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本科PPT课件
肌肉萎缩明显 6.脊髓空洞症:好发于青年,出现感觉分
离 7.女性更年期综合征
.
15
治疗
非手术治疗:
– 目的:纠正颈椎病的病理解剖状态,阻止 或减缓病情的进展,有利于创伤的恢复及 病变的康复,预防疾病的复发。
– 适应症:a.神经根型。b.早期脊髓型。c.尚 未确诊的。d.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 者。e.手术恢复期。
5) 椎动脉—真正由于增生和压迫导致狭窄的
很少见,但造影发现痉挛—颅内血供减少,
产生眩晕,甚至猝倒。
6) 各种小关节松动、脱位、增生、肥厚
均可刺激位于关节周围的末梢神经纤维, 产生颈部疼痛和不适。
.
8
颈椎病的分类
一、神经根型:发病率最高(50%~60%) 1、典型表现:颈肩部疼痛,上肢麻木, eaton实验(+),spurling征(+)。 2、X线片、MRI片可确诊。
四、椎动脉型:不易确诊。头颅旋转或 引起眩晕发作是本病的最大特点。DSA 技术有助于诊断
.
13
诊断
年龄,病史,体征,X光片, MRI可确诊。
.
14
鉴别诊断
1.肩周炎和腕管综合症 2.胸廓出口综合症 3.神经根肿瘤 4.与颈椎骨折、脱位、结核和肿瘤所致的
脊髓压迫症的鉴别 5.侧索硬化症:好发于40岁,无感觉障碍、
.
29
.
9
二、脊髓型:约占10%~15%。 1. 典型表现:损伤平面以下的感觉减退及上 运动神经损害症状。
2. 40~50岁发现,约20%有外伤史。 3. X线片、 MRI片可确诊。
.
10
颈 椎 磁间 共盘 振髓 片核 突 出
.
11
脊髓型颈椎病MRI片
.
12
三、交感神经型:中年妇女多见,不易 确诊。
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一、椎间盘变性阶段:
1.从20岁即已开始。特征:弹性模量改 变, 内压升高,椎间不稳和应力重新分布。
2.骨赘形成:代偿性反应—>重建力学平衡。
二、临床发展阶段:
只有当两个病理阶段的改变对周围组织产 生影响而引起相应变化才具有临床意义。
.
6
临床意义
1) 前方压迫以椎间盘和骨赘为主—脊髓前
19
手术方式
一、前路减压术式:直接减压方式,效果 好。适用于压迫局限的病例。
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式:为间接减压 方式,适用于压迫广泛的病例。
.
20
植传
骨统
融颈
合椎
手前
植 骨 区
术路 椎 管 减
压
.
21
单 一 髓 核 突 出
.
22
术前MRI图片
前路减压植骨融合 钢板内固定术后
.
23
多节段压迫所致的脊髓型颈椎病
70岁左右的人群中更高。
好发间隙:C 5~6、C 4~5其次是C 6~7椎 间盘。
.
4
病因
➢ 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是:最基本的原因。
➢ 慢性损伤:a.睡眠姿势不良。b.日常生活 习惯。共同特点:颈椎长时间处于屈曲 状态,椎间盘压力高于正常体位。
➢ 头颈部外伤。
➢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先天性畸形。
.
5
中央动脉或沟动脉--运动障碍为主,下 肢重于上肢。
2) 前中央或前侧方的压迫—侵犯脊髓前角 与前索,并出现一侧或两侧的椎体束征。
3) 侧方和后侧方的压迫以黄韧带、小关 节为主—表现以感觉功能障碍为主。
.
7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 脊神经根的压迫—来源于钩椎关节及椎
体侧后缘的骨赘。关节不稳及椎间盘侧后 方突出也可压迫神经根。
颈椎病
太和医院脊柱外科 王达义
.
1
.
2
定义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 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 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 应症状和体征。包括韧带、骨质增 生、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钙化和 继发性椎管狭窄等。
.
3
流行病学
50岁左右的人群中有25%以上患过或 正患。
60岁左右的人群中有50%以上患过或 正患。
.
24
后路椎板扩大成形、椎管减压术后MRI片
.
25
.
26
预后及预防
神经根型:预后好。
脊髓型:早期及时手术(半年内)预后好, 若脊髓变性则预后差。
• 应注意: 1. 对于已造成的不可逆脊髓神经损害,
手术不能时其恢复功能。
2. 部分病人术后仍会继续加重。
.
27
太和医院脊柱外科
.
28
Thanks
– 方法:a.制动。b.理疗。c.牵引。d.药物。
.
16
手术治疗
– 适应症:
脊髓型
神经根型保守治疗无效者
颈椎不稳明显
症状突然加重者
.
17
手术目的及范围
一、切除致压物:突出髓核、退变增生的 骨赘,后纵韧带及粘连物。
二、充分显露硬膜囊,彻底解除各种原因 对脊髓造成的压迫。两侧达椎弓基底区。
.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