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案例一、“对话·感悟”主体性教学模式结构图二、模式简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新课标》提出的这些全新理念对我们从事文言文的教学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同此,我根据文言文的教学特点,结合《新课标》,设计了“对话·感悟”主体性教学模式。
1、古文引路,揭示课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重点,树立大语文观,我先让学生先复习平时积累的古文古诗词。
复习学习古文的方法,然后引入本课,揭示课题。
2、初读感知,体会韵味教学文言文,只有会读,才知其意;只有会读,才懂其情。
在本环节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再通过学生反复练读及教师的指导点拨,使学生能够读通全文,并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
3、深入探究,疏通文意语文离不开词句的组成。
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文章都是通过字词句展现出来的。
同此,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品味到伯牙子期之间的知音之情,体会文言文的语言魅力,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去理解与感悟,将对学生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
4、拓展延伸,体会情感在前面的环节中,“读”是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的重要途径,是贯穿教学始终的学习手段,“品”是对文章进行精细阅读,唤醒主体意识,与文本对话,去经历文本情感与自己生活体验的碰撞。
那么,本环节重点为“悟”,主要是一种提高性阅读,让学生通过文言文的语言魅力,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这一读、一品、一悟,有效地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5、丰富内容,感情升华这一环节播放《高山流水》之音,这不仅仅是古文朗诵时的背景音乐,它还诉说着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同时也为学生展现了一段古代音乐的艺术美,感受到古代文字的魅力,真正懂得“知音”的含义,使知音的含义得到升华,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三、典型案例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过程:伯牙绝弦课前活动1、同学们,在平时的阅读积累中,老师发现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还有些同学背诵了一些古文。
今天,老师给你一个展示的平台,把你积累的背给大家听,好吗?2、学生交流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这句话流传至今。
⑵“巧言令色”是一个成语。
我们现在所说的成语,好多出自古文,比如上课要专心致志就出自《学奕》这篇文章。
⑶“温故而知新”学习就应如此。
3、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交流,大家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㈠导课1、这节课我们再来运用上面的方法学习一篇文言文。
这是一个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故事——伯牙绝弦。
2、齐读课题(注意“弦”读xián)㈡解题1、题目是什么意思?2、“绝”怎么解?3、生:“绝”就是断绝,“伯牙绝弦”就是伯牙断绝了琴弦。
师:他用自己的话表达了这个意思,这就叫变通,我们学习文言文就要这样学会变通。
㈢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下面同学们自己读读这篇古文,看看能不能把它读准读通。
2、生自由读一读3、谁再来读一读4、朗读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是不一样,文言文特别要注意断句。
跟老师一起读这篇古文好吗?一句一句的跟老师来读,注意听体会古文特有的节奏。
5、师领读。
6、谁来读给大家听。
7、他注意到停顿了,很有文言文的韵味,可见刚才听的十分专心。
8、为了让大家都能读出古文的节奏,老师标出了停顿号,自己读一读。
9、看大家读的这么专心,一定感受到古文的魅力了,齐读。
㈣学习课文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1、几遍读下来,我们都知道文中主要写了那两个人?2、齐读第一句,你对他们有何了解?3、“善”是何意?“鼓”呢?你怎么知道的?4、好,他就用了结合注释的方法来学习。
5、他们一个是擅长鼓琴,一个是善于听琴。
6、我们齐读这句第二、三句:“伯牙鼓琴——若江河!”1、再读读课文,从课文中哪些句子你能体会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用笔把它画出来。
2、你画的是哪一句?指名读。
3、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古人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下面以二人小组的形式一起来理解。
4、交流。
5、伯牙心中所想体现在哪个字上?(志)6、①当作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时,钟子期心中浮现出一座什么样的高山?②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峨峨)③读一读,读出泰山的巍峨。
④伯牙所想,子期仅用了一个“峨峨兮”就表现了出来。
古人讲话可真是简约而不简?。
从子期的话中间,你还有从哪些词上体会到“伯牙——琴,钟——听”⑤“善哉”——好啊!⑥“哉”是一个语气词,相当于现在的“啊”,“善哉”就是好啊!既然“善哉”是表示赞叹,我们变通一下,用现在的表达方式,肯定不只“好啊”这一种方式,我们还可以怎么说。
⑦“真棒啊!”“了不起啊!”⑧你也真了不起,读一读这句话。
⑨我从你的朗读中听出了子期在表扬赞美伯牙的琴声,谁再来赞一赞。
⑩指名读a、发自肺腑啊!b、读出了五岳之首的气势⑾让我们一起向子期那样赞美伯牙,一起读7、①我们来看下一句,谁来读,说出你的理解。
②谁再来读,读出你的感受。
a、读出了江河的浩荡b、浩瀚无边的水呀!8、过渡:高山也罢,流水也罢,伯牙喜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第四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通过对刚才两句的理解,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2、刚才,他的理解中说“念”意思是:心中所想,看看文中也有一个和“念”意思相近的词,谁发现了(志)3、学习就要联系上下文4、是啊,当伯牙鼓琴(引读)5、善鼓的伯牙如此弹琴,善听的子期都能听懂,这才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6、同学们,其实伯牙和子期只是偶然相遇,读这个片段,你会有更多的了解。
7、此时,伯牙心情如何?(快东、兴奋、欣喜)8、伯牙多想把这份惊喜、欣喜、激动化作高山流水在人间流淌。
此时伯牙多想和子期一吐心曲,如果你就是当时的伯牙,你想和子期说些什么呢?拿起笔,把你最想说的写下来。
9、把你写的读给大家听。
10、交流①你走进伯牙内心深处去了,这正是他想说的。
②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③听懂了心声,听懂了情怀④知我者乃钟子期也。
【板书:情】11、这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2、琴声也懂,志向也懂,胸怀更懂,这知音才是真正的知音。
13、现在让我们再读2.3.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欢乐。
【齐读】第五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同学们,伯牙和子期多么也想向高山流水那样相伴相随,他们约定来年再在老地方相会。
一年之后中秋节,伯牙满怀欣喜乘着一叶扁舟而来。
然而当他来到去年相会的地方的时候,等待他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凉的墓碑。
高山无言,流水无语。
站在坟前的伯牙多想鼓一段琴给他的知音钟子期听啊!于是他拔动琴弦把千言万语化作了琴声,可是子期却再也听不到了。
这样沉重的打击,这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最为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2、一起读。
3、伯牙伤心欲绝,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是何等的决心。
请大家再读,读出悲怆之凉。
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
4、伯牙绝弦,这断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他在断琴绝弦的同时,断绝了什么?.①生:断绝了音乐道路上的前程②生:.断绝了对未来的前程。
㈤背诵全文伯牙绝弦,伯牙所念再无人得知,伯牙绝弦,使得高山流水成绝响,高山依旧,流水依旧,只是山水间成了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道是无情却有情,让我们一起记住这千古流芳的故事,让我们伴随着高山流水,一起记住那段友情,一起背诵这个动人的故事。
板书:伯牙绝弦琴情伯牙钟子期知音四、课后反思:《伯牙绝弦》一课是我今年刚刚接触到的一篇新课文,也是一篇文言文。
《伯牙绝弦》一课的设计和教学。
审视自己的这堂课,有着点滴收获,也有些许不足,总结自我以待提高,反思自我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只有77个字;说它易吧,它也易。
说它难吧,它又很难。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77个字里边讲述了这样一个千古流传,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这77个字的背后究竟藏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内涵呀!为了讲好这篇课文,我开始查阅资料,我还发动孩子们一起找,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搜集到了不少的相关资料。
课上,孩子们滔滔不绝地汇报着,交流着,学生们听得是那么仔细,学的是那么认真,读得又是那么有感情。
他们不仅被这流传千古的故事内容所打动,而且激发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且掌握了一定的古文学习的方法,更使我欣慰的是孩子们对人生知己的深刻感悟,我觉得这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本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初次见识文言文是五年级第二学期的《杨氏之子》,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肋注释和字典等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
我抓住“读”为突破口,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整节课这样读中有悟,悟后有读,读反反复复,悟越来越明。
教学中,追求本色语文,扎实、有效地体现语文课所承载的内涵。
不走过场,不耍花架子,渗透对文本阅读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导,不仅仅说清楚,也要能准确地翻译过来。
为此,在课前我要学生准备了字典等工具书,真正让学生在自学文章的句子时能沉下心来,进入文本阅读,体现语文学习的效果。
认真总结这堂课的教学,还有着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进一步努力提高: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我的范读起到了引领的作用,但是在范读之后,没有引导学生把朗读的节奏在书上划出来,在学生朗读的时候,个别不到位的断句也没有及时指出;课堂调控的能力有待于加强。
当学生发言不是很充发的时候,我的过渡语言没有很好的激发起学生回答的欲望,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热情,使得课堂上学生发言略显集中,关注了一部分学生,但也忽视了一些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语言的精练需要进一步提高。
个别的时候,我的语言还有些零碎,没有达到最凝练的效果,影响了课的精彩。
俗话说,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
我不敢说这节课我有什么闪光点,在今后的教学中真真正正地、扎扎实实地做到“好上课——上好课——课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