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财经大学成人教育期末试题(E卷)会计学财政学一、判断题(判断对错,每小题 分,共 分) 亚当·斯密及其之后的其他古典经济学家和新古典经济学家都主张经济自由放任,强调政府不干预经济。
( ✡ ) 在❽有效政府❾阶段,政府的职能是为市场创造各种基础条件,通过有效的政策支持市场的运作。
( ✡ ) 为了对高收入水平进行调节,国家可以征收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税等。
( ✡ ) 国家的职能及政府的活动范围决定了一定时期内财政支出的项目、方向和比例。
( ✡ ) 政府采购与一般采购行为相比更加具有政策性、广泛性、公共性和公开性。
( ✡ ) 转移性支出是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支出、财政扶贫支出等。
( ☠ ) 与私人部门相比,政府公共支出绩效评估标准的确定更加简单。
( ☠ ) 政府的财政投资性支出与非政府部门的投资性质相同,完全可以由其取代。
( ☠ ) 财政补贴总是与相对价格的变动联系在一起,这一点与社会保障支出相同。
( ☠ ) 保证政府公共支出正常合理的需要是确定宏观税负的最高量限。
( ☠ ) 公共财政收入占☝的比重越高,表明政府占有和控制的数量越多,程度越深,力度越大。
( ✡ ) 国债结构指一国各类债务相搭配以及各类债务收入来源的有机组合。
( ✡ ) 特里希的❽偏好误识❾理论属于西方财政分权理论。
( ✡ ) 向地方政府倾斜原则是西方国家划分政府间职责范围的基本原则。
( ✡ ) ❽双扩张❾政策搭配模式主要适用于经济严重萧条的情况,可以强有力的作用于社会总需求的扩大促使经济复苏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分,共 分) 社会公共需要:是指社会安全、公共秩序、公民基本权利的维护和经济发展的条件等公众共同利益的需要。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指由财政部门代表政府设置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所有的财政性资金均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收缴、支付和管理的制度。
社会保险税:主要是指以企业的工资支付额为课征对象,由雇员和雇主分别缴纳,税款主要用于各种社会福利开支的一种目的税。
超额累进税率:是把课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规定税率,各等级分别计算税额,一定数额的课税对象同时使用几个税率。
国债市场:是指政府债券市场,它是以国债券(并不一定是实物)为对象而形成的供求关系的总和。
三、简答题(每小题 分,共 分) 课税对象与税目的区别。
答:课税对象又称税收客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标的物,即对什么征税,它是征税的依据。
税目是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或课税对象的具体划分。
税目规定了一个税种的征税范围,反映了征税的广度。
一般来说,一个课税对象往往包括多个税目,如关税就有近百个税目,当然也有的课税对象是十分简单的,不再划分税目。
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性质和意义。
答:文教科学卫生支出是国家财政用于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各项公益性事业发展所需经费的支出。
从性质上看,文教科学卫生支出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
从性质上看,文教科学卫生支出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
从内容上看,文教科学卫生支出仅指财政用于文教科学卫生支等部门的经费支出,不包括财政向这些部门拨付的基本建设支出、科技三项费用等投资性支出。
从费用构成上看,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绝大部分用于支付这些单位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
所以,从总体上看,文教科学卫生支出属于一种社会消费性支出。
文教科学卫生支出还属于非生产性支出。
文教科学卫生等部门是非物质生产部门。
它们不直接从事物质产品的生产,也不生产性劳务。
从这个意义上划分,文教科学卫生支出属于非生产性支出。
商品课税的特征。
答:商品课税的特征有: )课征对象是商品(劳务)的流转额。
)商品税具有累退性,较难体现公平税负原则。
)商品课税的税源普遍,收入相对稳定,税负能够转嫁。
)商品课税征收管理的便利性。
)配合社会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斯蒂格勒的最优分权模式。
答:斯蒂格勒的理论贡献在于提出了地方政府存在的必要性的两条基本原则,进而说明由地方政府来进行资源配置比中央政府更有效率。
他提出了这两条原则,一是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更接近于自己的民众,地方政府更了解它所管辖公民的效用与要求;二是一国国内的人们有权对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公共服务进行投票表决。
这就说明了地方政府的存在是为了更有效地配备资源,进而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同时斯蒂格勒并不否认中央一级政府的作用。
他指出,行政级别高的政府对于实现配置的有效性和分配的公平性目标来说也是必要的。
尤其是对于解决分配上的不公平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与摩擦这类问题而言,中央政府更为有效。
国债发行的条件。
答:国债发行的条件有: )发行权限的规定; )发行对象和发行额度: )发行价格、利率和票面金额; )发行时间与国债凭证: )关于国债流动性与安全性的规定。
财政监督管理的现实必要性。
答:财政监督管理的现实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强化财政监督机制是推进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强化财政监督机制是保证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目标有效实现的重要条件。
、强化财政监督机制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重要措施。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与自动稳定器政策的区别。
答: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也称为❽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❾,是指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势,相应采取变动政府支出和税收的措施,以消除经济波动,谋求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
之所以将它称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因为它不是自动地发挥作用,而是一种人为的政策调节。
这种财政政策要依靠政府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判断,经过深思熟虑在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措施。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就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周期性变化,一些政府支出和税收自动发生增减变化,从而对经济的波动发挥自动抵消的作用。
之所以将它称之为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因为它不是政府斟酌经济形势变化后所决定的,而是一种非人为的自动调节。
这种财政政策不需要政府预先做出判断和采取措施,而是依靠财政税收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内在机制,自行发挥作用,收到稳定经济的效果。
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现状分析。
答:建立规范转移支付制度总的指导思想是在既定的财政体制下,均等化各地的财政地位,抑制地区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过大的趋势,实行全国范围内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能力的均等化。
具体做法是: 、以❽因素法❾取代❽基数法❾,设计出一套科学的计算公式,作为转移支付制度的拨付依据,以提高透明度,防止主观性和随意性。
、确定转移支付规模,并保持一定的弹性。
、进一步完善《预算法》,增补转移支付制度方面的内容,尽快出台《政府间转移支付法》,为实施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一个必需的法制环境。
、尽快建立省以下政府间的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解决基层政府政府财政困难问题。
四、论述题( 分)论述转移性支出的社会经济的影响。
答:转移支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表现在分配、生产、流通以及不同利益主体的预算约束等方面。
(一)对分配的影响。
转移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过程使政府资金转移到领受者手中,它只是资金使用权的转移,对分配产生直接影响。
(二)对生产和流通的影响。
微观经济主体获得了转移性支出资金以后,究竟是否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以及购买哪些商品和服务,这已脱离开了政府的限制,因此,在这类支出中,财政对生产和流通的影响是间接的。
(三)对经济主体活动的影响。
、对政府的效益约束。
在安排转移性支出时,政府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原则可以遵循,而且,财政支出的效益也极难换算。
所以,转移性支出的规模及其结构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只能根据政府同微观经济主体、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谈判情况而定。
、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
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转移性支出发生联系时,并无交换发生。
因而,对于可以得到政府转移性支出的微观经济主体来说,他们的收入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和生产能力程度,而取决于同政府讨价还价的能力。
显然,转移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软的。
五、案例分析题( 分)案例资料: 人口老龄化有两个方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 ,或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 ,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从 年到 年,我国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由 亿增长到 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 提高到 ,占全球老年人口的 ,相当于欧洲 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
人口老龄化年均增长率高达 ,约为总人口增长速度的 倍。
预计 年老年人口将达到 亿人,占总人口的 ;到 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 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 以上。
养老社会化问题十分迫切,同时社会养老和社会保障的任务也非常艰巨。
要求:结合此案例谈谈人口老龄化的原因以及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要求和实现途径。
答:人口老龄化的原因:一是长期的生育率低下。
二是人口寿命大大延长。
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要求有: 、全方位的保障功能,即根据人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不同保障需要设定保障对象。
、全社会的保障范围,即将社会每个成员都纳入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基金(税)专款专用,并与经济发展保持动态平衡。
要以社会保障税的形式统一征收保障基金,并将其纳入财政预算,明确专门机构,专款专用。
实现途径有: 、抓紧制定、颁布较为完备的社会保障法,明确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和管理办法。
、逐步以税务部门统一征收社会保障税的办法取代以单位、部门扣缴各项保险费的做法。
、配合社会保障立法,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动员,对公民普遍进行社会保障知识教育,以调动所有公民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从而为实施新的保障制度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