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资源学复习

土地资源学复习

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结果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土地与土壤(soil)区别概念——土壤是指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五大成土作用下形成的历史自然体;土地是自然经济综合体相互关系——土壤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本质特征——土壤具有肥力;土地具生产力,决定因素不同形态结构——土壤是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土地是地球表面的三维立体空间国土系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区域,广义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和它们的下层、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

由此可见,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国土是比土地更为广泛的概念。

不动产:移动后会改变性质和功能的财产房地产(real estate):房产和地产总称地产:能够带来财产的土地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土地资源的二重性资源特性1、生产性2、区域性3、动态性4、可更新性:土地的生产力的自我恢复5、多功能性: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6、有限性:面积有限,合理利用、保护地力、节约使用7、不可替代性:功能的不可替代资产特性1、商品特性:无价值,却具有使用价值、交换价值,能流通,是种特殊的商品。

2、产权特性:是土地社会经济属性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与土壤景观等概念的最大区别。

3、增值特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

4、不动产特性:空间位置的固定性和永久使用性,使其自然增值,并可成为最可靠的融资手段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科学。

土壤性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土壤的生产力功能、自净功能和生物的多样性功能等状况主要取决于土壤的肥力(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土壤植物营养、土壤生态条件)土壤“体质”——矿物质(不同矿物学组成,土壤质地)、有机质、土壤团聚体土壤“体型”——厚度、剖面构型(A层是土壤剖面表层、B位于A下部、C为母质层)采样方法第三章人类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土地垦殖:土地自然生态系统转化为农田生态系统,不合理加重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趋势放牧:合理促进生态系统的更新和正向演替森林采伐:导致土地退化的因素之一,林地裸露,改变原有生态环境采矿:导致构成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要素的变化怎样持续利用、管理、开发城市化的新模式应当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城市化,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要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尽力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是发展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上。

土地资源配置要有效率,其前提条件就是土地产权配置要合理。

加入WTO与土地资源利用: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增加、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功能增强、促进土地资源利用集约化,推进城市化进程公共福利出发应更重资源土地本身的确有“财产”的性质,但是那是从私人或私经济的角度来看的。

如果从公经济或国家的角度看,土地是一个国家的基本资源。

经济利益虽然关乎我们的生活,非经济利益却关乎我们的生存。

所以在从事土地使用时,必须先建立土地的伦理观念,发展和谐的人地关系。

使乡村真正是乡村,人们却有城市的生活水平。

仍有空地以建设新小区,使市民都能享有适当的生活质量;且能以租税的方式使利益与损失得以均平。

供给市民清洁卫生的引水、食物与空气。

拥有使大多数市民称便的交通系统,以往来于居处、工作、学校与购物、游憩设施之间。

控制城市的成长,使不逾越一定的界线,保持理想的人口密度,维持社会秩序与分际,不至影响生活与健康。

让城市在我们选择的理想地区,以理想的方式成长。

决定合理的住宅、工作、商业、工业与游憩设施设置的区位对建筑物的形式、色彩、有所选择,以使都市地区的景观赏心悦目。

对自然、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免除因求取成长而遭毁弃的危险。

保存我们目前值得保存的东西,而且有权对任何不当的改变加以否决。

土地类型的概念狭义: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广义:除对土地进行分类学研究,即出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上的土地类群归并外,还包括研究土地类型的结构、动态演替机制等研究内容。

土地分级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这些土地单位构成有级序差异的土地等级系统或阶梯状等级序列。

土地分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将单个的土地单位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进行不同程度的抽象与归并。

土地分类的方法P931、发生法:以形成土地的环境因素为依据吧提到划分成各个单位并对之分类2、景观法:对普遍采用,通过土地的空间形态识别来进行土地类型划分①顺序法:按种、属、科的分类顺序直接列出土地分类系统②两列指标网格法:用于土地点的分类或土地单元的分类③路线考察法:选定几条代表性考察路线,进行实地考察3、参数法:讲传统的主导标志发加以量化土地类型的命名1、根据植被、土壤、地貌三因素命名,或植被(或土壤)、地貌二因素2、采用群众习惯的名称3、地名命名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部规律纬向地带性:土地类型大致沿纬向方向带状延伸,不同土地类型按纬线方向南北更替的现象(地球形状和太阳辐射对地球表面不同的入射角引起不同纬度地带的热量差异)经向地带性:土地类型沿经线方向南北带状延伸,不同土地类型表现按纬线方向东西更替的现象。

(主要由离海洋的距离导致)垂直地带性:随着山体海拔的升高,水热条件虽海拔升高而变化,土地类型也成有规律的更替(海拔、光热资源再分配导致)土地结构类型也称为土地结构或土地资源结构,在某一个区域范围内,各种土地类型质与量的对比关系及其组合而成的空间格局或图示土地类型演替的类别1、时间演替与空间演替:同一地段、不同性质的土地类型循时间序列的有规律更替:一定空间方向各种性质不同的土地类型呈现由规律的更替。

2、自然演替与人为演替3、正向演替和你想演替:演替方向上来说,进化或退化4、节律性演替与非节律性演替:周期性或非周期性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土地类型包含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类型在土地类型的基础上,加上了利用。

土地类型以研究土地自然属性为主,土地资源类型具有自然和经济的双重性土地资源类型命名模式[土地类型]+[土地利用]土地资源调查应用一定的遥感和测绘制图方法,查清区域土地资源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系列过程。

土地条件调查•土地自然性状调查–土壤、植被、地貌、气象、水文和水文地质•土地社会经济因素调查–土地投入、产出、交通、位置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在全国范围内,为查清土地的利用现状而进行的全面土地资源普查(1)查清土地的权属、界线及其土地总面积。

(2)按土地利用分类,查清各权属单位和行政单位的土地类型、数量、分布及其面积土地资源调查方法---一般程序1、准备工作:组织专业队伍、制定工作计划、资料准备、其他资料的收集、用品准备等2、外业调绘:调绘前准备工作:路线调查、制定土地分类系统、室内预判(比例尺、站立点、底图方位、地物特征);外业调绘;样区调绘验证3、业内工作:资料整理分析、遥感图象转绘、面积量算、编制专题成果图、编写调查报告和技术总结报告4、检查验收:图件与数据表格都要通过上级部门组织技术检查和验收。

验收的标准要对照技术规程和精度要求,达到者方为合格。

检查验收的内容--外业调绘和补测地物为重点检查对象,例如,各种地类的判别、地类界线精度、线状地物的量测、新增地物的补测、外业调查手簿等--内业工作着重检查转绘精度、面积量算精度、成图质量等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土地的位置、气候要素、地形与地貌要素、水资源、土壤资源、植被要素、土地类型社会经济资料。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一定性质区域或自然区域为单位,查清区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并自下而上、逐级汇总为省级、全国的土地总面积及土地利用分类面积而进行的调查。

通过划分土地类型,研究分析土地的特点及他们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异性,如是反应土地利用的现在,分析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随时掌握土地资源的理由现状和地籍权属变化,为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和有关政策,进行区域规划、农业区划和土地管理等提供依据。

耕地:水田、水浇地、旱地第六章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根据特定的目的或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对土地的属性进行质量(适宜性\生产潜力\价值)鉴定和数量统计的过程。

土地评价的作用与任务土地税收、土地补偿、土地交易、评判经营好坏、土地利用规划——〉服务领域土地评价的原则生产性(因地制宜,为生产实际服务)综合性(综合分析多种因素)主导因素(关键要素的锁定)针对性(要针对一定的用途)比较性(指标、生产力、利用方式)相对稳定性(结果)土地评价的分类参评要素——自然评价/经济评价评价内容广度——综合评价/单项评价评价的精确程度——定性评价/定量评价着眼时间点——现状评价/潜在评价评价对象——农用地评价/非农用地评价评价的目的任务——潜力评价/适宜性评价按照评价尺度:全国、省、县、乡多层次评价单元具有明显界限,基本属性相对均一的一个空间实体,是土地评价的最小单位。

①以土地类型(或土地资源)单元为评价单元,以土壤—地貌—植被—利用现状的相对一致性作为划分依据②以土壤分类单位(我国采用土类、土属、土种,英国、美国采用土系),划分的依据是土壤分类体系③土地利用类型单元为评价单元,划分依据是土地利用分类体系④地理网格作为评价单元土地评价的方法直接法:通过试验(实地调查)了解土地质量对某种用途的影响大小从而确定其适宜性及适宜程度间接法:是对影响土地生产力的各种性质作出诊断,推论土地质量一般方法:☐外业调查与内业分析相结合☐调查/分析/评价/验证☐主导因素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点/面,整体/组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因地制宜/据情操作美国的潜力分类系统土地潜力:土地用于一定方式或在一定管理实践方面的潜在能力三级:潜力级:限制性或危害性程度相同的若干土地潜力亚级的归并。

分为8个等级。

Ⅰ至Ⅳ级的土地可作农用,Ⅴ至Ⅷ级土地不能作为农用潜力亚级:具有相同的限制因素和危险性的潜力单元的组合。

是对潜力级的细分。

四种限制因素:侵蚀危害(e-erosion),潮湿、排水差或洪涝(w-waterlogging)、根系层浅薄(s-shallow)、气候恶劣(c-climate)潜力单元:近似的植物适宜性和经营管理技术,相似的土地利用潜力和管理措施需要。

FAO《土地评价纲要》比配——将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分析比较的过程。

FAO土地适宜性评系统,分四级:土地适宜性纲、土地适宜性级、土地适宜性亚级和土地适宜性单元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涵义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土地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PSCL=[P(e)×A]/NP(e)为单位面积的生产潜力;A为土地面积;N为平均人口的基本粮食需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