 (一)为什么工业化会带来城市化
的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相结合转变。通过对外开放,发展了一 批新型工业.提高了中国工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对繁荣国内经 济起了重大作用。
中国的区域工业化模式 (1)以引进外资和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的“珠江三角
洲模式” “珠江三角洲模式”是得力于大规模引进香港等地的外
资,以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为主体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 首先,毗邻香港的地理位置是“珠江三角洲模式”得以存
(1)重工业重、轻工业轻 (2)高速度、低效益,以规模基建投资为主导的粗放式工 业发展战略,只重投入不重产出效益的提高,每一次重工业的 大量投资和迅猛发展,都带来一次巨大的损失浪费、经济效益 下滑及劳动生产率下降
(3)重城市工业化,轻农村工业化 (4)经济总量扩张,人民消费紧缩。低工资、低物价、 低消费实现了高积累,一方面是卫星上天,大油田、大煤矿 的建成,世界上屈指可数的钢铁联合企业开始建设;另一方 面是一般工业消费品长期短缺,且产品陈旧,品种单调,在 其它工业化国家中早已普及的新型高档消费品在中国居民家 中很少见到。 (5)体制集中、分配平均 (6)国际环境孤立、实现自给自足
第六章 工业化和农业进步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工业化与经济
发展的关系,掌握工业化过程中农业的作用,了解农业的 进步的途径及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在农业进步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和重点:工业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工业化过程 中农业的重要作用。
第一节 工业化与经济发展
没有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就不可能成为现代化国家;工业化 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农业进步。 一、工业化的重要意义 (一)工业化的含义: 所谓工业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工业化,是 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并占统治地位的过程,即国 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以农业占统治地位向工业占统治地位的转 变,它使一个国家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现代的工业国。 广义的工业化,则是指发展或现代化。 工业化,既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也是一个世界性的概 念。
第四,工业的集聚将引致熟练劳动力和技术、管理人 才的集聚,从而产生集聚的技术效益:有利于技术协作和 分工,有利于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有利于技术的改革和发 明。这是因为集聚会引起竞争,促使工业企业积极交流技 术信息,努力进行技术革新。 (二)城市化中的问题
1.人口过度膨胀; 2.失业和过多的贫困人口、贫民区,严重的社会治安 问题。
(二)论证工业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主要理论 1.恩格尔法则 2.刘易斯人口流动模式 3.贸易条件恶化论 4.联系效应论 5.库兹涅茨关于工业化必然性的实证结论
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一般过程 (一)一般过程:
粮食加工和纺织服装工业—其它轻工业—家电(耐用 消费品)业—汽车—钢铁、炼油等 (二)不同国家工业化模式的共同性和特殊性(资源禀赋不 同、发展战略不同)
三、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在工业化中的作用 首先,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建设; 其次,为工业化制定全面规划; 第三,在财源的引导和技术的培养两个方面发挥必不可少
的作用; 第四,努力建立公营企业,完善企业运行机制。
四、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中的技术发展 自主研发与引进相结合 引进技术是必要的 引进技术的形式 引进技术应注意发展中国家的国情 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出口
第一,“苏南模式”是一种依靠“内向”型经济起步,即 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包括生产因素的聚集、产品市场的获得, 依靠地域内部和国内市场。
第二,“苏南模式”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推 动农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乡 镇企业的发展是这一模式的核心和主体。
第三,“苏南模式” 中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为大中城市 的工业配套和拾遗补缺起步,逐步推动这一区域的经济结构调 整、升级和优化。
4.中国 1978年之前的中国工业化发展特征
中国政府选择了这样一种工业发展战略:实行中央集权控 制的计划经济体制,通过抑制消费和以农补工、以轻补重的强 制性积累方式,从建立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入手,高速发展国民 经济。使我国从一个工业十分落后的农业国较快步入工业化国 家行列。这一阶段的工业化发展突出地表现出以下特征。
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其次,以深圳为龙头的区域极化效应和扩展效应,是“珠
江三角洲模式”的基本动力。 第三,以出口导向和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是“珠江三角
洲模式”的基本战略。
(2)以在农村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为主的“苏南模 式”
“苏南模式”诞生在我国经济最发达、城市密集度最高的 江南水乡,其特点是:
大量吸引外资是美国实现工业化的基本手段。自1843年至 1914年,美国吸引外资稳步增加,1914年吸引的外资额相当于 1843年的33
发展进出口贸易也是美国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手段。自1790 至1914年,美国的进出口除个别年代稍有减少外,一直是增加 的。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美国几乎掌握了世界贸易的1/3。
1.工业扩大可以产生人口规模集聚效果。 2.城市化会给工业企业产生集聚经济效益。 首先,基础设施如铁道、公路、水运、电力、热力、 仓库等等都是工业企业所需要的,而只有众多的工业企业 集聚在一个地方,共同使用这些基础设施,才会节约大量 资金。 其次,社会服务事业的发展,在集聚的情况下,可以 产生更好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 第三,集聚可以形成市场,产生市场经济效应。
美国工业化的制度和政策选择 (1)实行土地私有制度和发明专利制度 (2)对内实行自由贸易制度,对外实行受限制的贸易保
护政策 南北战争后,美国在国内实行自由贸易制度,但对外长
(3)通过发行公债等手段,实行较积极的财政政策 (4)统一货币发行,建立中央银行制度 (5)推行现代公司制度和现代管理制度 (6)实行义务教育制度和人才引进制度
(4)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推进 1790年,美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5%,而且没有一个城市
超过5万人;1840-1850年,城市人口数量几乎翻了一番,18501860年又翻了一番。到1920年,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
按工农业中劳动力比重,工业超过农业是在1910年后。 1910年,农业劳动力占美国总劳动力的36.3%,制造业、矿业 占26.1%;1920年,上述比重分别为28%和31.2%。与制造业 就业人数不断增加相适应,1790-1950年间,美国城市人口比 重(城市化率)也不断增长,从1790年的5%迅速提高到1920 年的51%
(5)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发达 (6)国外移民展进出口贸易 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美国充分利用了其后发优势,直
接引进和利用英国等先行工业化国家的技术和人才等。如美国 大量用偷窃、抄袭和引诱技术人员等方法得到了英国、法国、 德国等的技术和机器等。
与英国相似,美国的工业革命也是从棉纺织工业开始的。 19世纪30-70年代,美国制造业开始飞速发展。因此,罗斯托 (W.W.Rostow,1959)认为,美国经济曾有过两次“起飞”: 一次是在1815-1850年间,以新英格兰地区的棉纺织业大发展 为代表;另一次是在1843-1870年间,是所谓“北方工业起 飞”,以铁路修建、重工业发展为代表。1860年,美国就成为 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大制造业国家。到1880年,美国工业产 值超过英、德两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1894年,美国的 工业产值相当于整个欧洲工业产值的一半。
美国工业化的特点 (1)产业结构升级在各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行 与其他先行工业化国家相似,美国的工业化也是一个工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