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小学教师思考题参考答案

中小学教师思考题参考答案

中小学教师思考题参考答案:(初级职称学员作业)针对案例1发表见解:学生对现行评价制度和评价方法的不满与无奈已并非偶发案例了。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清醒地看到评价的执行者——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时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我们首先认为这名教师不配评价学生,因为他无视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素质差异和基础差异,只凭借自己的主观看法武断下结论,甚至使用粗话做为评价语言,实在为人所不齿。

从中暴露出了现行课程评价存在的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之间关系不平等的问题,这是评价动机的扭曲造成评价功能的缺失。

做为人民教师,我们必须具有高度负责的工作精神和精湛的业务能力,用积极的态度、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鼓励学生不断走向进步,不断完善评价制度存在的缺陷,为进一步提升评价制度和方法做出自己的贡献。

针对案例2发表见解:(1)上述法条体现了《义务教育法(修订)》(2006)为切实保障义务教育健康发展、有序发展、均衡发展下定的决心、明确的责任和工作的目标,具有前瞻性、权威性、强制性、全面性、人文性等特点。

(2)《义务教育法(修订)》(2006)强调的上述理念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以及国家的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积极意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义务教育法(修订)》(2006)修订的法条涉及义务教育工作需要贯彻落实的各个关键环节,为义务教育的进一步普及提供了可靠的法律支持,为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强大的后备力量,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史上一个光辉的里程碑。

针对案例3发表见解:影响以上三所学校的决策以及教师的教育行为的因素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客观的因素是三所学校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各不相同,他们在学习目标上有着各自的标准,在学习生活上有着各自的追求,三所学校会很自然地成为按需施教者;主观的因素是三所学校的决策者都只顾眼前利益,没有考虑虹口同一区域内的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各自为政。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对这一因素的建设必须先从提高办学指导思想,更新育人理念做起,用主观努力改变客观环境,不给“挑剔”留空间,不给“取巧”献鲜花;不给“苦读”创条件,只给“育人”开绿灯,必要时可运用行政力量,彻底改变虹口区教育不均衡发展的格局。

针对案例4发表见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在总则中指出:“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

”正确认识班主任工作,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

在我看来,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班级管理的主阵地、活动实施的主心骨,在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事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得失。

班主任工作虽然是一项繁杂艰巨而又充满了快乐幸福的工作,却是最能综合体现“育人”艺术的工作。

有幸承担班主任工作,无上光荣。

五、教育教学叙事实例实例之一我的教育故事:情感还是方法?这节语文课的主题是《麦琪的礼物》,这是一篇小说,也是一篇讲读课文。

今天是这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

“中考”常常考小说的阅读,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只习惯于平铺直叙地叙事,不会描写人物,所以,在备课时我将重点放在“教会学生阅读小说的方法”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上。

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第一,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

第二,理解主人公纯洁善良、关爱他人的情感。

这节课从“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开始。

我提问后,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小说的三要素是:环境、情节、人物。

”学生的回答是对的,我要求学生将“三要素”齐读一遍。

现在回忆起来,这个环节很值得回味。

按说,屏幕上已经很清楚地出现了“小说的三要素”,我为什么还要学生将屏幕上的“三要素”齐读一遍呢?从小学到中学,老师好像经常会使用这种方法,只是到了大学的教室里,这种方法才比较少用。

为什么这个方法只在中小学常用,而大学少用呢?这个环节使我想到的是:我们做教师的总是有一些很日常的、很细节的教学方式,这些日常的、细节的教学方式普遍流行于小学的课堂或中学的课堂,但做老师的好像较少考虑其中有些教学方式是否应该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而有所改变。

尤其当某种教学方式是具有较强的控制性、强制性时,做教师的是否应该逐步减少这种控制性较强的“保姆”式的教学方式而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呢?由于我已经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我开始减少对学生的控制,增加了一些开放性较强的问题。

对这个环节我觉得有些遗憾。

接下来的重点是让学生领会“人物描写的方法”。

我问学生:我们以前学过的人物描写方法有哪些呢?有学生说“肖像描写”、“语言描写”,有学生说“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另外有学生补充说“心理描写”。

学生回答的这些“人物描写方法”与我备课时所设计的内容是吻合的。

我在制作PPT(Power-point)时,已经写出这几种方法。

我点击鼠标,屏幕上迅速出现“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等”。

当屏幕上出现这些“人物描写方法”时,我忽然感到有些别扭。

在学生的答案与我的设计吻合时,要是不满足于“正中下怀”的感觉,不用PPT整体地投放出来,而是边听学生说,边用键盘记录学生的意见,那样的效果是不是会更好呢?按照备课时的教学设计,提出“人物描写的方法”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麦琪的礼物》这篇小说的刻画人物方法。

于是,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屏幕上投影出来的几个问题: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德拉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小说是怎样刻画她的?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说说吗?杰姆对德拉的感情如何?小说是怎样表现的?学生开始“讨论”后,我走下讲台在学生的课桌间穿行。

我很想知道他们在“讨论”什么。

偶尔有学生问我问题,我尽可能地作一些简短的启发。

上完这一节课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节课的教学重点究竟应该放在什么地方?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和“理解主人公纯洁善良、关爱他人的情感”,但实际上我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上,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心理的”、“哪些句子说明了这个心理”等等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按照以往的经验,这些方法和技巧是以后的考试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

从升学考试的指挥棒来看,注重方法、技能的传授和指导显然对学生“应考”是有利的。

对于一个老师尤其是初中三年级的老师来说,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应考”技巧和方法上,也许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我的困惑是,像《麦琪的礼物》这么一篇经典性的爱情小说,它奉献给读者的难道仅仅只是作者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吗?像这么一节语文课,究竟应该注重情感体验,还是方法训练呢?如果真要引导学生“体验情感”,这节课的很多环节都需要改变。

实例之二沉默后的约定离下课约还有五分钟,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当时,我正和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讨论练习1中成语的意思,大家说得头头是道,我也暗自高兴。

理解完“卓尔不群”的意思,我发现韦同学正低着头,瞧她的神态,思想已游离于课堂之外。

顿时,内心深处涌起一丝不满,怎么搞的?于是,我不由自主地请她重复一下“卓尔不群”的意思,真实的想法是“惩罚”她一下。

听到我叫她,她连忙抬起头环顾四周,然后扭扭身子,慢吞吞地站了起来,低头看了看书,又抬头看了看我,课堂上出现了短暂的沉默。

我暗自思索:是让她坐下去了事呢?还是继续?对,关注一切学生的发展,我只要加以引导,她一定会知道。

“那‘群’是什么意思?”我降低问题的难度。

原以为教学即将顺利进行,可谁知她抬起头,扫了我一眼,牙齿咬住嘴唇又低下了头。

我耐住性子,重复了我的问题,这下她涨红了脸,但仍旧没吐出半个字,周围却想起了窃窃私语声。

我暗自提醒自己:耐心!“那你能用‘群’组个词吗?”我满怀希望,因为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太简单了。

沉默继续控制着绝对优势,我拼命压住心底的怒火,“你能用‘群’组词吗?”我知道,我的声音变得严厉了。

“快说呀,群众……”旁边的同学似乎也觉察到了不对劲,开始悄悄提醒她。

可她用那双蓄满泪水的眼睛看了看我,仍旧保持沉默。

我在生气之余,内心深处隐约有个念头一闪:难道我错了?最后,我以“我们找个机会谈谈!”结束了这段“对峙”。

回到办公室,我独自生着闷气。

韦同学是一名心思细腻的学生,其作文中渗透出的“多愁善感”说明她是一个内心世界很丰富的女孩,只是平时性格内向,难得听到她的声音,即使说话也是嘤嘤细语,和她交流更是“惜字如金”。

今天的一幕,应该说是在情理之中,可我为什么非要逼着她说话呢?是为人师者的脸面吗?还是……这时,那双泪眼婆娑的眼睛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一种不安和自责悄悄袭上心头,我真的错了!我不该那样做!就在当天,我和她妈妈通了电话,在和她母亲的交流中,我了解到韦同学在家也是沉默少言,尤其是你越要她说,她越说不出来。

我决定找她谈话。

第二天,我们坐到了一起,她不安地绞着手,话未说,眼先红,“老师,我不是故意那样做的。

”她的声音有些哽咽。

我一震,不知说什么好,却不由自主地连连点头。

“有什么原因吗?”我带着歉和悔问。

依旧是惯有的寡言,“我也不知道,就是说不出来。

”我知道我已伤害了她,我得弥补我的过错。

“这样吧,”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我们来个约定,下一堂课,我还要请你发言。

当然,我更希望你自己举手。

”她诧异地抬起头,似乎不相信谈话就这样结束了,虽然依旧沉默,但从她的点头中我还是发现了她眼睛后面隐藏的一丝笑意。

第二天,我带着一份激动和期盼走进课堂,因为我将实现一个约定。

上课之余,我分了分神,偷偷观察她的“动静”,等待着……她的眼神不时地和我交会,我则向她骇首示意。

终于,那只手悄悄地举起了一半,虽然内心已急不可待,可我故作平静地请她回答问题,尽管声音还是不够响亮,但已足以引起同学们的诧异。

我们俩会心一笑。

我如释重负,我真不该那样逼她!我告诫自己,我再也不要这样的约定!生命之中有不断涌动的情感,成长中的孩子关注自我,追求理解,他们希望与老师交流,渴望和真情互动,从而获得成长的资源与养分。

当老师与学生打开心灵,当老师与学生真情涌动,才能为教育注入生机。

富有生机的教育,触及心灵,感动人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