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教学目标1.欣赏本文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把握本文运用多种修辞和化用古代诗词表达的特点。
欣赏崔莺莺的艺术形象。
4.了解王实甫与《西厢记》。
本文重难点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在梳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西厢记》是脍炙人口的艺术杰作,同学们是从什么时候起知道这部作品的?读过那些与《西厢记》有关的书,是否观赏过相关的影视戏曲作品?(学生可自由作答,能引入课文学习的正题即可。
)二、介绍作者生平及疏理剧情:《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今保定定兴县人。
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
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叙述书生张珙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
后来张珙赴京应试,得了高官,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
亦相传为元稹假借张生的自传体小说或故事。
这个故事到宋金时代流传更广,一些文人、民间艺人纷纷改编成说唱和戏剧,王实甫编写的多本杂剧《西厢记》就是在这样丰富的艺术积累上进行加工创作而成的。
前朝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
这崔莺莺年方十九岁,针指女工,诗词书算,无所不能。
她父亲在世时,就已将她许配给郑氏的侄儿郑尚书之长子郑恒。
小姐与红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生。
张生本是西洛人,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
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路过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住了下来。
听状元店里的小二哥说,这里有座普救寺,是则天皇后香火院,景致很美,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
这张生见到莺莺容貌俊俏,赞叹道:“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
”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与侍中方丈借宿,他便住进西厢房。
一日,崔老夫人为亡夫做道场,这崔老夫妻人治家很严,道场内外没有一个男子出入,张生硬着头皮溜进去。
这时斋供道场都完备好了,该夫人和小姐进香了,以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
张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报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飘零数年,自父母下世之后,并不曾有一陌纸钱相报。
”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小姐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
夜深人静,月朗风清,僧众都睡着了,张生来到后花园内,偷看小姐烧香。
随即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也随即和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小姐崔莺莺,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
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
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层层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做他的“压寨夫人”,大家束手无策。
这崔莺莺倒是位刚烈女子,她宁可死了,也不愿被那贼人抢了去。
危急之中夫人声言:“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就将小姐许配给他。
”张生的八拜之交杜确,乃武状元,任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大军,镇守蒲关。
张生先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了一封书信给杜确,让他派兵前来,打退孙飞虎。
惠明和尚下山去送信,三日后,杜确的救兵到了,打退孙飞虎。
崔老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以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并厚赠金帛,让张生另择佳偶,这使张生和莺莺都很痛苦。
看到这些,丫寰红娘安排他们相会。
夜晚张生弹琴向莺莺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莺莺也向张生倾吐爱慕之情。
自那日听琴之后,多日不见莺莺,张生害了相思病,趁红娘探病之机,托她捎信给莺莺,莺莺回信约张生月下相会。
夜晚,小姐莺莺在后花园弹琴,张生听到琴声,攀上墙头一看,是莺莺在弹琴。
急欲与小姐相见,便翻墙而入,莺莺见他翻墙而入,反怪他行为下流,发警再不见他,致使张生病情愈发严重。
莺莺借探病为名,到张生房中与他幽会。
老夫人看莺莺这些日子神情晃惚,言语不清,行为古怪,便怀疑他与张生有越轨行为。
于是叫来红娘逼问,红娘无奈,只得如实说来。
红娘向老夫人替小姐和张生求情,并说这不是张生、小姐和红娘的罪过,而是老夫人的过错,老夫人不该言而不信,让张生与小姐兄妹相称。
老夫人无奈,告诉张生如果想娶莺莺小姐,必须进京赶考取得功名方可。
莺莺小姐在十里长亭摆下筵席为张生送行,她再三叮嘱张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
长亭送别后,张生行至草桥店,梦中与莺莺相会,醒来不胜惆怅。
张生考得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
这时郑恒又一次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
于是崔夫人再次将小姐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
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
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
《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美满结果的一对青年。
这一改动,使剧本反封建倾向更鲜明,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
在艺术上,剧本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莺莺、张珙、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鲜明,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
崔张故事,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所写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莺莺传》写的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恋爱生活,结果是张生遗弃了莺莺,是个悲剧的结局。
这篇小说不过数千字,却情节曲折,叙述婉转,文辞华艳,是唐代传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当《莺莺传》故事流传了400年左右的时候,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问世了,这就是所谓的“董西厢”。
董解元,金代诸宫调作家,名不详,“解元”是金元时代对读书人的敬称。
他性格狂放不羁,蔑视礼教,具备比较深厚的文化修养,并对当时的民间文学形式如诸宫调非常熟悉,喜欢写诗作曲。
其长篇巨制《西厢记诸官调》,是今存诸宫调中惟一的完整作品。
金代出现了董良(一说为董琅)所写的诸宫词《西厢记》,诸宫词是当时的一种说唱艺术,类似现代的评弹,用琵琶和筝伴奏,边说边唱到了元代,随着都市经济的繁荣,戏剧更加发达起来,这时,大戏剧家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把崔张故事改为了杂剧,这就是我们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厢记》《闹简》是《西厢记》的第三本第二折,这是《西厢记》的精采场次之一。
在这折戏之前,由于老夫人过河拆桥,毁约赖婚,张生相思成疾,莺莺十分挂念,便遣红娘前去探视。
张生就央红娘带给莺莺一封简帖,渴求与莺莺幽会。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一部充满了悲欢离合情节的正剧。
但里面也有不少喜剧性的场面,“闹简”和“赖简”就是其中最突出的。
三、小结第二课时1、学生吟诵、赏读曲词,老师作适当解说。
2、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这两折戏着重刻画的人物是崔莺莺。
本来,从全剧说来,莺莺并不是一个喜剧人物。
她没有张生的儒阔轻狂,也没有红娘的风趣泼辣;她只是个温柔娴静的封建家庭少女。
然而因为青春的觉醒,她要投身到爱情的波涛中,而这是触犯封建礼教藩篱,违反封建家长意愿的;所以在纵身一跳之前,要经过一番曲折的斗争:同冷酷的家长意志,也同自己犹豫的思想。
闹简和赖简,正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从人物行动的贯串线中进发出来的喜剧的火花。
闹简以前,经过佛殿奇逢、墙角联吟,莺莺已为张生“神魂荡漾”,“恹恹瘦损”。
无奈“治家严肃”的老夫人,对女儿的春心萌发似有所戒备,加强了预防措施:“小梅香伏侍的勤,老夫人拘系的紧,则怕俺女孩儿折了气分。
”孙飞虎兵围普救寺,给了莺张一个合法结合的希望,然而瞬息即成泡影。
老夫人出于门第顾虑而悔亲,“扑刺刺将比目鱼分破”。
张生为此病倒,莺莺差红娘去问候,张生托她带信,诉说相思之情,要求会面,于是就发生了闹简和赖简的有趣的一幕。
按照元剧的习惯,一折戏往往由一个人主唱,这个人一般就是该折的主要人物。
照道理,闹简和赖简既是写莺莺的戏,就应该让莺莺主唱;但王实甫并没有这样做,他是让红娘来主唱这两折戏的。
为什么?因为这可以从旁刻画莺莺的动作神态,渲染她行动的喜剧性。
戏剧不同于叙事体的小说,不能凭作者的生花妙笔,爱怎么描写就怎么描写。
立在舞台上的人物,必须按照剧中的规定情景,角色的行动逻辑,说自己应该说的话,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严格按照“第四堵墙”方法演出的戏剧,讲究舞台的“生活幻觉”,这一点就更为明显。
角色言行的可笑之处,不能由他自己说出,却可以由同台角色的交流加以揭示。
从说唱诸宫调发展而来的元杂剧,这方面就有着更多的自由。
因为它在演出的时候,演员与角色并不完全合一:演员大部分时间要进入角色,但有时也可以跳出角色,代表作者描述环境,发表议论和感想。
这样,如果通过同台另一人物来主唱,就可以利用大段唱词,把这场戏要突出表现而台词、动作又不多的人物,烘托得更加鲜明、细腻。
“闹简”和“赖简”让红娘主唱,正是按照这样的规律行事的(当然也刻画了红娘,但这就不在本文论述的范围之内了)。
帷幕拉开,我们通过红娘的口,看到一个因相思而慵倦娇困的莺莺小姐:“[醉春风]则见他钗蝉玉斜横,髻偏云乱挽。
日高犹自不明眸,畅好是懒、懒。
半晌抬身,几回搔:耳,一声长叹。
”她正在等待红娘的回话。
按说,红娘此时若把张生的简帖(书信)交给她,她应该是高兴的。
但是且慢,这是个“相国小姐”啊。
“我待便将简帖儿与他,恐俺小姐有许多假处哩。
”平日形影不离、深知莺莺性格的红娘,预见到事情发展的戏剧性。
她偷偷把简帖放在妆盒上,看莺莺如何动作。
果然,好戏出现了:莺莺去梳妆,发现了简帖,她拿起来,“开拆封皮孜孜看,颠来倒去不害心烦。
”那高兴的劲儿,红娘是看在眼内的。
但是,一刹那间,情况变了:(旦怒叫)红娘!(红做意云)呀,决撒了也!(唱)厌的早挖皱了黛眉。
(旦云)小贱人,不来怎么!(红唱)忽的波低垂了粉颈,氲的呵改变了朱颜。
《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解释这三句唱词说:“三句递伺其发怒次第也。
皱眉,将欲决撒(发怒)也;垂颈,又踌躇也;变朱颜,则决撒矣。
”这一刹那间充满戏剧性的喜怒变化,是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