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分析读书笔记【篇一:《公共政策分析》学习心得体会】《公共政策分析》学习心得体会通过对《公共政策分析》一书的认真学习,使我对公共政策及其分析方法的有了初步的学习和理解,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体会到了公共政策的一部分内涵,并得到了很大的收获。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公共政策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对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
”现代各国政府所面临的已不再是个别、单一、简单以及基本稳定或一再重复的社会问题和矛盾,而是大量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错综复杂的各类社会问题。
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能否在各种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有效管理的水平。
公共政策是政府行为的直接产品, 所以人们不仅关心政府政策是如何制定的, 而且还关心政策是如何执行的, 以及如何评价政策的实施效果等。
正是基于这些原因, 十分有必要学习《公共政策分析》课程。
学习《公共政策分析》最大的收获就是搞清了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
解决社会问题的各种途径中,政府途径相比较其他途径的优势体现为:一是政府权威的广泛性,即除非遇到特殊的障碍,其权威一般能够遍及其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地域和人群;二是政府是唯一的能够合法地使用强制力的组织。
对于国家政策而言,那些宏观调控政策,如以产业政策为核心的经济政策、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生态平衡等政策,其主要目的就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比如:人口数量膨胀和质量提升,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等等。
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同时有消极和积极之分。
消极的调控政策也被称为负调控功能。
这种消极作用,往往是因强调一种倾向而掩盖了另一种倾向所致。
比如,山西煤炭几乎是中国煤炭行业的代名词。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山西共生产煤炭约106.3亿吨,占全国生产总量的1/4以上;外调量约70多亿吨,占全国省际煤炭净外调量的70%以上。
可以说“煤炭”为山西省gdp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长期以来“多、小、散、乱”的粗放发展格局和模式,以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促进gdp发展的大肆开采,为山西带来的是环境极度恶化,煤炭工业持续发展前景渺茫等现实问题。
进入新世纪后,煤炭资源整合就一直是山西所关注和努力的方向。
2006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在山西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的意见》。
其中认为山西要改变现状,必须实现从资源提供向资源深加工方向发展。
2010年12月1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旨在通过深化改革,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步伐,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其中,关于煤炭资源转型方面,按照山西省经济转型发展规划,“四气”(煤层气、天然气、焦炉煤气、煤制天然气)产业一体化是山西此次经济转型布局的“杀手锏”。
如果能发展好“四气”产业,相当于在中国中西部再造一个“大庆”。
山西省政府规划,到2015年“四气”供气总量达到120亿立方米。
在国家的政策扶持下,目前,山西正在经历发展的阵痛期,但一些新活力、新资源、新人才正在逐步体现,这正是党中央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了具有积极引导作用的公共政策决策。
学习《公共政策分析》的另一个收获就是对于公共管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学习使我们认识到,政府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体系在创造和提升国家竞争优势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并且,政府具有处理公共事务的合法地位及权力。
由于经济全球化激烈竞争的压力,政府部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正在经历着根本性的变革。
加之社会各界对于政府部门有着极高的要求和期望,政府部门的工作较之以前有着更加重大的意义以及更加广泛的影响。
目前,由于一些公务员行为的失范及贪污腐败现象,一些部门管理的失误,使社会对公务员及公共管理部门评价不高,甚至认为“政府无能”、“政府无用”,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政府作为社会规则的制定者和社会秩序的守护者是不可或缺的。
尤其在我国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管理不应当被简单的削弱,而应当积极发挥作用,管好那些份内的事情。
另外,通过学习,也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作为一个管理者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
因为,“管理者组织员工获得最高生产力,其目的在于取得一种成效,实现组织的持续生存”。
从这个角度看各个层级管理水平的高低与事业的兴衰成败、长治久安是息息相关的。
公共管理者应当具有战略的眼光、创新的方法、灵活的应对和有效的管理。
合格的公共管理者不能被动地适应环境,而应积极主动地去改造环境,这其中包括通过学习公共管理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通过学习《公共政策分析》,给予我们大量的新公共管理理念、方法和经验,并通过大量案例的分析引发我们思考和探索,使我们受益非浅。
虽然本学期学习到的一部分公共管理知识,过去我们或多或少有所接触和了解,但通过本次深入、系统的学习研究,自己有了一些更进一步的、新的感悟。
以上就是我学习《公共政策分析》课程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如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篇二: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读书笔记】《公共政策分析》读书笔记本书共十二章,分别对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框架;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分析;公共政策系统分析;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分析;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分析;内容执行分析;效果评价分析;方法论;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分析方法;分析模型与框架以及量化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作者认为,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公共政策是某类政策主体,如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的基础上,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有三个:导向功能、调控功能与分配功能。
利益究竟分配给谁?在通常情况下,下列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或绝大多数者。
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是: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与通过;公共政策内容的实施;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
书中指出,从一般意义上讲,公共政策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共同管理过称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包括四点:1、公共政策制定主体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2、公共政策的需求基础是社会公共事务;3、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所制定的行为规范;4、公共政策的主体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的同时,也要对自身管理制定准则。
在书中第二章,作者集中考察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这种考察将有助于回答如下问题:政府为什么要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政府应当在哪些方面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实际上,这些问题同时也就是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过程中的角色定位问题。
面:传统的微观、宏观经济学对市场失灵问题的分析和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府失灵问题的分析。
将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理论结合在一起,作者就得到了一个有关政府角色定位的基本理论框架。
作者将该理论框架的分析逻辑大致总结如下:(1)人类社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地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政府和市场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两种基本途径。
市场途径建立在个体自主决策和市场交易的基础上。
而政府途径则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来完成。
(2)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基础性途径。
但市场并不是完美的。
在某些情况下,市场可能失灵。
市场的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依据。
(3)与市场失灵相对应,政府也存在失灵的可能性。
政府失灵的可能性将制约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时发挥作用的空间。
因此,作者必须综合地考虑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可能性,平衡政府干预的成本和收益,最终选择是否要引入公共政策以及引人何种公共政策。
需要补充的是,除了政府和市场两种基本途径以外,传统上,许多社会问题是在社区的范围内获得解决的。
即使在现代社会中,在考虑政府角色定位时,作者仍然不能忽视社区的作用。
另一方面,随着西方国家公共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第三部门在提供或者帮助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这种趋势提示作者应当将以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核心的讨论拓展到包括政府、市场、第三部门和社区四者之间关系的讨论。
以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讨论的逻辑过程为基础,在引入社区和第三部门之后,作者就需要进一步分析社区和第三部门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的优势和缺陷,最终在对政府角色和公共政策作用范围的讨论中综合地考虑这些优势和缺陷。
当然,发展中国家第三部门的发育并不成熟。
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历程表明,如果不经历公共管理模式的巨大变革,第三部门很难获得足够的资源来拓展自己的活动。
考虑到这些因素,在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角色进行考察时,作者仍然应当以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讨论为主要线索。
我认为,中国的经济体制与行政体制的创新,决定了中国公共管理理论与西方国家的某些不同。
首先是关于市场的认知问题。
在西方社会,市场规则首先是由“公平交易、平等买卖”体现的个人价值,它积淀下来的是“自由、平等、竞争”观念,这构成了资本主义精神的重要支柱。
资本主义市场从人的本性解释了竞争中的逐利行为,从而奠定了最根本的伦理基础,进而确立了自私的合法性价值地位。
其次是关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这方面,“小政府即是好政府”的主张一直是西方公共管理的基本思路。
作为西方保守主义代表人物的美国总统里根曾经说过:“政府不是问题的答案,而是问题的根源”。
他们认为,政府的经济功能应该被限制在少数几个有限方面;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是积极的,政府是消极的,因而政府的作用越小越好。
最后,基于不同的市场认知,中国公共政策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方面采取了与西方社会不同的立场。
政府与市场不是对立的,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
【篇三:公共政策读书心得】公共政策导论读书心得最近因为在学习《公共政策导论》这门课程,期间较多涉及社会热点和时事动态,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如果没有较多的关于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就很容易对客观问题产生偏颇,所以翻箱倒柜了一番终于发现了几本让我比较感兴趣的书,《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政策科学导论》、《现代决策方法学》但是对《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颇为衷心,所以在以《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为主干,《政策科学导论》、《现代决策方法学》为辅助的基础上粗写自己的心得。
《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一书着眼小规模公共池塘资源问题,在大量实证案例研究基础上,开发了自主组织和治理公共事务的制度理论,从而在企业理论和国家理论的基础上继而发展集体行政理论,同时也为面对公共选择悲剧的人们开辟了新的路径,为避免公共事务的退化、保护公共事物、可持续的利用公共事务从而增进人类的福利提供了自主治理的制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