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在农村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践
张东山
摘要:分层教学是一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它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你能力水平,智力水平和非智力因素等,将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分成“A,B,C”三类,再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因材施教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类指导、分层练习、分层测评的一种教学模式。
关键词:分层教学化学分层
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生冒出来,使大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分层教学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每一节科内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
它是“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具体化,是顺应“创造适应学生的教育”的新课程理念的改革实践。
分层教学在理论上以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为支撑,我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更为分层教学的实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这种“不同的人在化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人人化学观体现了化学的个性化特征。
因此,化学教学应当面对每一个学生,适应每一个学生的需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化学问题,应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化学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
生的智慧潜能。
一、分层教学的实践
(一)学生分层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化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照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中三个此次的教学此次,可将学生按2:6:2的比例分A、B、C三个此次:A层是优等生,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C层是学习一困难的学生。
在具体的分层过程中,对C层学生突出了一个“扶”字,让他们学会学化学,对化学学习充满信心,对B层学生突出一个“推”字,推他一把,让他们在化学学习上尽快上路;对A层学生突出一个“激”字,激励他们努力探索和研究化学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二)教学目标分层
分层次备课是搞好分层教学的关键。
教师应在吃透教材、课程标准的情况下,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目标,哪些属于层次目标。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还应有具体的要求,如对A层的学生要设计些灵活和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他们能够深刻理解基础知识,并能灵活应用;对B层学生的设计的问题应有点难度,要求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发展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对C层学生的设计问题可简单些,梯度缓一点,使他们学习基础的知识,掌握基本的方法,培养基本的能力。
(三)评价分层
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发功能。
如对C层采用表演评价,寻找起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唤起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学习化学的自信心;对B层的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A 层的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二、实践的反思
对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中,学生的心理个性得到良性发展,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
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对问题:(一)实施分层教学对教师提高了要求,在时间、精力、课前准备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当前农村学习教师跟班、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跟自习、查住宿等等繁重工作,分层备课的时间的办不到保证。
(二)分层评价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虽然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时间、课后辅导、作业等方面,我们也注意到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但由于当前农村教育大环境所致,对考试的最终评价没有太大的改变,对学生的最终评价仍然是传统的。
(三)农村学生、教师个方面条件不足,分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存在很多的困难,需要以后长期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2.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