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分析
1、政策的定义
人们为实现某一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方案,即当主体被限定为国家、政府、公共权力机关时,指的都是公共政策。
2、公共政策的内涵
(1)定义: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社会权威。
(2)划分:
A 横向划分:公共政策由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和司法决策三种形式构成。
B 纵向划分:公共政策由中央政策(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基层政策构成。
元政策如:
价值性的元政策——“民主”、“自由”、“公正”
方向性的元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
程序性的元政策——民主集中制
(2)政策一般;政策链、政策群;具体的、个别的政策
A 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链、政策群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B 政策群:是指公共权威在某一较长的时间内指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集合群。
政策链:是指公共权威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4、公共政策的作用
导向作用、管制作用、调控作用、分配作用
5、公共政策主体
(1)定义: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在整个公共政策的运行周期中,对政策问题、政策过程、政策目标群体主动施加影响的个人、群体或组织。
(2)分类
分类一:标准的多样性
6、政策客体
目标群体政策行为的影响因素:政治社会化、传统因素、政策合理性、成本收益、大局观念、规避惩罚、环境变化。
7、政策环境
构成政策环境的自然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
8、系统理论模型
内容:
A 公共政策的输入:它是政治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互动的结果,是社会团体和个人以某种方式(要求、支持)影响公共政策的结果。
B 公共政策的转化:政治系统将复杂多变的要求转变成公共政策的过程。
C 公共政策的输出:政治系统推行公共政策或采取行动,向环境输出公共产品。
9、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静态)
政策主体系统
信息子系统:公共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
作用:信息是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基础和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政策过程就是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流动、转换和利用的过程。
咨询子系统:“思想库”或“智囊”系统
作用:提供预测研究;发现问题,确定目标;政策方案的设计、评估和论证;其他政策问题的咨询;对政策执行情况的检验和评论。
决策子系统:公共政策系统的中枢系统
作用:确认政策问题;明确政策目标;组织政策方案设计;负责备选方案的选择和最终确认。
执行子系统:是公共政策系统与环境直接作用的实践环节
作用:政策方案实施前的准备;有效地实施政策方案;总结执行情况。
评估子系统:
作用:检验公共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提供政策持续、修正、调整或终止的重要依据;有效的配置政策资源。
监控子系统:是公共决策系统的一个特殊子系统
反馈子系统
10、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理性主义模型
含义:决策者在掌握充分信息的基础上所作出最优的决策选择。
特点:强调决策的整体行为,不存在相关目标的冲突。
强调决策者的绝对理性,具有完备的知识和信息。
能够找出所有的决策方案并预测各决策机构。
决策者偏好一致。
决策过程不考虑时间和其他政策资源的消耗。
受到质疑:决策目标不是单一、明确和绝对的,而是多元、模糊和相对的。
人是情感动物,受自身偏好影响。
人处理信息能力有限的。
决策存在价值冲突而非价值一致。
决策受客观因素影响,不可能穷尽所有决策。
有限理性主义模型
含义: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对备选方案的选择,所追求的不是最优方案,而是次优或令人满意的方案。
表现:A 情报活动阶段:不同人对决策环境有不同认识
B 设计活动阶段:人们不是找出所有的方案,而是满意的方案
C 抉择活动阶段:人们一旦抉择较满意的方案就不再寻找其他方案
理性决策和有限理性决策的比较
渐进模型
含义:新政策对旧政策的补充和修正
特点:对原政策的承诺;正是政策缺陷研究;强调政策目标与方案之间的调试
优点:政治妥协和政策民主的精神;有利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方便、节省、实用。
局限性:条件苛刻,适意的渐进调适应以良好的平衡点为起点,以基本适恰的现有方案为蓝本,以政策问题对象与环境的基本稳定为条件,否则,将可能出现收受到批判。
保守倾向,既得利益者得维护,不利于创新
对那些百废待兴,起点较低的政府不太适用
对陌生的突发性事件会感到束手无策
精英模型(公共政策完全由他们来决定,然后由执行官及其机构加以执行)
含义:精英模型认为,在政策过程中,公众完全是被动的(意见被忽视),只有占统治地位的精英才能把握政策制定的主动权(其价值观念、利益、兴趣和喜好对政策影响大)。
特点:反映了精英的偏好;对公众的看法;对基本的社会制度精英集团具有共识。
博弈模型
博弈理论是对在特定环境规则下多名参与者之间发生的行为影响进行模型分析的有效理论,主要研究决策主体在特定信息结构下如何决策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以及不同决策主体之间决策的均衡。
公众参与的决策模型
特点:主张尽可能广泛的参与;是政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重要保证;主张确保公民的知情权、建议权和自治权;提倡通过民主协商和公开对话等形成政策共识。
常见形式:直接参与;听证会;公听会;辩论;网络
意义:提高公民的参政议政能力;促性公共决策的民主化,公开化;促进对公共决策的反思和批判。
11、公共政策问题确认
含义:指对于政策问题的觉察、界定和描述的过程
政策问题确认的条件:
(1)存在确认的客观情势
(2)出现强烈的公众诉求(提出者、支持者)
(3)形成明显的政策需要
(4)清楚建立过程中的障碍(社会偏见和现行程序)
12、公共政策议程的内涵
指某一引起公共政策决定者深切关注并确认必须解决的公共问题及其正是提起政策讨论,决定政府是否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采取什么行动的政策过程。
基本过程:感受政策问题,提出政策诉求,进行政策分析
教P116 约翰·金登的观点(选择题)
13、系统议程
系统议程又称为公众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这样一种政策议程。
想要到达公众议程的条件:
(1)该问题必须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并受到广泛关注,或者至少必须为公众所感知。
(2)大多数人都认为有采取行动的必要。
(3)公众普遍认为,这个问题是某个政府职能部门权限范围内的事务,而且应当给予适当的关注。
14、根据政策诉求的主体,政策议程可以分为三种:
(1)外在创始型
政府体系以外的个人会社会团体提出,经过问题解释和扩散进入公众议程,然后通过对政府施压的手段进入政府议程。
(2)政治动员型
政治领袖主动提出政治意向,使其进入政府议程。
政治目的:追求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根本目的在于推动政策方案的执行
(3)内在创世型
15、公共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
触发机制的影响因素:问题的范围;问题的强度;问题的时间
16、政策规划的程序
政策评估政策终结
17、公共政策目标的含义
政策目标是以政府为主的公共组织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基本的公共政策目标:公平、效率、自由和安全
18、政策执行的含义
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为过程。
19、政策执行资源的内容
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权威资源;制度资源
20、政策执行的手段
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思想教育手段;技术手段
21、政策执行的偏差与矫正
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
(1)加强政策执行的成本—收益分析。
(2)加强政策的认知力度。
(3)努力提高政策执行者的素质。
(4)加强政策执行的控制与监督。
(5)加强政策执行中的公民参与。
、
22、政策评价的含义
广义:是指对政策运行全过程的分析和批判。
狭义: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
政策评估目的在于取得有关政策过程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公共政策调整,公共政策终结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1)主体要素:决策者和执行者;专业学术团队和研究机构;政策的目标群体
(2)客体要素:客体评估是指评估的对象——即所要评估的基本政策
(3)目标因素:政治方面;行政方面;方案方面
(4)标准因素:事实标准;价值标准
(5)方法因素
24、公共政策评价所面临的障碍
(1)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
(2)政策效果的多样性、影响的广泛性
(3)政策行动与环境改变之因果关系不易确定
(4)有关人员抵制
(5)政策信息系统不完备,获取数据困难
(6)政策评价的经费不易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