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利息与利息率第一节利息和利息率一、利息的来源与本质利息是借贷资本的收益,是由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
利息是伴随着信用关系的发展而产生的经济范畴,并构成信用的基础。
考察利息的本质,须结合其来源进行分析。
(一)马克思关于利息来源与本质的理论。
利息就其本质而言,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利润的一部分。
(二)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利息来源与本质的理论,大多脱离经济关系本身,无法揭示资本主义利息的真正来源与本质。
(三)中国学者认为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利息来源于国民收入或社会财富的增殖部分。
在现实生活中,利息被看作收益的一般形态,导致了收益的资本化。
在一般的贷放中,本金、利息收益和利息率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B=P·r资本化是商品经济中的规律,只要利息成为收益的一般形态,这个规律就起作用。
二、利率的种类利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贷出资本额的比率。
利息体现着借贷资本或生息资本增值的程度,是衡量利息量的尺度。
利率有两种计算方法:单利法和复利法。
用公式表示为:I=P.r.n S=P(1+r.n) or I=P[(1+r)-1] S=P(1+r)利率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种类。
(一) 按照利率计息的时间可划分为:年利率%、月利率‰与日利率。
(二) 按照利率的决定方式可划分为:官定利率(又法定利率)、公定利率与市场利率。
(三) 按照借贷期内利率是否浮动可划分为: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固定利率是指按借贷协议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不变的利率;浮动利率是指按借贷协议在一定时期可以变动的利率。
(四) 按照利率的制定可划分为:基准利率(在西方国家通常是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利率,在我国是央行对各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与差别利率。
(五) 按照信用行为的期限长短可划为: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
(六) 按照利率的真实水平可划分为:1、实际利率,指物价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
2、名义利率,指包含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
一般情况下,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例1、A向B提供1000元贷款,年利息额80元,且该年度物价没有变化,其实际利率就为8%,如果物价上涨了3%,名义利率为8%那么1000元的本金就贬值了30元所获利息额80元中就要扣除30元的涨价损失,实得利息额50元。
故实际利率就是50/1000=5%=8%-3%。
例2、2008年,5年期居民储蓄利率为3.8%,试指出这是什么利率。
第二节决定和影响利率的因素分析一、利率水平的决定(一)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按照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利息来源于剩余价值,它是货币资本出让者对借款者剩余价值的分割。
而剩余价值又是利润的表现形式,利润自然决定着利息的大小,利润本身就成为利息的最高界限。
利率的高低就取决于社会平均利润率,利率随平均利润率的变化而变化,利率最高与社会平均利润率持平。
同时,货币资本的出让者不可能无代价地把资金借给需求货币者,这就使得利率不可能成为负数,即不会小于零。
因此,利率的变化区域是在零与社会平均利润率之间。
(二)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这一理论也称真实利率理论,是建立在萨伊法则和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之上,认为工资和价格的自由伸缩可以自动地达到充分就业,此时储蓄与投资的真实数量都是利率的函数。
古典学派认为,利率决定于储蓄与投资的相互作用。
储蓄(S)为利率(i)的递增函数,投资(I)为利率的递减函数。
当S> I 时,利率会下降,反之,当S<I时,利率会上升。
当S=I时,利率便达到均衡水平。
i1(三)凯恩斯学派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认为,货币供给(Ms )是外生变量,由中央银行控制。
因此,货币供给独立于利率的变动,在图上表现为一条垂线。
货币需求(L )则取决于公众的流动性偏好,其流动性偏好的动机包括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其中,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形成的交易需求与收入成正比,与利率无关。
投机动机形成的投机需求与利率成反比。
用L 1表示交易需求,用L 2表示投机需求,则L 1(Y )为收入Y 的递增函数,L 2(i )为利率i 的递减函数。
货币总需求可表述为:L = L 1(Y ) + L 2(i )当利率下降到某一水平时,市场就会产生未来利率上升的预期,这样,货币的投机需求就会达到无穷大,这时,无论中央银行供应多少货币,都会被相应的投机需求所吸引,从而是利率不能继续下降而“锁定”在这一水平,这就是所谓的“流动性陷阱”问题。
“流动性陷阱”相当于货币需求线中的水平线部分,它使货币需求线变成一条折线。
因此,在“流动性陷阱”区间,货币政策是完全无效的,此时只能依靠财政政策。
二、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利率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和制度因素。
(一) 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周期、通货膨胀、税收等对利率的影响。
(二) 政策因素指一国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等经济政策的实施对利率影响。
一般而言,当一国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时,往往会增加货币供给,利率就会下降。
反之,当利率实行紧缩货币政策时,利率就会上升。
ii * i 0 I L; M S E 0 E 1 E 2 L M M ’ M ’’(三) 制度因素主要指利率管制下的利率状况。
(四)直接融资的影响。
当债券和股票市场等直接融资收益增加时,公众就会提现转向投向资本市场,导致储蓄分流,银行的吸储能力下降,市场利率便趋上升。
反之,市场利率就会下降。
(五)国际经济政治关系经济全球化;一国汇率、利率影响利率变动。
我国利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主要有利润的平均水平,资金的供求状况,物价变动的幅度,国际经济环境与政策性因素等。
1、利润的平均水平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利息也是由平均利润率决定的。
2、资金的供求状况指借贷资本供不应求时,借贷双方的竞争使利率上升;供过于求时,利率下降。
3、物价变动的幅度制约着名义利率水平的高低。
4、国际经济的环境指国际间资金流动、商品竞争、外汇储备量及外资政策都会对利率产生影响。
5、政策性因素指利率取决于国家调节经济的需要,是实现经济目标的工具。
三、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
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外部宏观环境分析1、国际环境因素分析。
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市场化已成趋势,美国于1986年3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日本于1994年10月最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
2、加入WTO后的影响分析。
中国加入WTO后,在5年后取消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服务限制,并可以经营银行零售业务,银行业的所有业务将彻底放开3、外汇管理政策的影响分析。
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在缩小本外币利率差额的同时,也会减轻实施外汇管制的政策压力,使得积极稳妥地放开更多的本外币沟通的渠道成为可能。
4、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分析。
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不但为金融机构扩大规模创造了条件,而且也为以后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创造条件。
同时,也为将来金融机构之间通过资本市场工具,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大规模的购并重组创造了条件。
(二)利率市场化的社会经济效应1、导致利率水平的大幅升高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资金短缺是普遍问题。
当利率放开后,必然会导致利率水平的大幅上升,从而隐含风险。
这种风险包括:一是社会筹资成本大幅提高,导致投资规模锐减;二是吸引外资大量流入,易诱发通货膨胀,从而可能造成宏观经济运行的极不稳定。
2、高利率的贷款需求将可能得到满足。
一般来说是高收益与高风险相匹配。
在传统利率管制条件下,这一原理很难发挥作用。
因为银行感觉贷款风险大而又得不到高的收益,于是不愿放款,从而使市场的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
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就可能冒着高风险发放贷款,借以谋取高额收益,这就使企业贷款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贷款成本无形加大。
而当一部分企业利用银行这一心理,获取贷款后,就可能加大银行不良资产的风险。
3、信贷资金分流到房地产和证券市场。
利率市场化后,由于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的高回报,将导致这些资金的分流。
当信贷资金分流到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后,必然会引起其价格的飙升,从而引发“泡沫经济”。
4、商业银行拥有信贷价格制定权在传统利率管制条件下,商业银行只是利率的接受者和执行者,只有贷与不贷的大权力。
当市场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便有制定贷款价格的权利,既是利率的执行者又是利率的制定者。
这不仅使商业银行增加了工作的难度,也给予了行使“人情贷款”的权利,提供新的寻租机会,从而诱发新的金融腐败行为。
四、利率的功能与作用利率作为经济杠杆,具有经济功能,对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利率的一般功能包括中介功能、调节功能、分配功能与控制功能。
(二)利率的作用表现在宏现经济(三个方面)与微观经济活动(对企业和对个人)中。
利率作用的发挥需要一定的环境与条件,包括:1、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即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利率水平;2、灵活的利率联动机制,即一种利率变动,其它利率随之变化的联动关系;3、适当的利率水平,即利率水平不宜过低或过高;4、合理的利率结构,即合理的利率期限结构,行业结构与地区结构等。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使利率充分发挥作用,应逐步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五、各类收益率的计算利率与金融资产的收益率有着密切的关系,收益率指标按单利计算有以下几种:(一)名义收益率名义收益率,即信用工具的票面收益与票面金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r = C / F其中,r 为名义利率,C 为票面收益率(年利率),F 为票面金额。
(二)当期收益率当期收益率,即信用工具的票面收益与其市场价格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r = C / P其中,r 为到期收益率,C 为票面收益(年利息),P 为市场价格。
(三)到期收益率到期收益率,即到期时信用工具的票面收益及其资本损益与买入价格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r =〔(M n– P0 ) / T + C〕/ P0其中,r为到期收益率,C为票面收益(年利息),M n为债券的偿还价格,P0为债券的买入价格,T 买入债券到期的时间(以年计算)。
(四)实际收益率实际收益率,即卖出信用工具是时金融工具的票面收益及其资本损益与买入价格的比,其计算公式为:r =〔(P t– P0 ) / T + C〕/ P0其中,r 为实际收益率,C 为票面收益(年利息),P t为债券的卖出价格,P0 债券的买入价格,T 为债券的持有期限(以年计算)。
例题:1、债券面值为100元,10年还本,年息8元,则其名义利率为(8% );2、如果该债券的市价为95元,则当期收益率为8.42% (8 / 95 ),若市价为105元,则当期收益率为7.62% (8 / 105 );3、若某人在第一年末以95元市价买进面值100 元的10 年期债券,则对买者而言,偿还期为9年,如果他能保存该债券至偿还期为止,则9年间除每年获利8元外,还每年获金盈利0.56元〔(100 -95)〕/ 9, 故该买者的实际年收益率为9% 〔(8+ 0.56 )〕/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