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音乐史(考研资料)

西方音乐史(考研资料)

湘南学院音乐系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西方音乐史》复习提纲06音乐表演专用一、中世纪时期的音乐(476——1460年)1、格里歌利圣咏格里歌利圣咏(Gregorian Chant)是天主教音乐,它是公元6世纪教皇格里哥利一世在位时统一编订的。

格里歌利圣咏主要运用于日课(这是修道院僧人每天必做的“功课”)和弥撒(天主教、基督教为纪念耶稣受难而举行的仪式)之中。

格里歌利圣咏的基本功能是服从宗教礼拜活动。

音乐肃穆、节制,最大限度地排除世俗的感性欲念。

它是无伴奏的纯男歌唱的单声部音乐形式,以拉丁文为歌词,即兴式而无明显节拍特征,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之上。

其旋律音调平缓,以级进和三度进行为主,偶有四、五度跳进,整个音乐音域较窄。

它的歌唱方式有四种: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应答歌唱,各种歌唱方式根据礼拜进行的不同场合决定。

到公元11世纪时,除了米兰和西班牙外,欧洲其他地区都接纳它为仪礼中的圣歌。

2、奥尔加农奥尔加农(Organum)是9世纪至14世纪的复调音乐形式,根据其历史发展,可分为3种类型:a、平行奥尔加农(parallel organum)。

它是在格里歌利圣咏的上方式下方附加一个平行声部,构成四度、五度、八度音程的平行进行。

b、稍加变化的平行奥尔加农。

它的两个声部从同度开始,其中一声部上行进行,到两个声部构成四度时,再平行进行,最后两声部再回到同度。

c、华丽的奥尔加农(melismatic organum)。

大约在12世纪,奥尔加农的上声部越来越表现出流动性和装饰性,形成花唱式的华丽奥尔加农,它没有明显的节拍特征,活跃、华丽的上声部与下方缓、静止的圣咏声部形成鲜明的对比。

3、中世纪的游吟诗人游吟诗人(Troubadours)首先产生在11——13世纪十字军东征时期的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Provence),它是游吟诗人的发祥地。

游吟诗人骑着马到处巡游,用奥克语(普罗旺斯方言)演唱坎佐(canzo)、清晨骊歌(alba)、西尔旺特(sirventes)、田园变歌(pastoarella)等体裁的歌曲,内容有爱情、时事、田园、讽刺等。

这些歌曲大多采用通谱歌的形式。

12世纪中叶,游吟诗人的风气传到法国北部和德国,法国北部的游吟诗人乐为“特罗威尔”(Trouvere),他们用奥依语(法国中、北部方言)来演唱,体裁与南部大致相同。

到13世纪多演唱叙事歌(ballade)、回旋歌(roudeau)和维勒莱(vierlai)体裁,所唱的诗歌不下于4000首。

4、中世纪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的区别中世纪宗教音乐占有重要地位,但世俗音乐仍然不断发展。

世俗音乐与宗教音乐相比,有以下区别:1、就声乐而言,世俗歌曲是一种单音音乐,其歌曲的即兴成分很浓,常常有乐器伴奏;但宗教声乐作品,多声的复调音乐较为常见,但也有单音声乐。

2、世俗音乐的歌词采用押韵的诗,且多用地方语言;而宗教音乐的词则是散文式的,多采用拉丁文。

3、世俗音乐多采用分节歌或主副歌的形式;宗教音乐形式则多样一些。

4、世俗音乐在调式上多采用伊奥利亚和爱奥尼亚调式;而宗教音乐采用十二种教会调式。

5、世俗音乐的器乐已经产生,不仅用于声乐、舞蹈的伴奏,也用于演奏各种器乐曲;而宗教音乐主要声乐。

13世纪以后,除了管风琴以外,一切乐器都被禁止使用。

第一页二、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1430——1600年)1、勃艮第乐派勃艮第(Burgundy)王朝在11世纪已经存在,大约在1400年扩展到法国北部、比利时的一部分和荷兰。

因为勃艮第王朝的王侯们对音乐的热爱和音乐家的支持,在勃艮第聚集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形成了勃艮第乐派。

在其全盛时期,较重要的作曲家有杜费(Guillaume Dufay,1400—1474)、班舒瓦(Gilles Binchois,约1400—1460)。

勃艮第乐派的作曲家们吸收了英国音乐的因素,与法国复调音乐传统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自然、柔和、明亮的音乐。

从音乐形态上看,该乐派有以下音乐特征:1、三声部的复调乐曲较常见。

2、旋律和节奏的发展集中在高声部。

3、声部通常以三度音程进行纵向排列。

4、乐曲各声部常用和弦法处理,而不常用对位化处理。

2、意大利牧歌意大利牧歌是16世纪产生的一种新的音乐体裁。

音乐抒情优美。

诗的内容常常是写爱情。

有时带些田园风格或伤感的色彩。

后来和逐渐加入描绘、造型的因素,使牧歌的表现手法更加丰富,而且也由复调对位的结构转向主调音乐。

音乐的表现逐渐向戏剧化方向发展,多为五六个声部的合唱。

意大利牧歌最重要的作曲家是马伦吉奥、杰苏阿尔多和蒙特威尔第。

3、威尼斯乐派威尼斯乐派(Venetian School)起于16世纪,它产生影响是因为佛莱芒人威拉尔特(Adrian Willlaet,1490—1562)的非凡创作。

1527—1562年他在圣马可大教堂任乐长。

他的学生安德烈雅·加布里埃利(Acdrea Gabrieli),1510—1580)和乔凡尼·加布里埃利将威尼斯乐派的创作推向顶峰。

威尼斯乐派的特点是双重合唱,他们利用圣马可大教堂有两个管风琴在教堂两侧,建立两个合唱队,有6—16个声部,由两个管风琴分别伴奏,效果极其辉煌,声部处理的更加自由,主题发展常打破各种约束,从音乐本身去发展旋律,同歌词内容保持密切的联系。

他们常创作经文歌等宗教音乐,也写意大利牧歌、法国歌谣曲和管风琴音乐。

4、马丁·路德的宗教音乐改革16世纪在天主教历史上最重大的时间莫过于始于1517年的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了。

在其改革中,宗教音乐也出现了新形式的圣咏合唱——众赞歌,它主要为群众所唱,它的旋律来源有四种:(1)经过特别节奏处理的格里高利圣咏,以德文代替拉丁文;、(2)在宗教改革前的非礼仪性的宗教歌曲。

(3)原来是俗乐,天上宗教性质的歌词。

(4)新创作的宗教音乐。

这些音乐开始为单音歌词,后成为四部合唱,主旋律在高声部。

17、18世纪的路德教派音乐就是从这些众赞歌发展而来的。

三、巴洛克时期的音乐(1600——1750年)1、巴洛克音乐总述巴洛克(Baroque)这一名词在音乐史上是用来表示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这段时期的音乐、它更多地是指建筑、美术等艺术风格,巴洛克音乐是指深受这种风格影响的音乐。

巴洛克音乐有一种宏伟、壮观、热情如火、充满活力的音乐,它强调情感的表现和充满戏剧性的对比,在细节上又非常重视装饰性。

在音乐体裁方面,出现了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受难曲、协奏曲、大协奏曲、奏鸣曲、组曲、赋格曲等新的音乐体裁。

巴洛克时期的著名音乐家很多,如意大利的D·斯卡拉蒂、科莱里、维瓦尔蒂;法国的库泊兰;而代表巴洛克时期最高成就的当数J.S巴赫和亨德尔。

第二页2、清唱剧清唱剧是17世纪产生的一种大型声乐体裁。

它最初是一种宗教题材的音乐剧,后来也有很多世俗题材。

在音乐形式上,它与歌剧相似,包含: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也是主调音乐范畴。

所不同的是仅仅让人们通过听觉而不是用视觉来感受戏剧事件的过程。

可以说它是只唱不演的音乐戏剧。

3、康塔塔它是和清唱剧同事平行发展的两种声乐体裁。

康塔塔与清唱剧接近。

有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等等。

所不同的是其规模较小,多是些抒情场面的描写,不同的人歌唱,也不表现固定的人物,情节较简单,常常由序曲开始以合唱结束,时间不长,偏重抒情。

4、巴洛克大师——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西方音乐之父】【代表作品】(1)声乐作品以宗教音乐为主,大多是路德派新教的宗教音乐。

创作的近300部教堂康塔塔现存195部;5部受难曲中完整保存了2部:《马太受难曲》和《约翰受难曲》。

(2)器乐作品方面,左右大量各种题材的管风琴曲,包括众赞歌幻想曲、前奏曲、变奏曲、赋格曲、托卡塔、帕萨卡利亚等。

他还把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改编成管风琴协奏曲和古钢琴协奏曲。

巴赫著名的器乐作品为两卷《平均律钢琴曲集》、《法国组曲》(6首)、《英国组曲》(6首)、《帕蒂塔》(6首)、《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帕蒂塔》、《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独奏长笛奏鸣曲》,以及重要的乐队作品:4部《乐队组曲》和6部《勃兰登堡协奏曲》等。

他最后的作品《戈德堡变奏曲》、《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是近三百年来复调技术的总结性作品。

【艺术成就】(1)《平均律钢琴曲集》首次将十二平均律全面系统地运用到音乐创作实践中,有力地证明了平均律的优越性,开辟了欧洲音乐的新天地。

(2)把复调音乐的技巧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总结了中世纪以来的复调音乐写作技术。

(3)高度的复调思维与新颖生动的主调手法采用,使他成为音乐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

(4)他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者。

并为钢琴演奏中大拇指的解放作出重要贡献。

(5)使巴洛克时期的器乐发展到巅峰。

四、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1750——1820年)1、18世纪的意大利喜歌剧喜歌剧产生在18世纪的意大利,它是在正歌剧中的幕间剧的基础上产生的。

喜歌剧在启蒙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一反意大利正歌剧的“矫揉造作”。

而追求“自然”的艺术表现。

上场的演员不多,穿时装,不穿古装。

剧词幽默、诙谐,有咏叹调,宣叙调,也由日常生活中的歌曲,其主题都为现实性的,多取村市民或农民的生活,音乐生动富有活力,强调舞台真实的表演,因此受到广泛的欢迎。

第一部喜歌剧是意大利作曲家佩格莱西在1733年写的《管家女仆》。

2、格鲁克的歌剧变革18世纪中叶,意大利正歌剧在欧洲广泛流行,但是,它的表演形式日趋呆板,歌唱演员过分炫耀声乐技巧从而破坏了戏剧的连贯性。

这与启蒙时代倡导的“质朴、自然”的艺术原则是大相径庭。

一些有见地的歌剧艺术家提出要改革意大利正歌剧音乐与戏剧关系僵化的现状,再后来的歌剧变革中最重要的人物是格鲁克。

格鲁克改革的主旨是“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美的伟大原则”;歌剧中音乐的“真正使命”是“和诗配合,以便加强情感的表现”。

第三页在他的歌剧中,宣叙调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加强了旋律性,使其具有细致的情感表现力。

他精练戏剧结构,删去咏叹调中华丽的炫技段,追求朴实无华的真情的表露;他的序曲不再是脱离歌剧整体构思的孤立的东西,而是预示剧情的有机部分;剧中的合唱、舞蹈都随剧情需要而存在,不能任意添加。

他还在记谱时废弃了数字低音而代之以具有明确的各声部的近代写法。

他的歌剧仍然采用神话传说题材,却使之面目一新。

他的代表作为《奥菲欧与优丽犹斯》、《阿尔契斯特》、《帕里与海伦》、《伊菲姬尼在奥利德》等。

3、古典主义时期的奏鸣曲“奏鸣曲”(Sonata)一词源于意大利语“Sonare”,意为“鸣响”主要是指器乐曲体裁。

从早期的奏鸣曲到18世纪的奏鸣曲(现也称“古典奏鸣曲”),无论是结构上,还是在音乐风格上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