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利息与利息率第一节利息一、对利息的认识在现代社会,贷出款项收取利息已经成为很自然的事情,货币因贷放而会增值的概念也已深植于人们的经济观念之中。
但是,历史上对于利息却曾经有过否定的看法。
关于这点,第三章第二节已经做过介绍。
随着社会由自然经济向商品货币经济的全面发展过渡,人们日益正视利息的存在。
17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指出,利息是同地租一样公道、合理,符合自然需要的东西。
他说:“假如一个人在不论自己如何需要,在到期之前却不得要求偿还的条件下,则他对自己所受到的不方便可以索取补偿,这是不成问题的。
这种补偿,我们通常叫做利息。
”杜尔阁也认为,索取利息是正确的。
他的论证是:“对贷款人来说,只要货币是他自己的,他就有权要求利息;而这种权利是与财产所有权分不开的”。
这种权利即私有权。
现代西方经济学家对于利息的看法基本上是沿袭着这样的思路。
比如将利息看成是一段时期内放弃货币流动性的报酬;比如,认为贷出货币则自己就不能获取投资收入,从而应有利息来补偿其机会成本的损失;也还有把利息看作是抵御还款风险的准备,等等。
二、利息的实质利息的存在,使人们对货币产生了一种神秘的感觉:似乎货币可以自行增值。
这是涉及利息来源或者说利息实质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曾有深刻的剖析。
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利息指出:“贷出者和借入者双方都是把同一货币额作为资本支出的。
但它只有在后者手中才执行资本的职能。
同一货币额作为资本对两个人来说取得了双重的存在,这并不会使利润增加一倍。
它所以能对双方都作为资本执行职能,只是由于利润的分割。
其中归贷出者的部分叫做利息。
”因此,利息实质上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价值=c+v+m}马克思关于利息实质的分析可以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分析中找到线索。
18世纪中期的马西第一次指出,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
他说:“取息的合理性,不是取决于借入者是否赚到利润,而是取决于它(所借的东西)在适当使用时能够生产利润……富人不亲自使用自己的货币……而是把它贷给别人让别人用这些货币去牟取利润,并且把由此获得的利润的一部分为原主保留下来。
”明确劳动是财富源泉和利润为工人所创的价值的亚当·斯密,对利息曾这样说明:“以资本贷人取息,实无异由出借人以一定部分的年产物,让与借用人。
但作为报答这种让与,借用人须在借用期内,每年以较小部分的年产物,让与出租人,称作利息;在借期满后,又以相等于原来由出借人让给他的那部分年产物,让与出借人,称作还本。
”利息,通过对其来源的剖析,可以看出,在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它体现了借贷资本家与产业资本家共同占有工人剩余价值以及他们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在前苏联模型为代表的以公有制为基础、实行集中计划体制的社会主义社会,剩余价值被扬弃了,但还存在企业、资金、利润、工资这类范畴,而劳动者所得的工资也只是他们所创造的财富的一部分。
其余部分则是归社会支配的财富,从而利润也就成为劳动者所创造的财富归社会支配部分的转化形态。
在这种情况下,对利息实质的逻辑实质的逻辑论断必然是:国民收入或增值的部分社会财富根据国家和社会利益进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三、利息之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利息是资金所有者由于借出资金而取得的报酬,它来自生产者使用该笔资金发挥营运职能而形成的利润的一部分。
显然,没有借贷,便没有利息。
但在现实生活中,利息已经被人们看作是收益的一般形态:无论贷出资金与否,利息都被看作资金所有者理所当然的收入——可能取得的或将会取得的收入;与此相对应,无论借入资金与否,经营者也总是把自己的利润分为利息与企业主收入两部分,似乎只有扣除利息所余下的利润才是经营的所得。
于是利息率就成为一个尺度,如果投资回报率不大于利息率则根本不需要投资;如果扣除利息所余利润与投资的比甚低,则说明经营的效益不高。
利息之所以能够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马克思作过细致的分析。
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借贷关系中利息是资本所有权的果实这种观念被广而化之,取得了普遍存在的意义。
在货币资本的借贷中,贷者之所以可以取得利息,在于他拥有对货币资本的所有权;而借入者之所以能够支付利息,在于他将这部分资本运用于生产的过程之中,形成了价值的增值。
一旦人们忽略整个过程中创造价值这个实质内容,而仅仅注意货币资本的所有权可以带来利息这一联系,货币资本自身天然具有收益性的概念,便植根于人们的观念之中。
第二个原因在于,利息虽然就其实质来说是利润的一部分,但同利润率有一个极明显的区别:利润率是一个与企业经营状况密切联系因而事先捉摸不定的量;而利息率则是一个事先极其确定的量,无论企业家的生产经营情形如何,都不会改变这个量。
因此,对于企业主来说,“一旦利息作为独特的范畴存在,企业主收入事实上就只是总利润超过利息的余额所采取的对立形式。
”利息率的大小,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直接制约企业主收入的多少。
在这个意义上,用利息率衡量收益,并以利息表现收益的观念及做法,就不奇怪了。
第三个原因来自于利息的悠久历史-信用与利息,早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资本观念和利润观念存在以前很久”就存在了,货币可以提供利息,早已成为传统的看法。
因此,无论货币是否作为资本使用,人们毫不怀疑,它都可以带来收益。
四、收益的资本化于是,任何有收益的事物,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贷放出去的货币金额,甚至也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资本,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过来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
这习惯地称之为“资本化”。
在一般的贷放中,贷放的货币金额,通常称之为本金,与利息收益和利息率的关系如下式:B=P·r (4·1)式中,B为收益;P为本金; r为利率。
当我们知道P 和r时,很容易计算出B;同样,当我们知道B和r时,P也不难求得,即:P=B/r (4·2)例如我们知道一笔贷款1年的利息收益是50元,而市场年平均利率为5%时,那么就可以知道本金为50元/0.05=1 000元。
正是按照这样的带有规律性的关系,有些本身并不存在一种内在规律可以决定其相当于多大资本的事物,也可以取得一定的资本价格;甚至有些本来不是资本的东西也因之可以视为资本。
前者可以土地为例。
土地本来不是劳动产品,无价值,从而本身也无决定其价格大小的内在根据。
但土地可以有收益。
比如一块土地每亩的年平均收益为100元,假定年利率为5%,则这块土地就会以每亩100元/0.05=2 000元的价格买卖成交。
由于土地收益的大小取决于多种因素,同时由于利率也会变化,这就使同一块土地的价格会有极其巨大的变化。
假如,当一块土地根本无法利用时,它的收益等于0,其价格也只能是:P=0/r=0当一条公路通过它的旁边时,它的收益可预期为100元,那么年利率为5%时其价格就是2000元;如果它日益变成公路上的集镇的中心点时,收益可能预期为1万元,那么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每亩就会值20万元。
如果土地收益的预期不变而市场平均利率变了,比如变成10% ,那么很容易理解,地价将下跌一半;反之,平均市场利率下降,地价则会相应地上升。
这就是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土地价格形成的规律。
它表明资本化使本身并无价值的事物有了价格。
关于并非资本的事物可以看作为资本,可以用工资的资本化为例。
比如,一个人的年工资为2400元,按照资本化的思路,这个人可视为取得2400元收益的资本金额。
以年平均利率为5%计,这个金额就是4.8万元。
在西方经济学中,“人力资本”被视为一个经济范畴;工资之类的货币收入被视为这个资本的所得;这个资本则是由于为了增进一个人的生产能力而进行的投资所形成。
资本化发挥作用最突出的领域是有价证券的价格形成,这将在第五章讨论。
资本化是商品经济中的规律,只要利息成为收益的一般形态,这个规律就起作用。
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中,当实行集中计划体制时,这个规律显示不出来;当广泛利用市场调节的改革环境逐步发展时,这一规律也就显示出自己的作用。
比如土地的买卖和长期租用,以及证券的买卖等活动出现以来,在它们的价格形成中都是这一规律开始起作用的场所。
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本化”规律起作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也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
五、资本的价格在西方国家通常把利息称之为货币资本的“价格”,相应地,“借贷”也可用“买卖”的说法来表达。
这是一种习惯说法,并非理论论证的结果。
如果说有理论论证,也不过是与一般商品价格形成类比,论证利息的大小受供求制约;或与商品的使用价值类比,论证贷出的资本具有赚取利润的使用价值,等等。
在中国,历来没有这种习惯说法。
借贷就是借贷而不说买卖;利息就是利息而不说成为价格。
不过,我们应了解旁人习惯说法的内涵以便于交流。
更何况,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这样的表述方法也日渐多起来了。
第二节利率及其种类一、利息率及其系统利息率,是指借贷期内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资金额的比率,日常简称为利率。
现实生活中的利息率都是以某种具体形式存在的。
如3个月期贷款利率,1年期储蓄存款利率,6个月期公债利率,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利率,贴现利率,等等。
随着金融活动的日益发展,金融活动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利息率的种类也日益繁多。
例如,据《中国金融年鉴(1997)》所载,1996年中国现行的利率就达百种以上,其中有中国人民银行基准利率,有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有全国统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有各种外汇存贷款利率,还有各种债券利率,等等。
市场经济国家的利率种类更为繁多。
通常可从各国中央银行的刊物上查找到。
经济学家在著述中谈及的利率及利率理论,通常是就形形色色、种类繁多的利率综合而言的。
有时用“市场平均利率”这类的概念,也是一个理论概念而不是指哪一种具体的统计意义上的数量概念。
有一个“基准利率”的概念经常可以见到。
基准利率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
所谓起决定作用的意思是:这种利率变动,其他利率也相应变动。
因而,了解这种关键性利率水平的变化趋势,也就可以了解全部利率体系的变化趋势。
基准利率,在西方国家传统上是以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利率为代表,但实际上也不限于这一种。
在中国,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的利率。
在利率这个大系统中,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多种多样不同的利率类别。
以下对几种主要利率类别进行介绍。
二、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在借贷过程中,债权人不仅要承担债务人到期无法归还本金的信用风险,而且要承担货币贬值的通货膨胀风险。
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的划分,正是从这个角度引起的。
实际利率,是指物价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息率。
例如,假定某年物价没有变化,某甲从某乙处取得1年期的1万元贷款,年利息额500元,实际利率就是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