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厢记赏析

西厢记赏析

《西厢记》文学赏析
内容摘要:
《西厢记》元代王实甫作。

故事描绘的是张生与崔莺莺这一对有情人冲破
困阻终成眷属的故事。

全剧共五本二十一折。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
厢记》。

它的曲词优美华丽,富于诗的意境,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

《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不仅在于其表现了反对封建
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而且它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等
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崔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都由于王实甫
的卓越才能而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

王实甫的《西厢记》问世以后,在中国文
学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其版本数量众多,流传至今的明清刻本约有
一百种。

明清两代的众多学者对《西厢记》评价很高,直到近现代,《西厢记》的各种版本依旧活跃在舞台上,备受人们的赞赏。

关键词:
艺术特色戏剧语言杰出戏作人物形象崔莺莺张生红娘
通过选修《中国古典文学欣赏》这门课程,我接触到了许久没有接触的古
典文学。

有《西厢记》、《汉宫秋》、《牡丹亭》、《三国》、《儒林外史》、《桃花扇》、《三言两拍》等。

很多耳熟能详的人物都出自于此,这也足以证
明了古典文学魅力之大。

其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除了《三国》、《水浒》、《西游记》以外,当属这部《西厢记》。

不仅因为在高中时期曾在语文课本上
学习过留下了印象,在《红楼梦》中提到过这部戏剧,也因为老师的讲述绘声
绘色以及作品本身不论是剧情还是语言上都很吸引我。

《西厢记》的剧情是:书生张君瑞在普救寺里偶遇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
对她一见倾心,苦于无法接近。

此时恰有孙飞虎听说莺莺美貌,率兵围住普救寺,要强娶莺莺为妻。

崔老夫人情急之下听从莺莺主意,允诺如有人能够退兵,便将莺莺嫁他。

张生喜出望外,修书请得故人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解围,但
事后崔老夫人绝口不提婚事,只让二人以兄妹相称。

张生失望之极,幸有莺莺
的丫环红娘从中帮忙,扶莺莺月夜烧香,听见张生弹琴诉说衷肠。

后来莺莺听
说张生病倒,让红娘去书房探望。

张生相思难解,央求红娘替他从中传递消息。

莺莺怜惜张生,终于鼓起勇气,也写诗回赠,后在红娘帮助下,二人瞒过崔老
夫人,私下幽会并订了终身。

老夫人知情后怒责红娘,但已无可挽回,便催张
生进京应考。

张生与莺莺依依而别,半年后得中状元。

崔老夫人的侄儿郑恒本
与莺莺有婚约,便趁张生还未返回之时谎报张生已被卫尚书招赘为婿,老夫人
一气之下要将莺莺嫁给郑恒,幸好张生及时归来,有情人终成眷属。

一:人物形象
戏剧中的人物虽不多,但是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十分丰满,个性十分鲜明:
张生、崔莺莺、红娘等,都是我国古典戏曲中典型、成功的人物形象,有的甚
至还在后世成为某种类型人物的代称。

人物形象的丰满,主要是因为每一个人
物既有鲜明突出的个性特征,同时又具有多重性。

作者不仅善于正面刻画人物,而且长于侧面描写,使人物性格丰富多彩,具有立体感。

同时,人物性格和情
节开展得到了高度的结合,成功地表现了事件曲折复杂的过程。

张生是王实甫在《西厢记》中,精心塑造了一个温文尔雅、执着志诚、略
带傻气的书生。

他执着的追求崔莺莺,对崔莺莺热烈诚挚而又矢志不渝。

张生在普救寺初见崔莺莺便一见钟情,之后为了接近崔莺莺,将功成名就抛在脑后,毅然在普救寺住下。

在他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有时表现得很机灵,如请求附斋
追荐,写信退贼等;但有时他又是憨厚的,甚至有些傻气和懦弱,如初见红娘
他就详细地自报家门,对老夫人的赖婚和莺莺的赖简却束手无策。

正是张生的
这种憨气、傻气和他的风流才俊相得益彰,才使得人物形象才更显饱满。

崔莺莺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热情而又冷静,聪明而又机灵。

作为一个相国小姐而能够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主的婚姻。

同时,戏剧中也十分真实地表
现了这位相国小姐在反抗封建礼教过程中的动摇和矛盾。

正因为作品充分细致
地表现了莺莺性格的复杂性,这一形象才具有了真实感人的艺术魅力。

在追求的过程中,她的心理始终是复杂矛盾的。

在红娘面前,一方面她想瞒着自己内
心的情感,另一方面又借助红娘与张生互通衷曲。

由于受思想性格特点和所处
社会环境特点的制约,她在争取婚姻自由的道路上曲折而艰难,从矛盾痛苦逐
渐走向勇敢而坚定。

莺莺的复杂心理更加体现了戏剧的真实性,不仅让世人看
到一个为爱矛盾而又坚定的人物形象,也让后人了解到当时社会的风气。

红娘是我在《西厢记》中最喜欢的人物形象,她虽然是崔莺莺的丫鬟,但却有着小姐所不曾有的胆量。

她在剧中是最光彩的人物,也是反封建礼教最为
坚决、最无顾忌的人物。

虽出身低贱,却显得比女主人更有主见,而且机智、泼辣,富有正义感,为张生和崔莺莺的自由恋爱穿针引线。

她的名字成了那种
不计个人得失而乐于成全他人的助人者的象征。

她的思想性格在撮合张生和崔
莺莺二人婚事和抨击封建礼教中得到很好的展示。

为了促成相国小姐和白衣秀
才本来无望的婚事,她要蒙蔽威严而又多疑的老夫人,又要鼓励软弱而常常不
知所措的张生,同时还要小心翼翼地对待心细如发、顾虑重重、敏感的莺莺;
她对张生是热心坦率的,对小姐是忠诚大度的,而在与老夫人的斗争中,红娘
虽是一个地位卑贱的丫环,但她机灵、聪慧、勇敢,最终取得斗争的胜利。


这一整个过程中,作品细腻地写出她的坚定、勇敢以及最终获得胜利的喜悦,
同时也写出了她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恐惧、气愤以及蒙受委屈时的痛苦,这样也就塑造了一个成功的文学形象。

后来,她的名字也成为了爱情中牵线搭
桥的中间人的代名词,足以见该作品的影响力之大。

二:戏剧语言
《西厢记》的语言也很有特色,文辞华美而富有个性,语言文雅绮丽,善
于化用前人的诗词,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语言是雅中有俗,自然流畅,善于
吸收民间的口语。

不同的人物都有符合自己身份的语言特点,人物语言个性化,从语言中我们就能看出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的特点。

在高中时曾学习过《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一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戏曲中的语言以富于文采为特色,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
意境之美和谐统一。

这在《长亭送别》中尤为突出。

如:“【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
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作者善于把典雅凝练的古代诗词与通俗流畅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从而形
成清丽华美、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

作品融入了不少古代诗词的语句,其特有
的语义、情味和表达效果与剧中语境相契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

例如,【端正好】中的“碧云天,黄花地”,化用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碧云天,黄叶地”语句,并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

作品不
仅大量运用民间口语,吸收了不少的方言词和俗语、成语,而且善于将民间口
语加工为富于文采的文学语言。

例如【滚绣球】一曲的语汇、语句都具有民间
口语的风格,可以说是口语的韵律化,朗朗上口、通俗自然、生动活泼而又富
有文采,不得不令人叹服。

三:艺术特色
在我看来,《西厢记》从情节安排和结构技巧上看,剧情曲折,结构巧妙
合理。

全剧从两条线索来展开剧情:以张生、莺莺和红娘与老夫人间的矛盾冲
突为主线,以崔、张和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为副线,二者相互交错、制约,极富戏剧性。

同时,在戏剧的体制上它打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并且打
破了元剧一人主唱的通例。

这种突破与创新,对安排剧情、刻画人物,都起了
很好的作用。

另外,该剧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作者主要是把人物放在
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塑造人物,如老夫人的赖婚,张
生的犯傻,莺莺的作假,红娘的泼辣等,使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更加巧妙合理
地结合,使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生动。

总的来说,我认为《西厢记》是非常成
功的一部戏作,被后世传为元剧的杰作。

虽然我只是在选修课上浅识《西厢记》,但却通过老师的全面讲解以及查
阅资料了解了整个戏剧的由来创作以及戏剧本身的独特魅力。

透过《西厢记》,看到了元剧的辉煌,看到了古典文学的魅力之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