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接触网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接触网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合武线接触网施工质量验收标准本标准依据《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1—2003)及《客运专线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6]167号)进行编制.一、基础1.1运达现场的水泥、砂、石料、钢筋,应按批次进行检验,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并应与所配制混凝土的等级相适应.1.2在同条件养护下,基础(含拉线基础)的混凝土试块的抗压极限强度不得小于设计值.1.3基础(含拉线基础)的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同一组硬横跨两基础连线应垂直于车站正线,偏差不应大于2°.1.4同一组硬横跨实心基础底面高程应相等,相对误差不超过50㎜,硬横跨两实基础间距应符合横梁跨长的要求,施工偏差±20㎜且每个实心基础的位置符合侧面限界要求.1.5线路两侧和线路中间的基础顶面应高出路肩面100-200㎜,低于相邻轨面200-600㎜,站台及硬化路肩上的基础面应高于站台面100㎜,允许偏差±30.拉线基础高于路肩面100㎜,施工偏差±20㎜.1.6基础表面平整、棱角完整,无漏浆、露筋等现象.1.7基础外形尺寸、地脚螺栓外露长度、间距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1的规定,拉线基础排水面的尺寸2.1 桥钢柱、拉线锚栓及隧道埋入杆的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要求.2.2 桥钢柱、拉线锚栓及隧道埋入杆灌注应牢固可靠,砂浆强度符合设计要求,在标准养护条件下,任一组试块的抗压极限强度不得小于设计值。

2.3桥钢柱、拉线及隧道膨胀和粘结式锚栓,其粘结剂类别、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2.4桥钢柱、拉线及隧道膨胀和粘结式锚栓的锚固抗拔力应小于设计值。

2.5 桥钢柱预埋螺栓与线路中心线的距离应满足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50mm。

2.6桥钢柱锚栓螺纹完好,拉线和隧道锚栓埋入杆无锈蚀,砂浆表面平整、无脱落现象。

桥钢柱、拉线锚栓、隧道埋入杆位置及灌注允许偏差(mm)2.7桥钢柱、拉线锚栓及隧道埋入杆灌注施工允许偏差应符合上表的规定。

2.8桥钢柱预留基础顶面高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50mm.2.9桥钢柱预埋螺栓顺线路方向中心线与线路中心线平行,垂直线路方向中心线应与线路中心线垂直,两个方向的允许偏差均不大于3°。

螺栓成竖直状态,螺栓外露长度、螺栓间距应符合表1.7的规定。

基础螺栓预埋顶部向下300mm应采用一级热镀锌。

三、钢柱3.1格构及实腹式钢柱有倾斜运达现场应对其检查,其质量应符合铁道行业标准《电气化铁道接触网钢柱》(TB/T2921)及其他有关规定。

3.2钢柱型号、规格及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3.3格构及实腹式钢柱侧面限界符合设计要求,在任何情况下,不得侵入基本建筑限界,钢柱承载后应垂直或向受力反侧略有倾斜,施工允许偏差符合下表的规定。

钢柱倾斜允许偏差(从基础面算起)项目允许偏差格构及实腹式钢柱顺线路方向应垂直0.5%锚柱端部向拉线侧倾斜0~1%桥钢柱横线路方向向受力反侧倾斜0~0.5%13m高软横跨钢柱横线路方向向受力反侧倾斜0.5%~1%15m高软横跨钢柱横线路方向向受力反侧倾斜1%~2%硬横梁钢柱顺、横线路方向均应直立0.3%3.4桥钢柱(格构及实腹式)应垂直于线路中心线,允许偏差不得大于3°。

软横跨两根钢柱中心连线应垂直于车站正线,偏差不大于3°。

同一组硬横梁两钢柱间应符合横梁跨长,施工允许偏差±20mm.3.5钢柱底部主角钢下钢垫片面积不小于50㎜×100㎜,片数不应超过3片,分节组装的钢柱连接应紧固密贴,中间无垫片,中心线与中间法兰联结平面不垂直度不应大于H/1000。

连接螺栓紧固力矩符合设计要求。

四、基础帽4.1基础帽混凝土的抗压极限强度应不小于设计值,基础帽应将基础地脚螺栓和钢柱底座及混凝土柱法兰盘部分全部遮盖。

4.2基础帽的各部分尺寸应符合标准要求,偏差不大于±10㎜,基础帽表面平整有棱角,表面光洁,成型美观。

五、地线、接地极5.1接触网支柱、隧道埋入杆件应按设计要求接地。

距接触网带电体5m以内的金属结构(如桥栏杆,水鹤、天桥防护栅等)及隔离开关、避雷器、吸留变压器、附加导线远离铁路的支柱及行人多的地方和站台上的支柱、架空地线两端下锚处等均应按设计要求设接地极。

接地线地面部分涂防锈漆,地下部分涂防护油,连接牢固可靠,连接处除锈,涂电力复合脂。

接地极的接地电阻值不得大于下表。

接地极接地电阻(欧姆)5.2各种接地极应符合设计要求,接地棒应离开地下电缆。

避雷器得接地极距通信电缆不小于3m,在地形受限时,应加绝缘保护,但最小距离不应小于1m,接地引线与通信电缆无法避免交叉时,交叉垂直距离不得小于0.5m,交叉角度为90°.5.3接触网支柱接地线平直,无明显弯曲,防锈漆无脱落和漏涂现象,埋入地下部分不小于100mm。

隧道内地线与隧道壁、拱顶密贴,防腐漆无脱落和漏涂现象。

镀锌地线得镀层应完好。

5.4接地极买入地下深度不应小于0.6m,地面部分涂防锈漆,连接处应除锈涂电力复合脂,连接牢固可靠。

六、拉线6.1线材运达现场应进行检查,质量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

6.2锚柱拉线宜设在锚支得延长线上,在任何情况下严禁侵入基本建筑限界,当地形手限时,按设计要求施工。

6.3锚版型号、抗压极限强度、埋设深度及锚板拉杆规格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锚板拉杆与拉线在一条直线上,锚板垂直于拉线。

锚板拉杆与地面夹角宜为45°,特殊困难地段不得大于60°,但锚板埋设深度应按设计要求相应加深。

6.4钢筋混凝土柱式拉线基础下锚拉线环环中心距锚柱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20mm.拉线基础中心距线路中心的允许偏差为+100mm,且应符合侧面限界的要求。

6.5拉线型号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得有断股、松股和接头,两条拉线受力应均衡。

6.6拉线角钢水平,应与支柱密贴,连接件镀锌层无脱落和漏镀现象,钢绞线拉线无锈蚀现象并涂防腐油防腐。

回头绑扎牢固。

6.7锚柱拉线施工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

6.8环应采用二级热镀锌防腐处理,其相对支柱的朝向应符合设计规定。

七、硬横梁7.1硬横梁运达现场应进行检查,其质量应符合铁道行业标准《电气化铁道接触网硬横跨技术条件》(TB∕T2920)的规定。

7.2硬横梁的安装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硬横梁与支柱、硬横梁各梁段结合密贴。

连接牢固可靠,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设计要求。

硬横梁呈水平状态,梁的挠度符合设计要求。

施工偏差应符合下表。

八、支柱装配8.1 金具、零配件运达现场应进行检查,其质量应符合《电力金具通用技术条件》(GB2314)、《电气化铁道接触网零部件通用技术条件》(TB/T2073)和《电气化铁道接触网零部件》(TB/T2075)及有关标准的规定。

8.2 全补偿、半补偿链形悬挂的腕臂安装位置及连接螺栓紧固力矩符合设计要求,在平均温度时应垂直于线路中心,温度变化时的偏移不得大于计算值,腕臂无弯曲,承力索悬挂点距轨面的高度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20mm.8.3 双线路腕臂安装高度及连接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设计要求,腕臂无下俯。

允许偏差0~100mm.8.4 平腕臂受力后应呈水平状态,允许偏差+30mm,定位管状态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2℅。

8.5 底座与支柱密贴,底座槽钢(或角钢)呈水平。

腕臂各部件处在同一垂面内(不包含定位装置)。

顶端管帽封堵良好,螺纹外露部分均涂防腐油。

九、隧道内悬挂及跨线建筑物9.1 器材进场的质量应符合规定。

9.2 隧道内悬挂装配应符合设计要求,各部件连接牢固可靠,紧固力矩应符合设计要求,可调部件应有调节余地。

9.3 隧道内悬挂带电部分与隧道壁、接触悬挂与跨线建筑物的空气绝缘距离不应小于下表的规定。

空气绝缘间隙值(mm)9.4隧道内立柱安装应符合标准,倾斜度不得大于1°,旋转腕臂安装应符合有关规定,螺纹外露部分涂油防腐。

9.5限位定位器的限位应符合设计要求,定位管伸出支持器的长度为30~80mm,定位管在平均温度时垂直于线路中心线,当温度变化时,偏移量与接触线在该点的伸缩量相一致。

定位管的倾斜度应保证支持器处导线工作面与轨面连线平行。

十、定位器及定位装置10.1 器材进场的质量检验应符合相关规定。

10.2 定位器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在平均温度时应垂直线路中心线,温度变化时,偏移量与接触线在该点的伸缩量应一致,其偏角最大不得大于18°。

定位器倾斜度应保证定位线夹处导线工作面与轨平面连线平行。

限位定位器的限位间隙应符合设计要求。

10.3设计无明确要求时定位管应水平,在平均温度时应垂直于线路中心线定位管在支持器外露应在50~80mm,范围内,定位线夹处的导线应与轨面平行。

转换支柱处两定位器能分别随温度变化可自由移动,不卡滞,接触线非工作和工作支定位器、管的间隙不小于50㎜,螺栓紧固力矩值符合设计要求。

10.4 定位器各部螺栓紧固牢靠,螺纹外露部分涂防腐油防腐(不锈钢除外),软定位器回头统一顺直。

10.5固定定位器的定位管应水平,稍有上抬,定位管的斜拉线顺直,定位管外露部分大于100㎜。

十一、承力索架设11.1线材运达现场的质量检验应符合规定。

11.2承力索的线材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要求,镀锌钢绞线、镀铝锌钢绞线镀层良好。

11.3承力索每个锚段内接头数:正线不超过1个,站线不超过2个(不含锚支上的接头)。

两接头间距不应小于150m,接头距悬挂点的距离不应小于2m.11.4承力索接头应符合设计要求,钢绞线和铜绞线在楔形线夹内的回头长度应符合规定。

11.5张力补偿装置应符合设计要求,补偿绳应无磨支柱和拉线现象,坠砣完整无缺。

十二、接触线架设12.1线材运达现场应进行检查,其质量应符合铁道行业标准《铜接触线》(TB/T2810)、《铜合金接触线》(TB/T2821)的规定。

12.2120㎞/h以上区段正线接触线不允许有接头。

站线接触线在一个锚段内允许有一个接头。

两接头间距不应小于150m,接头悬挂点距离不应小于2m.12.3接触线接头应符合设计要求,接头线夹处应平滑不打弓,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要求。

12.4站场正线及重要线的接触线应在下方,侧线及次线的接触线应在上方。

12.5张力补偿装置应符合设计要求,补偿绳应无磨支柱或拉线现象,坠砣完整。

十三、中心锚结13.1器材进场的质量检验应符合规定。

13.2中心锚结应安装在设计指定位置上,接触线中心锚结所在跨距内不得有接触线接头。

直线区段的中心锚结线夹端正,曲线区段的中心锚结应与接触线倾斜度相一致,中心锚结线夹应牢固可靠,螺栓紧固力矩符合设计要求。

13.3中心锚结辅助绳的长度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20㎜。

13.4全补偿链形悬挂承力索中心锚结辅助绳的驰度小于或等于所在跨距承力索的驰度,全补偿链形悬挂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两边锚结绳张力相等,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处接触线高度比相邻两吊弦点高20~6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