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下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本文所述的课堂评价指的是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改善教师教学而实施的、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评价。
课堂评价从定义范围上可以分为狭义的和广义的评价,狭义的评价只指言语点评,广义上的评价指除言辞外,还包括形体的语言。
如教师的某个表情,动作: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等都属于评价。
课堂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
呆板、单一的课堂评价,制约着学生的个性发展;而灵活、生动、丰富的课堂评价,能使学生如沐春风,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应是充满爱意的课堂;是富有诗意的课堂;是体现创意的课堂。
在理想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爱,对课程的爱,对职业的爱,都体现在课堂的一言一行之中,体现在彰显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多元评价机制中。
正如新课标所述: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改变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
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反思、优化过程性评价的方式方法,总结出科学、有效的小学语文过程性评价方式方法,促进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同时利用总结出的科学、有效的小学语文过程性评价方式方法,充分发挥语文过程性评价的多重功能,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新的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亟待重建新的课堂教学评价。
一、转变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指导思想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课堂评价多采取单一的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以教师的评价为准则,极大地阻碍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总是难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必须改变课堂评价方式,创造出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状态。
新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
按照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采用合适方式,提高评价效率。
”因此语文课程评价要改变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突出语文学习全过程的评价。
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关键是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从“评教”为主转移到“评学”为主。
因为作为人文学科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语言文字的交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为本,必须以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因此,衡量一堂语文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不在于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是否主动。
不论是评价者还是上课教师都应在课堂观察中把学生的学习状态看作共同关注的焦点。
参与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因此,制订新的语文课堂评价标准要以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原则、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立足于引导教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和谐、主动地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
而在实施新的课堂评价观中,我们必须注意下面几点:1.采用正确性评价这是评价的最基本的要求。
教师要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钻研文本,要教得正确、准确。
备课时,教师只有大量地查阅资料,钻研教材,分析学生,才有可能做到把学生的发言引向正确或全面。
如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的时候,问学生:“读完课文,你认为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学生回答:“要遵守纪律,爱护不属于自己的小鱼。
”教师说:“对,每个人都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自我要求,自我管理,这也是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
”这里教师的评价使学生的观点更加准确、严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2.倡导激励性评价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可见,每个学生需要教师的激励。
激励性的评价犹如扬帆的劲风,是学生前进的动力。
在课堂上,对于敢发言的学生,特别是有独到见解甚至敢于对老师的观点提出疑问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而对于胆子小、性格内向的学生,当发现他们举手时,要将回答的机会优先让给他们。
有时候老师一个激励的目光,一次点头微笑,一次轻轻的抚摸,或拍手表示欣喜,或对他竖起大拇指等,都能给予学生极大的激励作用。
3.善于把握评价时机课堂上教师的评价既不能超前,又不能拖后。
超前的评价,会让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没有太大的价值和意义,而滞后的评价则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回应没有被重视和尊重。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应注意抓住评价的时机,该及时鼓励的就毫不迟疑,不宜立即评判的就不能过早定论。
教师的评价,应以激发学生的情趣和热情为终极目的。
比如:在多数情况下,为了激励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可以采用及时评价。
但为了避免挫伤学生深入探究的积极性而助长学习上的依赖性,教师对于学生正在研讨的问题,则可以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是以普通的一员参与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去发展、去分析、去论证。
4.坚持多元化评价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
”多元评价方式将代替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发生着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教学中要从多个角度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对待学生的学习不应只看他有没有掌握,更要看他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学习的态度,所用的方法,持之以恒的耐心,甚至是永不言败的勇气。
比如在教学《将相和》“负荆请罪”这一片断时,我组织学生用表演的形式来理解内容。
表演完后,先要求表演的同学进行自评,说一说表演时的感受,对所演人物的理解。
演廉颇的同学说:“廉颇在向蔺相如请罪时是真诚内疚的,我在表演时露出笑意,不符合当时人物的心态。
”接着又引导学生进行互评,学生在相互评价中较全面地指出了表演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通过自评、互评及教师指导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5.无声语言的评价是补充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除了要善于用激励性的语言外,还应经常用无声鼓励,即用表示赞许、喜欢的体态语言进行评价。
例如,学生积极思考时摸一摸他的头,学生有独特见解时教师传递给他一个赞赏的眼神等。
在课堂上,老师以满腔的热情、饱满的精神、丰富的情感,对学生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拥抱、一个竖起大拇指的赞许、拍拍肩膀的激励、握握手的感激,都是评价。
它像一丝花香、一股清泉沁人心脾。
这种评价,简便、直接、有效,对学生的成长却起着重要的作用。
6.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课堂评价除了评价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外,还要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语文实践能力,更要关注语文学习的情意取向,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要以生为本,立足于学生的语言发展,处理好目标与个性、严格与尊重、规范与自由、欣赏与修正的关系。
二、改变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语言综观当前的语文课堂,许多教师在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后,只给声“真棒!”“你读得真好!”等简单赞扬的话语,这样的评价虽然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给读者带来愉悦和快乐。
然而,“你真棒!”——棒在哪?“你读得真好!”——好在何处?倾听朗读的学生也不知好在哪里,也就不知道从哪个角度来评价他的同学了。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在评价语上多练内功,使评价语发挥激励、指导的作用。
如果我们进行课堂评价时能做到准确得体,机智巧妙,独特创新,就一定能在课堂教学中挥洒自如,使学生以更强的自信心投入学习。
1.评价语言要真挚而诚恳真诚的情感是打动一切的泉源。
教师的评价,无论是高明或纯朴,只要真挚诚恳,都能让学生获得一种幸福感和成就感。
虽然学生年龄小,但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却总是和大人一样,也期盼一种真挚诚恳的交流和表达,希望自己被对方认可。
教师尤其要忌讳的是不能挖苦讽刺学生。
就如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
”2.评价语言要准确得体课堂上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作不同的评价,而这些评价又能及时给予学生提醒或纠正。
特别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准确而又得体,是激励学生最好的方法。
例如:在学生读完课文时,我就这样说:“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啊!请你再读一遍。
”“你的声音真甜美,请你再来读读!”“你读得比老师还要棒!”等等。
这样的激励性评价,让读的学生如沐春风,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引导和激励。
3.评价语言要机智巧妙在课堂上,教师机智巧妙的评价语言,可以使教学信息的传递风趣而幽默;可以叩开学生丰富多彩的世界,使学生在笑声中欣然接受评价,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去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使课堂生花,为教学增色。
例如,在执教《狼来了》一课时,我让学生读课文中写放羊的孩子大声喊“狼来了!狼来了!”这句时,一个女生用非常平直的声音小声读,部分学生捂着嘴偷笑。
那女生红着脸坐下,我走到她身边,微笑着轻声地说:“噢,你这么小声喊,山下的人是听不到的。
这样,谁跑来救你呀?请你再读一次好吗?”女孩听后不好意思地笑了,接着作惊恐状,绘声绘色地读了起来。
刚读完,教室里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4.评价语言要独特创新教师的口语表达形式多种多样,假如能将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有机结合,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或突发情况,临时调整原先预设的口语流程,巧妙应付,独特创新地进行评价,课堂自然就会充满活力。
比如:课堂上,翘翘大拇指、鼓鼓掌或与学生握握手,都会使课堂充满生机。
记得一次在听特级教师上课时,一位学生朗读有关竹子的句子,读得不错。
而此时贴在黑板上的一段竹子正巧掉了下来,于是这位老师借题发挥:“你读得多好,看,连竹子也来祝贺你了,那老师就把它送给你吧!”说着,他便把竹子递给了那位学生。
那位学生激动得涨红了脸,引得所有的学生羡慕不已。
后来,大家就纷纷发言,力争得到老师别具匠心地奖赏,不知不觉中又形成了一个教学高潮。
其实,评价语言的确不应拘于一种形式,它应因人而异,因课而异。
教师应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用自己内在的魅力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教学达到令人难以忘怀的艺术境界。
三、改革评价方式,提升过程效益长期以来,小学生评价一直沿用终结性评价,期末“算总账”,这种评价方法把本身并不科学的评价结果视为教学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准,强调的是对人的甄别、选拔的功能,其目的是选择适宜于更高一阶段学习的人,在淘汰、选拔的过程中,使大多数学生无法尝试学习的成功,无法发现自己的发展潜能。
而“过程性评价不是对微观意义上的学习过程的评价,也不是只注重过程而不注重结果的评价,它是对课程实施意义上的学习动机、过程和效果的三位一体的评价”。
过程性评价既重视学习成果的价值判断,同时注意到学习的过程也是反映学习质量水平的重要方面,强调过程的价值,采取过程性与目标性并重的取向。
因此过程性评价是把评价的目光放在整个教学的全过程,进行过程性评价方式及其功能的研究对于有效促进教学改革,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达成学生发展目标有着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