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统一》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统一》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宋初赵普为相,谏官批评其“以元勋当国,宜事损敛。

有司群臣书奏,尽必先经中书,非尊王之体也”。

面对尖锐指责“普引咎正容厚谢”。

材料实质上反映了()A.宋初相权有凌驾于皇权的趋势B.宰相权力受到群臣的监督和制约C.君权和相权既斗争又相互依存D.维护君主权威是公认的政治准则2 (2020河南漯河高一检测)宋太祖“虑其因缘挟私”,决定废除唐代科举中的“公荐”旧制。

同时为防止考生“恩出私门,不复知有人主”,皇帝独揽选士大权,这些做法( )A.有效遏制了宰相权力B.有利于缓和君臣关系C.有利于提升皇帝权威弟D.扩大了选官的途径3有学者认为,宋初统治者制定了一套“防弊"之政。

防弊之政的第原则是收权,尽量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第二原则是分权,尽量使各层权力机构的权力趋于分散。

下列措施主要体现第原则的是( ) A.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 B.众建诸侯而少其力C.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D.中央设置二府三司4.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

宋真宗时期,出现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土地兼并这一难题在宋代基本得到解决B.宋代统治者通过土地兼并改变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5.王安石担任知县时,为使经济状况不佳的民户能及时耕种收获,在青黄不接的春季,他把县府粮仓中的存粮借贷给他们,约定到秋收后,加纳少量利息偿还,使他们免遭豪强兼并之家的重利盘剥。

这做法到王安石变法时演化为()A.青苗法B.市易法C.免役法D.均输法6“画由心生”“境由意造"是中国画的重要特点之一。

南宋文杭人画家马远、夏圭往往把景物放在画面一侧,他们被分别称为“马一角”“夏半边”。

二人的这种做法意在()A.反映各民族交融的进步加强B.表达对山河破碎的沉郁和痛心C.展示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D.展现山水画创新的独特结构7.《元史》记载:“太祖(成吉思汗)起朔方,其俗不待蚕而衣,不待耕而食,初无所事焉。

世祖即位之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这反映了( )A.蒙古族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B.元朝统治者采用汉族的生产方式C.蒙古族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D.元朝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8.(2020山东潍坊高中检测)元代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却“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如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几无任官和诠调权。

这表明,行省的设置( )A.改变了地方积贫积弱的现状B.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C.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9.(2020江西宜春高一检测)《元史.百官志》记载:“宣慰司,修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

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上为元帅府。

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品秩员册数,各有差等。

”材料表明宣慰司属于( )A.行省属下分治军民的机构B.中书省的派出机构C.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D.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10.(2020山东潍坊高一期末检测)宋辽并立期间,杨业率领杨家将保家卫国的事迹被广为传颂,在辽国古北口有纪念杨业的“杨无敌庙”,宋朝民间将杨家将故事演义得更加丰富。

据此可知当时( )A.民族之间战争异常惨烈B.理学成为宋辽的官方哲学C.杨家将逐渐被民间神化D.忠烈节义受宋辽民间推崇11.1141年的绍兴和议实现了南宋与金的和平,(宋史》据此把赵构定为中兴守成之明君。

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则认为:“高宗之畏女直也,审身而不耻,屈膝而无惭,真不可谓有生人之气矣。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宋写金和议存在着屈辱的一面B.《宋史》不具有历史真实性C.议和说明宋高宗缺乏胆识D.王夫之的观点得到大众认可12.北宋以后,福建北部种棉者渐多,开始种植由海外引进的占城稻以及由西北引进的西瓜,在洞庭湖等地区还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专业户”。

这表明( )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农村种植结构B.宋代农村小农经济逐步解体C.宋代农村经济作物成为种植主体D.新航路开辟加快了物种交流13南宋陈勇《农书》记载,湖州人对桑蚕纺织技艺“皆能之”,“唯籍蚕办生事……以一期之劳,贤于终岁勤动,且无旱干水溢之苦。

”这一情况表明当时的湖州( )A.手工业独立性增强B.弃农从商成为民众共识C.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D.经济发展得到政府扶持14唐代,上流社会家庭喜欢从世家旧族中选择儿媳。

在宋代,富家之女是人们选择儿媳的首要目标,蔡襄曾说:“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

”这反映出宋代( )A.四民平等关系的确立B.门阀贵族势力的衰落C.商人政治地位大幅提高D.理学的社会影响力减弱15.宋代,商人被认为是“能为国致财者”,不再列人“市籍”,其合法权益受到保护。

商人还取得了科举人仕和从政为官的权利。

这些现象表明当时( )A.财政问题推动税制改革B.商税成为财政支柱C.“工商皆本”思想产生D.商业环境相对宽松16.北宋时期,政府除了在广州设市舶司外,还在杭州、明州、泉州等地设市舶司。

这说明北宋时( )A.商业市镇发展迅速B.海外贸易规模扩大C.南方成为经济重心D.陆上丝绸之路繁忙17.北宋建立之初,北有强悍的契丹、北汉虎视中原,西南有后蜀坐险自大,南有吴越、南唐等政权占领重要经济区。

赵匡胤决定以汴京为都城,采取“先南后北战略统一全国。

北宋定都汴京、采取“先南后北”战略的原因是( )A.汴京地区农业生产发达B.出于经济、地理等因素的考虑C.北方游牧民族迁徙不定D.建立统一国内市场的需要18.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宋元时代的儒家学者已经鼓励学生首先应获得适当的生活(谋生)方式,这样才可以使他们在进入官场前专心读书,日后在任位上才能维持正直与清廉。

这表明在宋元时期( ) A.士大夫阶层日益强调经世致用 B.理学增加了注重功利的成分C.政府重视从社会底层选拔官员D.提倡多途径谋生以预防腐败19.宋朝时规定:客户(租佃户)与下等户才可以请射(开垦)荒田,官吏不得租种官田,寺观不得市(购买)民田,品官限外之田也要派差科,不得由出举而买田。

据此判断,宋朝( )A.推行“不抑兼并”的政策B.存在限制土地兼并的政策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D.削夺节度使地方财权20.宋代设镇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商)税者,则为镇。

”“州县官凡有所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这说明宋代( )A.民间商品经济活跃B.镇的经济地位高于州县C.政府鼓励商业发展D.贪污腐败现象异常严重21.二程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是至善无疵的;后者则是气化而生的,不可避免地受到“气”的侵蚀,产生弊端,因而具有恶的因素。

这反映出二程继承并发展了( )A.孟子的性善论B.孔子“礼”的思想C.荀子的性恶论D.佛教的天命观22.(湖南师大附中高中检测)在元朝,汉儒的地位低下,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之说。

可也就是在元朝,实行时间并不长的科举考试却选用了体现汉儒思想精髓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考试内容,而且要求考生严格按程朱理学观点答题。

这说明元朝()A.民族歧视,控制思想B. 等级森严,制度矛盾C.重视礼教,维护统治D.重视理学,以备顾问23《东都事略》中记载:“(宋)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许覆板。

”这说明宋代( )A.出版业放任自流B.有版权保护的意识C.印刷术空前发展D.出版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4.宋人偏爱画竹,如北宋文人画家文同,他在画作《咏竹》中赞扬竹子具有“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的品格。

苏轼也以竹的品格来比喻文人的节操:“而况我友似君者,素节凛凛欺霜秋。

”这折射出宋代文人画( )A.注重展现作者的独特个性B.重视形似与神韵的高度统一C.体现现实主义的绘画理论D.表现文人士大夫的理想人格25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评论说,元代南戏“句句是本色语(指民间用语),无今人时文气”。

据此可知,元代南戏( )A.适应了市民文化需要B. 缺乏语言艺术的创新C.继承了宋词艺术特色D. 多是民间艺人所创作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2分,共50分)26王安石变法以人才为本。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臣以谓方今在位之人才不足者,以臣使事之所及,则可知矣。

今以一路数千里之间,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缓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职事者甚少,而不才苟简贪鄙之人,至不可胜数……朝廷每一令下,其意虽善,在位者犹不能推行,使骨泽加于民,而吏辄缘之为奸,以扰百姓今士之所宜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

今悉使置之不教,而教之以课试之文章,使其耗精疲神,穷日之力以从事于……以朝夕从事于无补之学,及其任之以事,然后卒然责之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宜其才之足以有为者少矣。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材料二于是改法,罢诗赋、帖经、墨义,士各占治《易》《诗》《书》《周礼》《礼记》一经,兼《论语》《孟子》。

每试四场,初大经,次兼经,大义凡十道(后改《论语》《孟子》义各三道),次论一首,次策三道,礼部试即增二道……又立新科明法,试律令、《刑统》大义、断桉,所以待诸科之不能业进士者。

未几,选人、任子,亦试律令始出官。

——《宋史.选举志一》(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朝“在位之人才”不足的表现及其原因。

(8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王安石解决“在位之人才”不足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效果。

(12 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蒙古汗国统治时期,各地自行发行纸币,币制杂乱。

忽必烈即汗位后,决定统一钞法,改革币制。

中统元年(1260年)十月,印造中统宝钞,以丝为本与银并行流上材料蒙古汗国统治时期,各地自行发行纸币,币制杂乱。

忽必烈即汗位后,决定统一钞法,改革币制。

中统元年(1260年)十月,印造中统宝钞,以丝为本,与银并行流转。

规定民间交纳赋税都用宝钞,原旧钞限期尽数收换,不再行用。

设立交钞库作为兑换机关,可钞银互易或以烂钞易新钞,所换银货即储库作本。

中统五年(1264 年),诏令禁止民间私相买卖金银,后又禁用铜钱。

设立平准库“主平物价”,掌管金、银、钞兑换。

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军攻破临安,忽必烈诏令在元统治范围内禁用铜钱,并颁行钞法于江淮等处,收兑江南流通的纸币。

至元十四年(1277年),明令伪造宝钞者处死。

终元之世,中统宝钞“盖常行焉”。

——据穆鸿利《简论忽必烈的币制改革与元代钞法的历史地位》(1)根据材料,概括忽必烈币制改革的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