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第一节结构主义概述结构主义最初是由索绪尔开创的一个语言学的学派,索绪尔的语言学包含着结构主义的哲学原则和基本概念,是理解结构主义的哲学必不可少的理论背景。
索绪尔费尔德南·索绪尔(FeMinanddeSaussure,1857一1913年)出生于瑞士法语区的日内瓦。
1880年毕业于德国的莱比锡大学,1881一1891年在巴黎高等研究学院教授梵文,1891-1911年在日内瓦大学教授普通语言学。
他的讲稿于死后由学生整理出版,这就是他的惟一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
语言和言语索绪尔抱怨当时的语言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它从来没有费工夫去探索它的研究对象的性质"。
他指出,语言学并不研究言语活动的一切现象,它只研究那些能够成为科学对象的现象。
言语活动包括物理的(声波)、生理的(发音器官)和心理的因素,有个人的和社会的、历史的和现实的等各种因素,如果同时研究这些现象,"语言学的对象就是乱七八糟的一堆离奇古怪的东西"。
索绪尔在复杂的言语活动现象中区别了语言和言语(pamle/speech)。
他说:"语言就是言语活动减去言语。
咱他把言语活动的心理的、社会的、现实的因素分离出来,言语则是个人的实际话语,言语是心理和物理的机制表达出思想感情的个人行为。
语言和言语有以下一些差别。
系统和个别语言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言语总是个别的、境遇的,但语言不是言语的总和,索绪尔用这样的公式表示两者关系:1+1+1+1……=1。
等式的左边是无数个人的言语,右边是它们共有的语言。
"语言潜存在一群人的头脑里,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潜存在一群人的头脑里的语法体系;因为在任何人的头脑里,语言都是不完备的,它只有在结构中才能完全地存在。
J,",可以说,语言是由符号表示的规则系统,言语则是应用规则的具体活动o索绪尔把两者的区别比作象棋规则和下棋、交响乐章和演奏、电码和发报的区别。
下意识和意识语言与其他规则系统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心理特征,当索绪尔说语言潜存于一群人的头脑里的时候,他的意思是说,语言以"印迹的形式存在于机体中";并说"它是个人被动地记录下来的产物;它从不需要什么深思熟虑"。
语言是一个心理原型,与个人言语的心理活动相区别:前者是下意识、被动的,后者是有意识、主动的o或者用一个比喻说,言语是冰山浮出水面的部分,语言是水下部分。
社会和个人索绪尔说,语言是"言语活动的社会部分,个人以外的东西"。
言语活动的个人部分是言语,社会部分是语言。
语言的社会性指语言规则不是任何个人主动的、有意识创造的产物,这可以看做是"下意识的集体原型"说的推论。
索绪尔承认语言可能是一种契约,但又说:"语言不能与单纯的契约相提并论。
"语言符号可能起源于契约,带有任意性,但符号规则一旦建立起来,便成为一种"强制性的分牌":"你选择罢",但随即又加上"你只能选择这样的符号,不能选择别的"的指令。
索绪尔说,语言是"已经选定的东西,不但个人即使想改变也不能丝毫有所改变,就是大众也不能对任何一个词行使主权;不管语言是什么样子,大众都必须同它捆绑在一起吧。
文化和自然语言是文化的产物,言语的功能是自然的,并被假定为天赋的D索绪尔区别了两个问题:文化与自然何者在先?何者重要?人的自然生理结构元疑是解决言语活动起源问题的一个关键。
类人猿的直立使发音器官进化,能够发出音节。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先有个体间的言语,然后有约定俗成的语言系统,自然的东西在文化之前。
但是,索绪尔再三强调,语言起源的问题并不重要,"甚至不是一个值得提出的问题"。
他拒绝从历史演化的角度看待语言,而把语言看做非自然生产的文化产物。
他认为语言是一个人为的分类原则,是社会的和文化的产物。
语言比言语更重要。
一个人即使丧失了言语功能,不能从事实际言谈,但仍然可以掌握、理解语言;反之却不然:一个不掌握语言的人决不能言语。
同质和异质索绪尔说:"言语活动是异质的,而这样规定的语言却是同质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构成语言系统的要素是同质的,是心理的东西。
异质的要素则保留在言语中,这些要素"同时跨越物理、生理和心理几个领域,它们还同时属于个人的和社会的领域,我们无法把它们归入任何一个事实的范畴,因为我们不知道怎样找出它们的统一体"。
@同质的心理要素同时也是社会的、集体的、文化的。
集体心理是文化的本质,可以归于人文事实一类,对它可做科学的研究。
索绪尔不否认对于言语也可做科学研究,但要从几个方面、几个学科,如语音学、人类学、语文学等角度进行研究,这种研究不是统一的科学。
语言的共时态和历时态语言和其他系统一样,具有外力不能破坏,由内力即可恢复的平衡状态,索绪尔把这种自足的平衡状态称作共时态(synchmnic),相反的不平衡的状态是历时态(diachIWIde)D他认为时间是造成言语活动变化的因素,语言在时间中表现为历史演化过程,语言的历时态与语言的外部条件有关,如种族、地理、历史重大事件、政治、社会制度(教会、学校等)以及文学,都是影响语言的因素。
索绪尔主张把这些与时间有关的外部因素从语言学对象中排除出去,主要研究语言的共时态。
研究共时态的目的是将那些引起变化的外部因素弃之不顾,把系统自身及其内部因素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
语言系统在时间中改变的只是要素,而不是关系,而系统只与关系有关。
索绪尔说:"历时的事实甚至没有改变系统的倾向。
哈比如,f∞t的复数形式的发音由原来的fot演变为feet,但单复数音响差别并不改变;一个要素代替另一个要素的变化并不能改变这一要素与其他要素的关系。
这种关系在任何时候都是恒久不变的,研究它的现实表现即可知道它在其他时间的状况。
共时态好比一棵树的横截面可以表示它的纤维分布;又好比下棋时,棋子的移动改变了先前的平衡状态,但所达到的仍然是另一个合乎规则的平衡状态。
能指和所指语言的要素是符号。
索绪尔把符号定义为"在语链中排除前后的要素,作为某一功能的能指的一段音响"。
他强调,符号的单位是音响,而不是文字,因为音链的特征是线性的,即从一个向度测定的长度,它可以被切割成前后相贯、彼此相别的片段。
文字的视觉形象有多向度的,彼此没有明确的界限;一字多义的模糊性就是这样产生的。
由于视觉形象比音响印象更生动和持久,"文字形象就专横起来"。
索绪尔要颠覆文字的懵越,他关心的是语言的表音系统,而不讨论表义系统的语言。
音响单位只是符号的外壳,它的实质涉及音链是如何被断开的问题。
索绪尔对此的回答是:一是根据音响所代表的意义,二是根据音响在心理上造成的印象或痕迹。
意义是符号的所指(si 伊迫e/si伊ibd),是概念;印象是符号的能指(signifant/signifer),是音响形象。
索绪尔说,所指和能指是同质的,"语言符号所包含的两项要素都是心理的,而且由联想的纽带连接在我们的头脑里"。
能指与所指的区分不是物质与精神的区分,虽然能指是由声音的物质运动所引起的,但能指不是音响,不是物理的东西,而是"声音的心理印迹"。
概念的意义和心理的印迹是同质的,因此才能结合为符号。
如何结合呢?索绪尔把两者的结合比作氢氧化合为水,又好比是空气和水面接触而产生的波纹。
总之,语音同步地把思想和声音分割成相互对应的要素,两者由心理联想结合为符号。
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索绪尔认为语言学和经济学一样,是一门关于价值的科学。
一个要素的价值取决于它与不同事物的交换,以及与同类事物(即其他要素)的交换,货币是如此,符号也是如此。
语言是符号之间的等价系统,符号依照不同的交换价值,可以组成两种关系: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
句段关系是两个以上符号的组合,组成复合词、词组、句子等。
符号在句段关系中排列成语链,具有能指的线性特征。
符号之所以能够组成句段,依靠的是符号之间的差异和对立。
比如,"绿"和"叶"的意义一为朦胧的颜色,一为确定的形状,这样的对立把两者结合为一个复合词。
同样,不同音素在音响形象上的差异把它们连接为词句口不难看出,句段关系主要是由于符号与外物的联系而产生的意义差异和声音形象差异而出现的。
符号之间除了实际的对立之外,还有可能的对立:当一个符号出现于某一时间时,其他符号不同时出现,但它们能够在其他任何时间置换这个符号。
这些可能出现的符号不在言语链中,"它们的所在地是人的头脑,它们属于每个人的语言内部宝藏的一部分"。
索绪尔把符号之间的这种可能的置换关系称为联想关系。
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A1→B1→C1→…...+++A2→B2→C2→…...+++A3→B3→C3→…...图中的横向关系是句段关系,纵向关系是联想关系O后来,结构主义的语言学家雅克布逊(RomanOsipOvidJakobsort)把句段关系称作转喻(metonymy),把联想关系称作隐喻(metaphor)。
转喻是历时的语言关系,隐喻是共时的语言关系o结构主义的语言学家和哲学家都更重视隐喻。
结构主义的一般原则索绪尔创立的结构主义的方法最初被中欧和东欧一些语言学家和逻辑学家所运用。
它成为一种哲学运动始于50年代后期的巴黎,列维一斯特劳斯建立了结构主义人类学,拉康提出了关于下意识结构的理论,阿尔杜塞创立了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福柯运用结构主义的方法研究思想史,巴尔特把结构主义推广到社会学和文艺学领域。
他们的理论在西方文化界和知识界风靡一时,被人誉为"巴黎五巨头"。
到了60年代,结构主义已经扩展到人文科学的各个学科,逐渐取代了存在主义成为法国哲学的主流。
结构主义者研究的领域既然如此广阔,他们对于"结构"这一概念的看法当然不会一致。
但一般来说,他们所说的结构符合索绪尔关于语言结构的规定性,有下列特征:(1)系统性。
结构大于要素的总和。
试看下图:这是由16根火柴组成的图形,它的意义不是"16根火柴",而是人脸。
这个意义是图形要素的总和不能表示的,只是由于要素的结构,才有这样的意义。
不仅如此,结构还先于要素。
只是由于结构,要素才获得其意义、功能、性质,才成为某一系统中的要素。
每一要素的突然变化会破坏平衡,因此,结构总要把它排斥在外,不服从结构的要素不成其为要素。
(2)封闭性。
系统与系统之间没有重叠关系,要素不能既属于一系统,又属于另一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