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史考试题

中国古代史考试题

1.唐宋时期主户和客户的含义有何变化?2.科举制度的意义?答:(1)科举制的创立冲破了士族门阀垄断国家政权的局面,为庶族地主出身的士人开辟了参政机会,不仅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而且促进了官僚体制的成熟,完善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2)有力的促进了教育文化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3)有利于边远地区的社会进步(4)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权和任用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地主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手中,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揭开了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5)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形成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3.王阳明的主要思想和精华有哪些?答:(1)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哲学命题,认为心是一切事物的本原,是有心派生出来的(2)提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命题,反对朱熹的知先行后的说法(3)提出致良知的说教,作为道德修养的方法(4)在治学方面强调独立思考,自求自得,反对盲从权威。

(5)实质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目的是消除人们的反抗动机4.南方经济的发展纲目(十三章第三节)答:一.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1)唐朝后期,安史之乱使北方遭到严重破坏,经济恢复和发展比较缓慢(2)北方长期战乱,迫使北方人口不断南迁,不仅为北方增加了众多劳动力,而且为南方带去大量技术和经济开发资金(3)江南从六朝以来就有了发展,社会安定,为发展经济提过有利条件。

二.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一)南方农业的发展(1)水利事业发展,耕地面积扩大(2)农业工具改进如曲辕犁的发明(3)农业生产超过北方,粮食产量居全国首位(二)南方手工业的发展(1)纺织业的发展,质量和产量超过北方(2)茶叶生产的发展和《茶经》的出现(3)南方成为主要的造船业基地(三)南方商业的发展(1)出现众多商业城市,而且城市经济繁荣(2)对外贸易获得很大发展(3)城市和乡村中各种形式的定期集市出现(4)许多城市出现夜市(6)货币信用机构“柜坊”和货币兑换业务“飞钱”的出现5.摊丁入亩和一条鞭法答:摊丁入亩:又称摊丁入地,即将丁银摊入田赋一并征收。

是雍正实行的赋税改革,将人丁税摊入地亩,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是谓"摊丁入亩",历代均以人丁、地亩作为双重征税标准,此举取消了自秦汉以来存在了两千多年的人头税。

简化了收税程序,削弱了农民对国家的依附关系。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赋役负担,松弛了对人民的封建束缚,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有利于人口的增长和统治,不必为逃避逃亡,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推动作用。

一条鞭法:明朝后期实行的新税法,1581年,为了增加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明朝大学士张居正下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到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

因为实施这一改革的前提是清查土地,所以一条鞭法实行不久因遭大地主的阻挠而停止了。

然而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了下来。

简化了赋、役征收手续。

(1)简化了赋税征收手续,客观上起到了均平赋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作用。

它不但限制官吏巧立名目,加征赋役,而且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其生产积极性。

(2)它实行赋役折银征收的办法,适应和促进了明朝中期后商品经济的发展。

为交纳银两,农民、手工业者必然把大量产品投入市场,促进商业繁荣。

徭役折银,农民可自由离开土地成为自由劳动力,为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创造条件。

(3)它推动了中国封建赋役制度的进步,使两税法以来由人头税向土地税转化进程前进了一大步,为清初“摊丁入亩”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6.明清历史比较(略)7.王安石变法宋神宗时的政治改革。

北宋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阶级矛盾尖锐;政府开支浩大,财政十分困难;同时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

为了摆脱面临的危机,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变法的主要内容有: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保甲法。

新法推行几十年,使农业生产有所发展,政府收入增加,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

变法最后遭到官僚大地主反对而失败。

8.宋朝中央集权的变化9.隋朝在社会发展史中的地位答:(1)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589年,隋灭陈,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自魏晋以来的分裂局面,促进了民族融合,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唐朝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2)从隋朝的工程建设来分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有利于中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而且至今也发挥着重大作用,是我国现在南水北调的重要组成部分。

(3)从隋朝的制度创新来分析: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唐朝则继续沿用并加以改进,从而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在官吏的选拔方面,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创了科举制度,隋朝以后的封建王朝进一步完善,对封建社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4)在赋税制度上,隋朝推行“民年五十,免役收庸”制度,唐朝不仅沿用,而且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实行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5)从隋朝灭亡的角度分析:隋亡的历史教训,使唐初的统治者引以为戒,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10.一条鞭法是否有利于推进社会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11.东林党东林党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

万历三十二年(1604),被革职还乡的顾宪成在常州知府欧阳东凤的资助下,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等人,讲学其中,“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论被称为清议。

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

这种政治性讲学活动,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三吴士绅”、在朝在野的各种政治代表人物、东南城市势力、某些地方实力派等,一时都聚集在以东林书院为中心的东林派周围。

时人称之为东林党。

他们还主张开放言路、实行改良等针砭时政的意见,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支持,同时也遭到宦官及各种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

宦官魏忠贤专政,形成明代势力最大的阉党集团,对东林党人实行血腥镇压。

东林党人往往不畏强权,为民请命,大胆弹劾朝中权贵,他们企图以儒家正统思想挽救国家,但在强大的统治集团剿杀下,遭到重大打击。

直到崇祯即位处死魏忠贤才有所抬头。

后来,东林党的残余势力一直与权臣斗争,一直持续到南明的灭亡,前后达40多年。

12.均田制,租庸调制均田制:唐朝沿用北魏的一种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

均田制规定,十八岁以上的男子授田一百亩。

其中二十亩叫做“永业田”,八十亩叫作“口分田”。

这些制度不触动地主阶级的利益,地主的田地保留不动,贵族和官僚可以按照等级占有永业田。

他们都不纳租调,不服徭役。

但是,均田制使农民可以耕种一定数量的土地。

纳绢代役的规定使农民的生产时间比较有保障,这都在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租庸调制: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税体制,实行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谷物二石,叫作“租”;纳绢二丈或布二丈五尺,叫作“调”;服徭役二十天,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

唐朝输庸代役不再象隋朝那样有年龄限制。

唐朝的租庸调制不再有年龄的限制。

唐初施行两税制时,运作良好,人民生活安定,国家收入稳定。

但自安史乱后,户籍失修,生产破坏,国家支出大增,旧有的租庸调制已不合时宜,不得不以两税制取代之13.猛安谋克制答:金朝在女真族聚居区建立的地方行政组织。

始于古代出猎时的生产组织。

随着金政权的建立,猛安谋克又演变为军政合一的地方行政组织,金太祖时,以300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谋克就相当于领地、领户之长。

金熙宗统一全国行政区划时,仍保留猛安谋克作为女真地方的地区政权组织形式,使之成为军事、经济、行政三位一体的封建化基层组织,猛安相当于州,上隶所属各路都总管,谋克下有基层组织村寨。

猛安谋克作为社会基本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各户丁壮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这种兵农合一的制度,对金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女真人在氏族社会末期的部落组织,是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

其组织按什伍进位编制,诸部落成年男子都是战士.猛安谋克制主要是在女真族内实行.随着军事扩张,大量谋克户南迁至华北地就加深了女真组的封建化14.开元之治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

唐玄宗在位四十四年(712-756年)•,前期年号叫开元,后期叫天宝。

唐玄宗在其统治前期,注意政治,并针对时弊进行了一些改革,如裁汰冗官,抑制食爵贵族,压抑佛教,改变宫廷生活奢靡的风气等。

他任命的宰相姚崇、宋也是有才干、敢进谏的贤能。

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迅速发展,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

因此,这个时期,政局稳定,生产发展,户口数增加。

开元年间,是唐朝社会经济繁荣和国势强盛的时期,因此旧史上称为“开元之治”。

15.贞观之治答;唐太宗即位之后,以亡隋为鉴戒,偃武修文,励精图治,选贤任能,虚心纳谏,贞观年间,人口增加,经济繁荣,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

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成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样,使唐朝在当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16.武则天如何取得帝位17.忽必烈推行汉法的意义答:(1)P217(2)避免了汉人被杀绝灭种的危险,使汉人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已恢复和发展18.平定三番及统一台湾的内容纲要(十八章第三节)答:19.封建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纲目(十七章第四节)答:20.明朝中后期社会开放的表现及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