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辩稿
谢谢主席!今天我方的观点是爱国心重于行。
开宗明义,爱国是指个人对国家具有强烈归属感和荣誉感,在看到现存问题同时,仍然保持积极心态。
心有两层含义,一指浓烈的情感,感性而勃发;二指理智的意识,冷静而睿智。
行,则是在情感意识支配下产生的行为,二者相互联系,离开了爱国心就不可能产生爱国行。
今天我方在两者均存在的前提下讨论,何者更能对个人爱国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何者更能从长远利益角度促进祖国和平稳定发展,为爱国服务。
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方面论述“爱国心重于行”。
第一,爱国心支配爱国行,心提供方向和目标,赋予价值和意义。
通过现象看本质,任何为人称颂的爱国事迹背后隐藏的是一颗炽热的爱国心。
屈原悲投汨罗江,鲁迅弃医从文、毅然回国,刘胡兰宁死不屈,强烈的爱国情感使他们毅然决然做出决定,或以死明志,或为国捐躯。
所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正是浓烈的爱国心赋予生命泰山般的重量,而不在于单纯如鸿毛的死。
由此可见,勃发的情感加理智的意识,是爱国者做出爱国行的关键,爱国心多浓,行就多伟大。
心起决定作用,因而重于行。
第二,心具有无限延展性,相较于行的局限性来说,能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永久地传承。
爱国的具体行为随时代而变,但爱国的精神永不变。
兵荒马乱的年代,爱国是为国牺牲、慷慨就义,难道在当今和平时代,我们宣传爱国主义教育是煽动青少年以身赴死吗?显然不是,我们要学的是在祖国行之艰难时,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责任感,
而非局限于生死行为之中。
况且,行易受空间、时间及个人能力的限制,反而弄巧成拙。
第三,从我国现状来看,国民心不足而引发爱国行,动机不纯、流于形式,甚至出现过激行为。
2012年钓鱼岛事件激起国民强烈不满,盲目抵制日货,砸车砸店,过激爱国行为损害同胞利益,损害国家利益,爱国成了害国。
同时当下许多所谓爱国行动机不纯、流于形式。
出现上面这些情况究其本源就是缺乏理智的爱国心。
真正的爱国需要理智冷静,没有一颗好的的爱国心,又怎么会有真正符合国家利益的爱国行呢?
综上所述,爱国心比行更具指导性、更具持久性与传承性,它激发民族自豪感与凝聚力,更重视心,拧成一股绳,国家才能长远稳定发展,厚积薄发!我方坚定认为爱国心重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