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华店乡蓝天小学谷志勇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

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

随着科学,特别是信息的飞速发展,要求人们不仅需要具备和外语的阅读能力,而且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数学阅读能力。

阅读属于信息输入加工形式,是人类汲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经,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能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数学阅读能促进学生数学语言水平的发展,认知水平的发展,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也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的提高。

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课堂上对数学语言信息的敏感性差,思维转换慢,从而数学理解能力差。

因此,重视数学阅读,作好与书本标准数学语言的交流,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提高数学语言水平,丰富数学语言系统,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

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终身学习的需要,是信息化、数学化社会的需要。

实践证明,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不同直接影响了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解决数学问题的准确性和速度。

因此,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必须高度重视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基础,要想使儿童保持有强烈的求知欲,必须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促进其思维发展。

课堂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契机,巧妙设疑,利用学生好胜的欲望,为读与思做好铺垫。

?例如:在教完“三角形面积的”后,学生对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非常熟悉。

因此,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就可以先给学生看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引导学生思考可不可以用我们所学过的方法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

学生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很快就说出了自己的方法,并且急切想知道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

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打开课本看看课本中是怎么说的是否和自己所想的一样学生们此时对数学课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个人都会认真阅读课本中的新知识,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由此可见,读是理解的前提,疑是思维的开端。

在教学中围绕知识要点,创设情境,能诱发学生迫切阅读的动机,激发阅读兴趣。

?二、加强指导,培养数学阅读能力小学生从一年级入学开始随着识字量的增加、数学阅读经验的积累,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使用一些方法来提高阅读学习的效果,更不能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

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清晰的指导。

作为教师就应指导小学生进行数学阅读。

1.标重点字词法?标重点字词法就是阅读题目的同时,标划重点字词并着重理解,以便尽快掌握阅读内容或找出解题思路的一种方法。

比如:学习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可让学生在讨论归纳的基础上阅读课本的文字,并标出重点词——“末尾”,引导理解“末尾”的含义。

在此基础上,及时出示“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文字叙述,让学生阅读、分析、判断,并举例说明。

这样,通过标出性质中的重点字词和阅读理解,学生也就能够真正地理解掌握小数的性质了。

又如:青岛版第九册中“互质数”的定义是:“只有公约数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学生对概念的阅读理解,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只有”,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

?2.比较法?应用题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极相似的题目同时出现,如:(1)要修一段长875千米的路,前5天修了125千米。

照这样计算,修完全程要多少天(2)要修一段长875千米的路,修了5天,还剩250千米。

照这样计算,修完全程要多少天这类题目看似相同,实际上在题意和解答方法上是有很大区别的。

教学时,可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比较,再比较阅读,理解题目的意思,分析出各题的解答方法,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3.归纳法?就是把一组学习材料划分成若干个小单元,并通过简约化的编码形式,进行梳理和归类,归纳出数学知识的基本规则、原理等,使知识整体层次和结构一目了然,既深化理解又便于记忆。

指导时,应从整体阅读、句段分析、简缩概括等环节入手,着重引导学生有序、准确地获得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并把获得的意义用恰当的语言概括地表达出来。

”?4.融会贯通法?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新旧知识之间总保持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在进行数学阅读教学时,要善于从一般原理的高度去认识新知识,从知识系统的角度去把握新材料,融会贯通地深入思考,才能避免片言只语的肤浅印象,减少思维的盲目性,真正理解教材所包含的严密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理解的层次,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并促使学习方法从单向平面化向多元立体化转变。

例如,教学青岛版第四册“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时,我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问题生成的过程。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促使学生发展,然而在教学中,由教师简单浅显地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预先设置好的圈内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但是学生对于这一类的问题就缺乏探究的热情。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阅读已知条件,通过阅读使学生理清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自主选择相互关联的条件,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学生可以选择其中的“大猴采了3筐,每筐12个”这两个条件,提出“大猴采了多少个”一步计算问题,也可以三个条件都选择,提出“两只猴子一共采了多少个”“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等两步计算的问题。

在这样一个情境下,使学生自觉地体验到问题的必要性,使他们的思维被激活,自觉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

教学中可以在问的过程中注意指导读,在读的同时,加强理解,从解决一个问题,过度到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并不感到困难。

5、反复推敲法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

数学教材中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和题目要求等,由于其自身特点的要求往往具有更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因此,要在阅读的前提下,对它们的遣词用字、表达方式进行反复地推敲,以帮助学生逐步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把握数学结论和题目要求的内涵。

阅读数学题的要求时,抓住要求中的关键词,反复指导学生阅读理解题目要求,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读出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题目要求。

例如:青岛版版第四册计算教学中题目的要求是:“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不少同学看到题目就做。

把要“验算”的要求漏掉了。

教师只要稍做指导,让学生把题目要求读一边,就可以纠错。

又如:教学青岛版第九册的“轴对称图形”时,师生讨论得出: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教师重视学生对概念的阅读理解。

还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再找出关键的词语再读出来。

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

三、优化过程,提高阅读技巧?数学阅读的过程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时间太长,影响教学进度,也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思考,阅读也就会流于形式。

教师要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把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调共同参与,通过读读、画画、圈圈、拼拼、折折、想想等方式,使阅读更有效。

?曾听到这样一个片断,教师在教学《垂直与平行》时,采用了“读——画——议——再读”的方式,来组织教学。

?首先是读一读。

让学生阅读教材66页例2,边看边想,有没有什么发现。

学生很快说出了,垂直线段最短。

这时,让学生看教材上的结论:“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初步体会“距离”的含义。

?其次是画一画。

这里的画有两层意思,一是画图,一是标出重点词语。

有一些学生读了一遍后,感觉自己已经掌握了,就显得有些心不在焉了,而根据以往教学经验,此时学生可能只知道:“垂直线段最短”这层意思,对后一句话:“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学生就不以为然了,而这句话,也恰好是比较重要和关键的。

因为这里是“这点到直线”的距离,而不是研究其他(如点到点)的距离。

这时,教师组织学生一边画图,一边认真研读这一句话,并用着重符号把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标注出来。

学生在“画”重点词句的过程中,对距离意义的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第三是讨论交流。

画出自己认为关键的词语后,同桌同学互相核对画出的关键词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可以说服对方接受自己观点,也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

如果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观点错了,可以接受别人的观点。

不管是接受还是保留,这个讨论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思维碰撞的过程,是生动的学习过程。

?第四是再读。

这次读与第一次读就不同了,是建立在交流、理解基础上的。

要求学生大声地读出距离的意义,教师从学生读的语速上判断出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程度。

如果读的很顺利、流畅,那说明他(她)基本上能够理解;如果读起来不顺利或是断句不准确,就足以说明该同学在理解上还存在问题,教师就进一点引导帮助他。

?经历了上述四步,大部分同学能够比较深入地理解“距离”的含义,也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距离”的意义了。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阅读起到深化理解概念的作用。

学生在整个阅读讨论的过程中,不仅弄清了知识点,而且也进一步体会了阅读的方法,讨论交流的能力也同时得到增强,比单纯地讲授教学效果更好。

?总之,为了更好地为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提供基础、为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培养提供基石,我们每一个小学数学老师必须重视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尤其作为小学的数学教师,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可能,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仅让学生能解决几个数学难题,更重要的是把数学教学作为一种文化,更作为一种语言传播。

为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提供基础,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