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概括平差函数模型
QLL ˆˆ K ˆˆ QXL
T
QLX ˆ ˆ F QXX ˆ ˆ K
平差值函数的中误差
ˆˆ ˆ 0 Q ˆˆ
(9-3-5)
9-4 各种平差方法的共性与特性
平差共性
先建立数学模型(包括函数模型和数学模型);
函数模型解都不唯一,即都有无穷多组解;
3 3
(9-2-6)
B K C Ks 0
解基础方程,并整理得法方程:
N aa K B x ˆ W 0
cc c1 cu u1 T c1 c1
B
uc
T
K C
c1 us s1
Ks 0
s1 s1
(9-2-7)
ˆ Wx 0 Cx
su u1
解法方程,得:
1 1 T 1 1 ˆ ( Nbb x Nbb C N cc CN bb )We 1 ˆ) V QAT N aa (W Bx 1 1 1 T (N aa AQAT , Nbb BT N aa B,We BT N aa W , N cc CN bb C )
前三种类型的条件方程统称为“一般条件方程”,后一种
二、参数与平差方法的关系
参数个数 U
U=0 条件平差
U=t 间接平差
u<t 附有参数的 条件平差
ut
附有限制条件的 间接平差
函数模型
ˆ) 0 F (L
函数模型 ˆ F(X ˆ) L
函数模型
函数模型
函数模型
ˆ F(X ˆ) L ˆ)0 ( X
(9-3-1)
二、协因数阵的计算(见下表)
三、平差值函数的中误差 设有平差值函数:
ˆ ( L ˆ, X ˆ)
(9-3-2)
平差值函数的权函数式
ˆ d F
T
ˆ dL K ˆ dX
T
(9-3-3) (9-3-4)
平差值函数的协因数阵
T Q ˆˆ F
采用最小二乘原理,得到唯一解; 不论采用哪种函数模型,最后平差结果(平差值和精度)不变!
特性:
各种方法有其各自的优点和特点,实际中,根据不同的平差
问题选择不同的方法;
目前采用较多的是间接平差和附有限制条件的间接平差;
原因是:
(1) 误差方程形式统一,规律性强,便于程序设计; (2)一般所选参数就是平差问题所需要的最后结果(包括精度)。
则条件方程式为:
1 0 1 1 1 1 0 5 1 0 0 0 V 1 0 x ˆ 0 0 0 0 0 0 1 1 0 1 0 ˆ6 0 1 1 x
ˆ L ˆ P3点高程平差值函数式: ˆ HA L 1 2
N aa BT 0
0 K W x ˆ 0 0 0 CT C 0 Ks Wx B
(9-2-10)
9-3 精度评定
一、单位权方差的估值公式
T T V PV V PV 2 ˆ0 r c u s
概括平差函数模型的线性形式为:
ˆ W 0 AV B x ˆ Wx 0 Cx
cn n1 cu u1 c1 c1 su u1 s1 s1
(9-2-1)
随机模型为: 平差准则:
2 2 D 0Q 0 P nn nn nn
1
(9-2-2)
V PV min
T
(9-2-3)
ˆ BX ˆ A 0 AL 0 ˆ W 0 CX
x
附有限制条件的条件平差
U=0 条件平差
U=t 间接平差
u<t 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
u t 附有限制条件的间接平差
函数模型
B 0,C 0 ˆ A0 0 AL
函数模型
函数模型
C 0 ˆ BX ˆ A0 0 AL
函数模型
ˆ, X ˆ)0 F (L
三、概括平差函数模型
B 4 3 5 C
t=4,
n=6 , r=2
1 A 2
6 D
当 U=0,函数模型个数r个。 U=4(独立);函数模型个数r+4(n)个。 U=3(2、1)(独立);函数模型个数r+3个 U=5(6、…)(4个需独立);函数模型个数r+5 故可得出,函数模型总个数为:(n+u-t)个。
解算得:
K 0.333 1.543 1.533 ˆ 1.21 4.80 x
T
T
V 1.20 0.50 0.50 2.40 2.40
T
平差值计算:
T ˆ X0 x ˆ 119.9888 39.9888 X
ˆ L V 5.8612 L
二、基础方程及其解 按条件极值法组成新函数:
T ˆ W ) 2K s ˆ Wx ) V T PV 2 K T ( AV Bx (Cx
(9-2-4)
对V和x取偏导数并令其为零:
2V T P 2 K T A 0 V T 2 K T B 2 K s C 0 ˆ x
35.5305 44.4695 50.7806 35.0806
T
精度评定:
V T PV 7.527
T V PV 2 ˆ0 ˆ 0 1.94mm 3.76(mm)2 , r Qˆ 1.550 2 2 2 ˆH ˆ ˆ H 2.41(mm) Q 5.83( mm ) , ˆ ˆ 0
附有限制条件的条件平差原理。
9-1 基本平差方法的概括函数模型
一、一般条件方程和限制条件方程 四种基本平差方法的函数模型,包含了以下几种类型:
ˆ) 0 F (L ˆ F(X ˆ) L ˆ, X ˆ)0 F (L
(9-1-1)
ˆ)0 ( X
类型称为“限制条件方程”。
(9-1-2)
P1 h1
h2
P3 A h5 P4 h4 P2 h3
解题思路:
1)t=3,n=5,r=2, 2)如选P1,P2点高程为参数,u=2, 3)应列立C=2+2=4个条件式; 4)其中一个限制条件方程,3个一般条件方程。
取:
X 10 H A L1 119.990m
0 X2 H A L4 L5 39.984m
(9-1-3)
上式称为“附有限制条件的条件平差”函数模型。
思考:
当所选的参数不一定要求独立时两种类型的条件式各为几个?与 什么有关系?
可见:
一个平差问题,对于参数的选择有两种选择,即:可选、也
可不选。
而选了参数,对参数是否独立也有两种选择,即:独立、或
不独立。
思考:
1)选择不同方式的参数,各代表何种平差方 法? 2)其对应哪种函数模型?
第九章
概括平差函数模型
本章内容包括:
§9-1 §9-2 §9-3 基本平差方法的概括函数模型 附有限制条件的条件平差原理 精度评定§Βιβλιοθήκη -4各种平差方法的共性和特性
本章学习内容包括:
基本平差方法的概括函数模型;
附有限制条件的条件平差原理;
精度评定;
各种平差方法共性与特性
重点和难点
各种平差方法特性总结;
由此可断定:
函数模型的个数总是等于多余观测数与所选参数个数之和! C=r+U
思考:
如果所选的参数不一定要求独立,函数模型的个数以 及函数模型的类型又会怎样?
如果:当U=4(不独立)时,则仍应列2+4个条件式,包括一
般条件式和限制条件式。 其函数模型为:
ˆ,X) F (L 0 ˆ) (X 0
转置后得:
nn
pV
T uc
n1
AT K
nc c1
0 0
(9-2-5)
B K
c1
C
us
T
Ks
s1
则基础方程为:
ˆ W 0 AV B x ˆ Wx 0 Cx
cn n1 cu u1 c1 c1 su u1 s1 s1 nn n1 T
pV AT K 0
nc c1 T uc c1 us s1
(9-2-8)
计算最后平差值:
ˆ L V L ˆ X0 x ˆ X
(9-2-9)
法方程:
N aa K B x ˆ W 0
cc c1 cu u1 c1 c1
TK K C s 0 B T
uc c1 us s1 u1
ˆ Wx 0 Cx
su u1 s1 s1
可写直接求解:
结论:
一般条件方程个数c与限制条件方程的个数s之和,必须等于多 余观测数r与所选参数个数u之和!
即:
c s r u
(9-1-4)
思考:
1)如果多列了或者少列了条件方程会对平差有什么样的影响? 2)一般条件式个数、限制条件式个数如何来确定?
9-2 附有限制条件的条件平差原理
一、数学模型
取 则:
2 0 4.0
Q diag 1 1.5 1.5 2.0 2.0
法方程:
8 1 4 0 0 0 k1 5 0 k 1 0 1 0 0 2 4 0 1 0 k3 0 0 ˆ1 0 0 0 1 x 对 ˆ2 0 称 0 1 x 0 ks 6
函数模型
A I ˆ BX ˆ d L ˆ A0 0 CX
也就是说,概括模型可以概括其它各种平差的函数模型。
例:设有工程施工放样时的水准网,如图,已知
HA=125.850m,P1、P2两点间的已知高差为-80.00m, 观测高差为: L=[-5.860 -35.531 -44.470 50.783 35.083]T(m) 观测值的方差阵为:DL=diag(4 6 6 8 8) • 试以附有限制条件的条件平差求P1、P2点高程的平差值、 以及中误差。(习题集:P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