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机学第6章

电机学第6章


2 pm 2 2 3
Z 24
导体1正在N极中心下, 感应的电动势有正的最 大值,把它的电动势相 量画在纵坐标轴上。在 图示转子转向下,导体 2中感应的电动势比导 体1中感应的电动势滞 后300,所以导体2的电 动势相量画在滞后导体 1电动势300的位置。依 次类推,导体13正处在 另一N极中心下,其感 应电动势与导体1相同。 两个导体电动势相量正 好重合。同样道理,导 体14-24的电动势相量 分别与导体2-12电动势 相量重合。
为了对称,每相分得一大一
小两个元件组。
1进线
9进线 17进线
6.1.2交流绕组的电势
在三相异步电机和同步电机中,它们的三相对称绕 组及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是完全一样的。这里用三相同步 发电机绕组说明。
1.导体中的电势
定子上有一根导体A, 固定不动。由永磁 材料制成的2极转子 以恒定的转速顺时 钟方向旋转。
第6章 交流电机基础
6.1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绕组及感应电动势
交流电机包括异步电机和同步电机
两大类 ,它们的电枢绕组、电动势
匝数
和磁通势是相同的,能感应出一定
大小而波形为正弦的电动势。对于
三相电机要求电动势对称,在绕组
中通入三相对称电流时,气隙中有

旋转磁场,三相绕组在空间作对称

分布,各相绕组的匝数应相同。 图6-1串联绕组的示意图 6.1.1 交流机的绕组
导体l与导体8组成一个节距为7的大线圈,将导体2与
7组成一个节距为5的小线圈,然后顺着导体中的
电动势方向把这两个线圈串联成一个元件组。
6.3 绕组的磁势
一台电机的绕组,切割磁力线就产生电势,有电流就 产生磁势,两方面是同时发生。理论和实践证明,从电势 上看是合理的交流绕组,它所产生的磁势必然是较好的。
电动势星形图就是显示这些导体电势相位关系的理
论工具 。相邻两定子槽间的相位差或者按电角度计算
的槽距:


2 p 1800

p3600
一个圆周的电角 度
Z
Z Z一个圆周槽数
对于定子槽数Z=24,电机极 数等于4的定子,相邻两槽 间的相位差等于300。一共 有24个定子槽,如果用向量 1去代表槽1中的导体电势大 小和方向,则代表槽2中导 体电势的向量2一定比向量1 滞后或引前300。在图中我 们取向量1引前向量2的角度 为300。同理,比向量2滞后 300的向量3代表槽3中的导 图6-8电动势星形图 体电势大小和方向。依此类 推,槽13中的导体电 势向量与槽1中导体电势向量相同,故画在一处。
元件组电势,既然是等距元件,
各个元件的电势大小必然相等,
而且彼此错开的相位角等于槽距
α 。求元件组电势就是求这些
元件电势向量和。考虑这种电势
减小的,取Kf≤1称成为基波绕组
分布系数。
图6-10 分布元件的电势
现在解释单相绕组中取q≠Q,如果q=Q=6,按分布绕
组电动势分析,在同极N(S)区内,必有元件边的
3.元件电势
元件:绕组基本单元多匝线圈。
节距:是指一个元件左右两个边
间的距离。度量这个距离的单位
通常采用槽数,它代表元件跨越
的槽数。例如y=5,就是指元件
左边放在槽1内时,它右边一定
下到槽6内,元件跨越了5个槽。
首先分析单匝元件的电势。选y
多大得到的元件电势最大。
图6-9
匝电势:



E Z E d1 E dy
一个极对应1800电角度
图6-4机械角度与电角度
一个极对应1800电角度.一对极对应3600电角度,电机 一个圆周对应电角度p×3600。
电角度=P×机械角度
为了构成对称的两相绕组,得出的两个相电势除了 大小完全相等外,还必须在时间上严格错开900的电角度。 电机的一个极距按电角度计算相当于1800,要求两个元 件边产生的电势在时间上错开900电角度,这两个元件边 在电机定子圆周上必须彼此相距半个极距。
6.2.2 三相单层同心式绕组
在实际电机中,对称绕组为了
减少端接连线,节省用铜,或为了
嵌线工艺上的方便,常常采用同心
式绕组、链式绕组或交叉式绕组。
这几种绕组与上述典型三相单层绕
组比较起来,每相绕组所占的槽、
串联的元件边部没有变化,只是各
元件边串接的先后次序变了,因此
总电动势并没有变化。
图6-14 一相同心式绕组展开图
1. 单相绕组
假定图是交流发
电机的定子绕组,
电机的转子上有4
个磁极。图示瞬
间,定子槽1至6
处于第一个N极区,
定子槽7至12处于
第一个S极区,定
子槽13至18处于
第二个N极区,定
子槽19至24处于
第二个S极
图6-2 单相同心链绕组 Z=24;2p=4
区。位于N极区的导体产生的电势方向是向上的,位于S极区
元件电势方向
根据星形图要想得到最大的元件电势,必须使Ed1和 Edy 相差1800,或者说相差一个极距 y=τ。
图6-8电动势星形图分析,就是槽1的元件边和槽7的元件 边相连构成第一个元件,槽2的和槽8的相连构成第2个元 件。整距元件的匝电势是导体电势的2倍,Ny是匝数 。
E 2NyEd 4.44 Nyfm
元件节距y等于电机的极 距τ所以称为整距绕组
图6-3 单相分组同心链和等节距绕组
基本概念 1.极距τ:
D 或 Z
2p
2p
2.线圈节距y: 整距y=τ; 短距y<τ。 3.槽距角α(电角度): p 360 0
Z
4.每极每相槽数q: q Z
2 pm
5.相带:60度相带——将一个磁极分成m份,每份所占电角度 120度相带——将一对磁极分成m份,每份所占电角度
为了对称,每相分得两个元件组 。用α代表槽 与槽之间按电角度计算的相角,也叫槽距角
由于电机定子圆周上的 一个极距按电角度计算相当 于1800,所以槽距角:
2 p 1800 4 1800 300
Z
24
说明相邻两槽中的导体
电势在时间上相差300电
角度。不难理解,槽4中 的导体电势必然比槽1中 图6-6 两相等节距绕组Z=24;2p=4 的导体电势滞后或引前900电角度。为了保证两相电势互
三相绕组展开图 每相相量大小相等 A (1 7) (2 8) (1319) (14 20) X 相位依次落后1200 B (5 11) (6 12) (17 23) (18 24) Y
C (9 15) (10 16) (21 3) (22 4) Z
电动势相差6×300=1800电角度,有电动势互相抵消 。
5. 相电势
相绕组是由元件组的串联或并联组成的。通常元件组 电势要么完全同相,要么互差1800。如果每相串联匝数等 于N的集中绕组,等距绕组不但短距而且分布,那就需要 乘上kN=kykf(称为绕组系数)。它是用来考虑分布和短距对 相电势的削减作用。所以相电势的一般表达式为:
图 6-13 4极、24槽电机模型和槽电动势星形图
在槽l和槽7中放入一个元件,在槽2和槽8中放第二 元件,把这两个元件串联成一个元件组;在13槽和 l9槽中放入一个元件,在14槽和20槽中放入另一元 件,把这两个元件也联结成一个元件组。两个元件 组的电动势幅值和相位都是相同的。把两个 元件组串联或并联起来就得到了一相绕组。
q 2Q 26 4 33
有8个槽子没有使用,它们是槽1、6、7、12、13、18、
19和24。图中用槽2和槽11中的两个元件边构成一个元
件,节距最大。由槽5和槽8中的两个元件边构成
的另一个元件节距最小。
根据各个元件边的电势方 向,也可以构成图所示的 分组同心链式绕组或等节 距元件去构成单相绕组。
系,即: x

由(6-10)…(6-19)得导体电势
eD B lv
eD Emsint 2EDsint
2.电动势星形图
交流电机的定子上都有很多个槽,每个槽内安放着 若干根导体。每根导体都可以看成一个独立的小交流电 源。制造绕组就是将这些小交流电源按特定的要求合理 地连接起来。这些频率相同的小交流电势虽然有效值都 完全相等,但相位各不相同。连接绕组就是合理地安排 这些小交流电势的串并联问题。
图6-11 1次谐波相位互差1200
5次谐波相位互差1200,相序 由A-B-C 变为 A-C-B
3次谐波相位互差00
削弱高次谐波电动势的基本方法:三相绕组星形或三 角形接法可消除三次谐波 ;采用短距绕组削弱谐波 电动势;采用分布绕组削弱谐波电动势;改善磁极的 极靴外形(凸极同步电机)或励磁绕组的分布范围 (隐极同步电机)。
的另一些导体产生的电势方向是向下的。构成单相绕组的原
则是让所有导体的电势都能串联相加,没有互相抵消。
这种绕组把4个元件一个套一个安放,叫做同心链式绕 组。定子槽数Z等于24,极数2P等于4,每极槽数Q为:
Q Z 24 6 2p 4
每极每相槽数q为:
不取 Q=q,等到讲分布 系数时才能理解 。
度。这里把分散在1800电角度(相带)上的电势向量划
分成三组,每个元件组占有的电角度(相带)是600)。
现在的问题是Z/2=12个元件怎样组成三相对称绕组,使
其感应电动势为三相对称电动势。
基本计算如下:极距


Z 2p

24 4

6
每极每相槽数
槽距角
q Z 24 2 2 p 4180 0 300
整距元件绕组的端接线太长,浪费铜线。嫌整距元件 产生的电势中包含着较大的高次谐波。高次谐波的危 害是多方面的,为了适当地消减高次谐波,实际电机 中多采用短距绕组。短距系数ky≤1,短距元件的电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