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业化与农业发展

工业化与农业发展


资源有限
2、部门优先发展战略
不平衡增长理论研究的重点不是如何全面投 资,而是如何集中投资于某些部门,使投资 用于最佳用途上。
(1)优先发展重工业
(2)优先发展主导产业
(3)外向型发展战略
(1)优先发展重工业
主要代表人物:费尔德曼。 主要观点是: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
资源优先发展一部分联系效应大的产业,用优先发 展的产业创造的资本推动其他产业的投资,从而带 动全部产业的发展。
资本作为稀缺资源应得到有
效利用,工业部门的联系效应 较强 经济发展,必须发展工业, 进行工业化
库茨涅茨的经验分析为工业化
必要论提供了历史证据。
截面分析:按人均国民收入指标,对不
同收入的国家进行分组,观察各组之间 劳动力职业 结构和国民收入在各个部门 份额的差异。 剖面分析:对一组既定的国家较长一段 的历史数据进行研究,考察这些国家在 长期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实际发生的职业 结构和部门收入结构的变化。
德国工业4.0

“工业4.0”概念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 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 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 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 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 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 将被重组。自2013年4月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 上正式推出以来,工业4.0迅速成为德国的另 一个标签,并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新一轮的工 业转型竞赛。
产品出口,扩大非耐用消费品的出口。
台湾、香港、新加坡、韩国亚洲四小龙。 主要是利用劳动力廉价的优势。
4.高级出口替代战略
出口先进的耐用消费品和资本品,工业化基
本完成。
战略选择的依据
选择哪个战略,主要看自身的条件:
(1)自然资源丰富,采取进口替代战略;
劳动力丰富,采取出口替代战略。
(2)出口替代战略必须改革经济体制,以
1. 产品贡献

农业为国民经济提供着各种各样的产品。这些产品不 是国计民生不可缺少的战略物资,就是工业经济发展 原料和材料的重要来源。
如果一个国家的粮食增长赶不上国民经济对粮食需求 的增长,国民经济的起动和健康发展就要受到影响, 城乡人民的生活和温饱就得不到保证,工业部门就会 因原材料供应短缺而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严重的粮食短缺还有可能导致饥荒及人口的流动和迁 徙,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社会稳定。
trade terms theory ) 阿根廷著名的经济学家劳尔· 普雷维 什提出,后经辛格发展而成。 在国际市场上,存在着发展中国家 初级产品价格相对于发达国家工业 制成品的价格长期(下跌)恶化的 趋势,这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 十分不利。 发展工业替代进口的工业品
联系效应论
美国经济学家赫尔希曼提出

美国的“再工业化”
美国的“再工业化”
美国的“再工业化”
中美要素成本比较
德国工业4.0

工业4.0是德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 计划。该项目由德国联邦教育局及研究部 和联邦经济技术部联合资助,投资预计达2 亿欧元。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 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学 的智慧工厂,在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整 合客户及商业伙伴。其技术基础是网络实 体系统及物联网。
发展中国家的三农问题


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农业、农村和农民等三农问 题,是一个最基本的、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在发展三农的同时减少 三农。只有减少三农,才能最终发展三农。 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都在不断地升级,但是农业 产值比重的下降,不能说明农业在发展中国家不重 要了。农业产值下降的同时,农业总产值和农业规 模却在不断扩大。发达国家早就开始对农业进行保 护,而在发展中国家,农业仍然是赖以生存的基础 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没有农业基础的工业,好 比是沙漠上的蜃楼。
德国工业4.0




“工业4.0”项目主要分为三大主题: 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 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 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 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 该计划将特别注重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力图使中小企 业成为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 时也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 三是“智能物流”,主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物流 网,整合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资源供应方的 效率,而需求方,则能够快速获得服务匹配,得到物 流支持。
工业的快速发展和非农人口的大量增加为农业
发展提供市场贡献。
供给方面
提高现代农业投入品和技术条件(生物技术
等)。
减少农业投入成本,增加国家财力,提供资金。
3、具有较强的联系效应 后向联系:一个产业同向它提供投入的产业 之间的联系。钢铁-采矿业
前向联系:一个产业同向吸收它的产出的产
业之间的联系。钢铁-机械、汽车
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经济需要;进口替代则
必须加强保护。
(3)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往往混合使用。
美国的“再工业化”
美国所指的“再工业化”绝不仅是简单的“实 业回归”,而是在二次工业化基础上的三次工 业化,实质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发展高附加 值的制造业,如先进制造技术、新能源、环保、 信息等新兴产业,从而重新拥有强大竞争力的 新工业体系。 美国提出“再工业化”战略,是一种现实的考 量。尽管制造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只有15% 左右,但由于经济总量巨大,美国制造业在全 球的份额仍高达20%左右,依然是世界第一制 造业大国。
德国工业4.0
德国工业4.0
德国工业4.0
德国工业4.0
(六)工业化过程中的问题
政府的导向问题
城市化问题
技术发展问题 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的协调发展问题
二、 农业发展


一、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二、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 三、发展中国家的农业进步


四、典型案列 五、政府在农业进步中的作用
1、提供多样化产品
生存必需品、工业消费品生产的多样性。 人们的消费欲望多种多样,且具有递减的趋
势,工业部门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要,不断
提供新产品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效用。
引导消费者和生产者不断追求新产品和服务。
2、促进农业进步
需求方面
增加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客观上有利于农业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具有较强的前后向联系的部门作为主导部门。
如汽车部门
汽车维修、交通运输。公路建设等-汽
车-钢铁、橡胶、玻璃工业、电子工业 等
4、有利于改善贸易条件
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的初级产品价格
趋于下降,而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的工
业制成品趋于上升。
发展中国的工业化可以改善贸易条件。
(四)工业化一般阶段
早期工业:食品、皮革、纺织等
中期工业:金属矿产品生产与加工,
橡胶、木材加工,化学工业
后期工业:重工业(耐用消费品、资
本品)
新型工业:电子工业、软件工业(IT
等)
(五)工业发展战略
(一)全面工业化战略 (二)部门优先发展战略
1、全面工业化战略 基本观点:把工业化、资本积累和计划化有 机地结合起来,推进工业化。
工业化与农业发展
制作人:
目录

一、工业化 二、农业发展

一、 工业化
(一)涵义与观点
张培刚: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 (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 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 基要生产函数是指在整个经济中居于支配地 位的生产函数 , 亦即联系效应很大的生产函数 , 它 的变化能引起并决定其他生产函的变化.
发展中国家的三农问题


在发展中国家,往往不能有效的保护农业。因为多 数人保护少数人的政策容易实施,少数人保护多数 人的政策则很难有财力实施。农业就业人口所占的 比例越大,农业产值比重越大,越不可能对农业进 行保护。相反,还需要农业的支持,其他产业才能 较快的发展。 依靠自身的力量,农业绝对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因 为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机械化、化学化、自动化, 都必须有发达工业的支持。不过,在短期内,总是 能够找到促进农业自我发展的某些捷径。


原料贡献

在工业化初期,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 在工业中占据主要地位,如食品加工(酿 酒)、烟草工业、纺织工业、皮革工业等
工艺简单——没有最低规模限制——原料来源丰 富,分布广泛——需求收入弹性比农产品大得多, 需求增长快
主导部门的联动效应
主导部门通过三种效应带动经济增长:
后向效应:对下游产业 前向效应:对上游产业 旁侧效应:对所在地区的影响
构成主导部门的条件
对导部门的产品有旺盛的需求。 主导部门必须引入新的生产函数。 主导部门必须有较大的资本投资,且具有高
利润率和再投资率。
主导部门的技术创新能推动其它部门引入新
印度经济学家撒克(Thanker,S.Y.):
脱离农业的结构转变,即农业在国民收入和就


业中的份额下降,制造业和服务业份额上升。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定义(P190) 工业化是一个过程,其基本特征是:“首先, 一般来说,国民收入中制造业活动或第二产业 所占比例提高了;其次,在制造业或第二产业 就业的劳动人口比例一般也有增加的趋势。在 这两种比例增加的同时,除了暂时的中断以外, 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也增加了”。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 制造业产值份额的增加过程。
依据:社会基础资本和需求的不可分。
1.社会基础资本不可分
生产投资有一个最低的限度
2.需求的不可分
市场必须达到一定规模
全面工业化战略的缺陷
过分强调互补性和不可分性
如修路是可分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