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智慧教育发展规划(最新)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是国家推进教育强国的战略选择。
市委、市政府将智慧教育纳入智慧XX建设内容,是落实国家战略整体推进全市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X—2020年)〉的通知》(教技〔2012〕5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教技〔201X〕2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教技〔201X〕6号)、《XX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X市“十三五”教育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XX府发〔201X〕38号)、《中共XX市委办公室 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市富民强市“九大行动”计划(201X—2021年)》(XX委办发电〔201X〕38号)等精神,结合XX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一)建设基础。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市、县两级财政累计投入经费2亿元,有效改善了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
1.信息基础条件有效改善。
全市“校校通”宽带网络实现全覆盖,“班班通”多媒体设备实现全配备,计算机网络教室、录播教室、数字探究实验室、创客教室等信息化终端设备设施逐步配置。
2.教育应用系统逐步完善。
部分县(区)建设了智慧课堂、在线同步课堂、视频会议、安全监控等应用系统,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比例达到45%以上。
3.数字教育资源初步建设。
各县(区)通过建立公共QQ办公群、微信公众号等方式进行资源共享,优质资源到班比例达到50%以上。
4.教师信息素养有效提升。
市教体局先后开展了两轮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全市80%以上的教师能够熟练使用多媒体教学。
5.信息化与教学初步融合。
信息技术手段普遍应用于课堂教学。
在线同步课堂开始启动,智慧课堂形式多样,网络数字教育资源和教师自制课件开始应用。
(二)存在问题和面临挑战。
1.基础设施和硬件设备有待完善。
一是基础网络环境条件有待提升。
中小学互联网到班不足60%,学校网络带宽水平普遍较低,与智慧教育需要存在较大差距。
二是硬件设备条件仍有明显差距。
数字化教室设备有待更新。
智慧教室、创新实验室等专用教室普及率较低。
计算机生机比、师机比未达到配备要求。
三是缺乏统一的云计算数据中心。
2.应用系统建设不能满足教育需求。
一是缺乏全市统一的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
二是中小学校智慧校园应用系统还是空白,急需建设。
3.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明显不足。
XX现有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多为垂直系统,缺乏面向全业务流程管理的综合管理系统。
基于教育大数据的分析决策系统还是空白,教育基础数据库、教学质量监测评估系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等应用缺乏。
4.教育信息化发展环境有待优化。
一是观念亟待转变,部分教育管理者、教研人员、中小学校长、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不适应智慧教育发展。
二是缺乏制度规范引导,亟需在制度层面形成统一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规范,加强对全市教育信息化的资金、人员和配置等方面的统筹规划。
三是组织机构有待完善。
5.教育信息化专业人才较为匮乏。
目前,全市既懂教育业务又懂信息化的复合人才严重短缺,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整体信息化素养还需提升。
二、面临形势(一)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为XX智慧教育发展带来新机遇。
当前,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不断涌现,深刻影响教育和改变人才需求、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育形态。
(二)国家战略规划部署为XX智慧教育发展指明新方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要求,国家陆续出台了关于智慧城市、“互联网+”等重大战略部署,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X—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文件,提出了推进“互联网+教育”,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的总体要求。
(三)各地建设实践为XX推进智慧教育提供借鉴经验。
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纷纷出台教育信息化规划,结合智慧城市建设,紧扣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这一主线,在推动智慧教育建设,将信息技术深入应用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各个环节,推进教育资源共享、教学模式变革、教育服务优化、教学资源均衡等方面开展了诸多实践经验。
(四)推进智慧教育建设是XX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统筹推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到2020年,努力将XX建成XX省创新发展先行区、统筹城乡先行区、生态文明先行区、开放合作先行区和全面小康先行区。
要实现这一目标,迫切需要以智慧教育作为重要抓手,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推进XX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教育部、教育厅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决策部署,加快XX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市,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提供“均衡化、个性化、多样化、智能化”的教育服务。
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建设思路,坚持市、县(区)联动、共建共享的推进策略,通过政策机制、技术应用、运营模式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教学、科研、服务等深度融合创新,加快构建智慧教育生态体系,提高市民素质,提升教育对XX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与支撑作用。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错位建设。
加强全市智慧教育发展建设统筹,高标准、高起点做好顶层设计,市、县(区)和学校根据规划目标任务和内容要求,完成建设任务。
需求导向,制度先行。
坚持以需求为导向,面向教育管理者、师生、家长与市民需求,针对性地推进技术、应用、管理和机制创新。
加强制度建设,为教育模式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开放融合,共建共享。
坚持开放思维,通过创新机制,吸引多方力量参与智慧教育建设。
引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政府引导,市场运营。
加强政府规划引导,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智慧教育建设的良好环境。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初步建成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智慧教育体系。
构建“互联网+教育”一体化智慧教育云平台,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教育服务、教育治理新模式,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实现智慧教学覆盖全体教师、智慧学习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覆盖全体学校,终身学习惠及全体市民,教育更加普惠公平,教育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打造“教育管理精准化、教育服务便捷化、学习环境智慧化”的智慧教育示范市,达到西部领先、国内先进水平。
基础设施集约建设。
集约建设XX智慧教育云平台,实现全市资源、数据、应用共建共享。
全部中小学班级实现宽带互联网接入,城区学校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多媒体教室实现全覆盖,计算机生机比达到《XX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要求,师机比实现1:1,智慧教育终端设备满足智慧教育需要。
数据建设标准规范。
制定形成XX智慧教育基础数据标准,教育基础数据库基本建成,集中储存、统一管理,为教育大数据分析应用提供基础数据。
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以XX智慧教育云平台为中心,基本实现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通过平台建设与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的转变。
管理服务优质高效。
各类教育机构、广大师生、家长和全体市民可享受的教育服务更加实用丰富便捷,教育服务更加精准、优质和高效,教育管理效率显著提升。
建设运营持续健康。
以政策机制创新为途径,政府政策支持、企业投资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建设运营机制初步形成。
(四)总体架构。
XX市智慧教育建设按照“云—网—端”模式,建成“全市一片云,县(区)一张网,校校一平台”的智慧教育总体架构。
即全市建设统一的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通过云校园、云资源、云教研、云师培、云管理、云分析等六大应用体系,为市、县(区)、校三级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公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智慧教育服务。
县(区)建设优质、快速、班级全覆盖的网络环境,为智慧教育提供良好的网络基础条件。
数字校园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智慧教育终端普及每个班级、每个教师和每个学生,智慧校园应用平台普及每所学校。
四、主要任务(一)夯实信息基础设施支撑。
面向智慧教育需要,完善智慧教育网络和终端基础设施,为XX推进智慧教育云平台在管理、教学、教研、师培等领域的应用提供良好环境。
加快推进“宽带网络班班通”。
通过教育城域网、教育专网或公共互联网等基础环境,实现全市中小学校宽带网络万兆到校、百兆到班,无线网络覆盖主要教学区,全面支持移动学习、移动教学、移动办公等应用。
着力提升智慧教学硬件条件。
加快全市师生计算机、平板电脑等智慧教育应用终端配备。
建立班班通多媒体教室等智慧教育应用终端更新维护机制,提供硬件维护更新保障。
提供统一的云基础环境。
依托华为云数据中心构建全市统一的智慧教育云服务支撑平台,支撑移动智能终端访问公共服务,为云服务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
(二)构建数字资源服务体系。
完善教育数据采集与整合,建设数据鲜活、面向教育管理服务的教育主题数据库。
建成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推进数字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学校主导、社会参与的教育大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加快教育管理数据整合汇聚。
面向教育管理服务需要,建立教育管理主题数据库资源目录,完善数据采集、更新、共享标准规范。
建立教育主题数据库接入标准,整合各县(区)教体局和学校现有沉淀管理数据。
推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通过自建、共建、购买等多种方式,丰富全市教学资源体系。
依托智慧教育云平台建设统一资源中心,推进国家、省、市、县(区)、学校和社会机构优质教育资源汇聚与整合。
优化教育资源供给体系。
出台XX市优质教育资源认定管理办法,引导激励学校、教师建设优质本土资源,鼓励教师发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在线课程资源,推进全市“精品课程”“名师优课”等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共享。
吸引具备较强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的企业、机构和单位参与数字教育资源建设。
(三)提升教育智能管理水平。
通过建设“云”化的教育管理服务平台,为全市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小学学校服务,不断提升教育系统管理信息化水平。
加强教育管理智能化。
建成覆盖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的全市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整合各级教育管理系统,全面提升教育治理能力。
促进各级教育管理联动。
加强国家、省、市、县(区)、学校管理系统的对接和数据的共享交换,形成市—县(区)—校三级联动的全景式教育动态管理。
(四)促进教学教研融合创新。
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教研的融合创新,通过网上培训、视频课堂、互动观摩等方式,推进教学教研资源“云”化共享,提高相对薄弱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全市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