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润烧伤膏对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评价
发表时间:2013-08-19T09:53:44.46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7期供稿作者:崔培善崔培新崔培昂[导读]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重视难愈性创面早期治疗,避免慢性难愈性创面的形成,提高治疗质量。
崔培善崔培新崔培昂(兰考县人民医院外科 475300)
【中图分类号】R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7-0117-02
【摘要】目的探讨湿润烧伤膏(美宝湿润烧伤膏)对20例烧伤、糖尿病、血管病变等原因造成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效果。
方法依据不同创面情况,采用湿润烧伤膏(美宝湿润烧伤膏)、手术植皮或皮瓣修复。
控制基础疾病。
结果创面均达到有效封闭。
结论各种原因造成的难以自行愈合的创面,用湿润烧伤膏(美宝湿润烧伤膏)是一种有效的修复方法。
【关键词】难愈性创面湿润烧伤膏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MEBO Wound and Ulcers Dressings in treating chronic and refractory wound in 20 cases caused by burns, diabetes and vascular lesions etc.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wound, we use wound dressing, Skin graft surgery and Flap prosthesis. At the same time control basic diseases Conclusion All wounds healed. Conclusion Various causes of refractory chronic wounds, with MEBO Wound and Ulcers Dressings is an effective repair methods. 【Key words】chronic and refractory wound MEBO Wound and Ulcers Dressings skin flap 慢性创面已逐渐成为威胁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愈合困难,随着现代疾病及社会老龄化,发病率增高,是临床医生治疗困惑的疾病。
2010年-2012年我们收治20例不同原因所致慢性创面患者,应用美宝湿润烧伤膏等综合治疗,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20例,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龄21~70岁;创面面积:0.5~16%。
发病至入院时间:一月~5年;致慢性创面原因:烧伤13例,压疮4例,糖尿病足2例,下肢静脉曲张溃疡1例;伴有基础疾病8例,如糖尿病、下肢静脉曲张、脑血管意外致偏瘫。
创面伴有肌腱、血管、神经、骨外露,肉芽水肿苍白无生机,创面自愈困难。
部位多见骶尾部、下肢、脚踝。
2 治疗方法
2.1 全身治疗
积极治疗原发病适当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控制血糖在8mmol/L左右,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患者老年人、慢性病多见,病程长,体质消耗,因此要加强营养支持,扶持机体抵抗力。
2.2 创面治疗
创面生理盐水冲洗清创,清除松动坏死组织,应用美宝湿润烧伤膏,促使坏死组织溶脱,培植肉芽,促进愈合。
严重感染创面做分泌物培养,依据细菌药敏应用抗生素抗感染。
面积大者手术植皮,骨质外露用皮瓣修复。
3 结果
15例经美宝换药创面封闭,5例换药10天后肉芽新鲜,坏死组织溶脱3例手术植皮、2例局部皮瓣转移修复创面。
4 讨论
4.1 依据徐荣祥发明烧伤湿润暴露疗法(烧伤再生医疗技术)和湿润烧伤膏,在创面上建立生理性湿润环境,拯救频死的的淤滞带组织,无损伤地液化排除坏死组织,非杀菌式的生理控制菌毒技术,尽可能地保护残存的上皮组织,激活潜能再生细胞转化为干细胞,并通过组织干细胞的原位培养技术,实现了烧伤皮肤的原位再生复原[1]。
本组20例病人入院后均采用美宝湿润烧伤膏换药,取得显著疗效。
4.2 创面的坏死组织清除消灭,创面覆盖始终是医生工作的重点。
因创面的长期存在,可造成营养成份丢失,感染风险致残,甚至癌变。
同时体液丢失及营养失衡引发全身病生理变化[2]。
高代谢反应,引发全身免疫功能紊乱,导致骨髓抑,全身侵袭感染。
故创面处理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病情的发展、预后和转归。
正确处理创面可最大程度保护脏器、肢体、功能和外观。
4.3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重视难愈性创面早期治疗,避免慢性难愈性创面的形成,提高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 郑玉红.烧伤再生医学预防控制烧伤感染技术的临床研究.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12.11(6):437.
[2] 马文元.赵春安.牛希华,等.实用烧伤治疗学.第一版.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