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1轮生物人教课时规范练24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附答案)

2019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1轮生物人教课时规范练24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附答案)

课时规范练2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基础巩固1.(2018河南八市第一次测评)下列关于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突变一定能够改变生物的表现型B.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C.基因重组一般发生在有性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可以产生新的性状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2.下列说法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A.杀虫剂的使用决定了害虫变异的方向B.有性生殖的出现明显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率C.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一定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生物进化D.无子西瓜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达到生殖隔离而产生的新物种3.(2018河北邯郸摸底考试)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通过个体的进化而进化B.新物种的形成必须通过隔离机制C.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D.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4.(2017湖北襄阳月考)曲线a表示使用诱变剂前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b、c、d表示使用诱变剂后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由a变为b、c、d体现了变异的不定向性②诱变剂决定了青霉菌的变异方向,提高了变异频率③四种菌株中d是最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④青霉菌在诱变剂作用下发生的变异可能有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A.③④B.①③④C.②④D.①③〚导学号98710186〛5.(2018湖北沙市中学月考)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不能说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6.(2017福建长泰二中月考)下图是五个有亲缘关系的物种(G、H、Q、W、X)的进化历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五个物种中,基因库相似程度最高的两个物种最可能是X和QB.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通过生存斗争实现了共同进化C.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D.基因重组能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7.(2017河北衡水四调)某小麦种群中,T(抗锈病)对t(易感染)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小麦种群可以自由交配,据统计TT为20%,Tt为60%,tt为20%,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病,致使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

则该小麦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锈病且开花之后基因T的频率分别是()A.50%和40%B.50%和62.5%C.50%和80%D.62.5%和50%8.(2018河北邯郸摸底考试)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则下列对图示的分析,正确的是()A.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一定会形成新物种B.图中A 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图中B 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图中C 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能力提升9.(2018河北定州中学开学考试)桦尺蠖的体色暗黑由显性基因S 控制,体色灰白由隐性基因s 控制。

由于工业化发展,S 和s 基因的频率在英国某工业污染区100年间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可使种群中s 基因的频率下降B.暗黑色桦尺蠖是通过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产生的新物种C.自然选择能保留有利变异且能使有利变异逐代积累D.污染区种群S 基因频率上升是桦尺蠖对环境的适应10.由于某种原因,某一小岛上的野兔原种种群的部分个体分别迁移到了两个其他的小岛上。

下图表示野兔原种进化的过程,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新物种1与新物种2基因库不完全相同B.由野兔原种形成新物种显示了物种形成的一种方式,即经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C.图中X 、Y 分别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Z 仅表示自然选择过程D.在新物种形成的过程中一定存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11.下图表示一个亲代种群由于地理隔离(河流和山脉)形成了两个新的种群,进而进化为两个新物种的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地理隔离导致种群1、2与亲代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B.种群1、2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相互间无影响C.种群1、2承受不同的选择压力,适应环境的个体被保留D.由于种群1、2基因库中没有相同的基因,导致生殖隔离12.在蜗牛的天敌中,飞鸟最为可怕,它们拥有敏锐的视力、飞快的速度和锋利的爪子,蜗牛只要离开树荫和草丛的庇护,就很容易被飞鸟发现。

已知蜗牛外壳有条纹(B)对无条纹(b)为显性,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1)在一个人工养殖的自由交配的蜗牛种群中,基因型为bb的蜗牛大约占64%,则一年后基因B的频率为,基因型为Bb的个体比例为。

(2)在自然界中两种蜗牛被其天敌捕食的情况如图所示。

由图可推测,蜗牛更容易被其天敌捕食。

预计若干年后,无条纹基因的频率将发生的变化是(填“增加”“减小”或“不变”),此变化是通过实现的,根据此变化可知蜗牛将发生进化还是形成新物种?。

13.如图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图中上为甲岛,下为乙岛,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由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内因是,外因是,进化的实质是。

(2)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不与C物种发生基因交流,其原因是。

(3)迁到乙岛的B物种可能会。

(4)假设种群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a,A的基因频率为10%,a的基因频率为90%,那么AA、Aa、aa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a的基因频率逐渐下降,A的基因频率逐渐上升,则后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的数量变化趋势是。

综合通关14.(2017重庆十一中期中)科学家在研究北美两种不同物种的果蝇(种1与种2)的进化过程时发现,在百万年之前,北美大陆只有一种果蝇,其基因型为aabbccDDeeff。

随后不同区域的果蝇出现了不同的基因(如图);基因A与B同时出现在一个个体中会发生胚胎早亡;同样,基因C与D或E与F同时出现也有胚胎期早亡现象。

(1)甲地所有的果蝇构成一个。

北美大陆不同区域在阶段Ⅰ出现了基因的差异,这种变化说明基因突变的性。

(2)果蝇最多只能飞跃邻近两地的距离。

对历史阶段Ⅰ而言,甲地与乙地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属于多样性,判断的理由是;甲、丙两地的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属于多样性。

(3)甲地与戊地果蝇最终进化成两个物种,运用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解释其可能的主要原因是。

最终导致生殖隔离。

若甲地果蝇(种1)一个基因组含有15 000个基因,甲地共有果蝇50 000只;戊地果蝇(种2)一个基因组比甲地果蝇多了25个新基因,戊地共有果蝇38 000只。

比较两地的果蝇种群基因库的大小:。

〚导学号98710187〛##课时规范练2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B基因突变未必会改变生物的表现型;基因重组只会产生新的基因型,不会有“新性状”产生;生物多样性包含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面,其形成过程中未必产生新物种。

2.B杀虫剂的使用对害虫进行了选择,但变异是不定向的,A项错误。

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B项正确。

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如植物的自交,C项错误。

无子西瓜是染色体变异的结果,是不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直接达到生殖隔离而产生的新物种,D项错误。

3.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个体,A项错误。

隔离是形成物种的必要条件,B项正确。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C项正确。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D项正确。

4.B使用诱变剂后菌株由a变为b、c、d,说明变异是不定向的。

诱变剂可以提高变异频率,但不能决定变异方向。

由题图可知,四种菌株中d的产量最高,最符合人们的生产要求。

青霉菌是真核生物,在诱变剂作用下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5.A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前就已有个体发生突变,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进行了选择,A项错误。

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的形成是生物间的共同进化形成的,使生物之间相互适应,B项正确。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不能说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C项正确。

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项正确。

6.A共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B项错误。

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是生物进化的标志,C项错误。

基因重组中基因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基因的重新组合,所以基因频率并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是基因型频率,D项错误。

7.B感染锈病之前,小麦种群中TT为20%,Tt为60%,tt为20%,所以T的基因频率为20%+1/2×60%=50%。

感染锈病后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所以感染锈病且开花之后TT、Tt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4、3/4,T的基因频率是1/4+1/2×3/4=62.5%。

8.D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推断A、B、C分别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一定会导致生物进化,但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A项错误。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B项错误。

地理隔离不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才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项错误。

9.B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淘汰了体色灰白的桦尺蠖,从而使种群中s基因频率下降,A项正确。

暗黑色桦尺蠖与灰白色桦尺蠖虽然在性状上有很大的不同,但二者之间并未发生生殖隔离,所以并非产生了新的物种,B项错误。

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因而能保留有利变异且能使有利变异逐代积累,C项正确。

污染区种群S基因频率上升是桦尺蠖对环境的适应,D项正确。

10.C新物种1与新物种2的基因库不同;图中显示了经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的方式;种群产生不同性状是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结果,有利性状个体保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因此,X、Y分别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Z表示生殖隔离;在新物种形成的过程中,自然选择的作用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11.D地理隔离导致种群1、2不能与亲代种群相遇,使不同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A项正确。

种群1、2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由于存在地理隔离,一个种群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对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无影响,B项正确。

种群1、2栖息的环境条件及其食物来源不同,因此承受的选择压力不同,适应环境的个体被保留,C项正确。

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1、2的基因库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但是由于由同一种群进化而来,所以基因库中有相同的基因,D项错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