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观书有感》_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_教学设计

小组合作学习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尝试——《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观书有感》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十一册《古诗两首》中的一首。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学生视角:这首古诗全诗未提到与读书,为什么以《观书有感》为题?设计理念:1、教学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成长的双向过程。

通过课前预习,课上小组讨论交流扑捉学生关注的焦点,根据学生特点确定教学重难点,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与其教给学生一屋繁杂深奥的知识,不如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知识的钥匙。

学习方法比学习本身更重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而非简单的教知识。

教学目标1、能读准诗歌的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读好诗歌的韵味。

2、能借助注释读懂诗歌的意思,并能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感悟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通过课外资料的搜集及课堂交流,了解关于朱熹及哲理诗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含义,悟出诗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明白诗中写景与说理之间的关系。

前置性作业:一、查一查:五年多的语文学习,你一定积累了不少搜集资料的方法吧?利用你的资源库,搜集作者朱熹及其作品的资料。

别忘了,资源可以共享哦!二、试一试: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1一鉴开○2,天光云影○3共徘徊○4。

问渠○5那得清如许○6,为○7有源头活水来。

○1半亩,言其小也。

方塘:方形的水塘。

○2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鉴,镜子。

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

○3影:水中倒影。

○4徘徊:来回移动。

○5渠:它,指水塘。

○6如许:这样。

○7为:因为。

三、想一想:善于读书的关键是善于思考。

读了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呢?请你写下来。

教学过程板块一:自主搜集信息,认识诗人1.出示朱熹名言,感受诗人的学习思想。

读读这些句子,是不是感到很熟悉,很亲切?出示: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

勿谓今日不学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有来年。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这些指导我们学习的至理名言都出自一个人的言论,那就是——(课件出示)宋朱熹。

(板书:朱熹)【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名言警句引出诗人,既拉近了与诗人的距离,又让人感受到诗人深邃的思想,引起了学生对诗人及古诗学习的兴趣。

】2.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利用自己的资源库查找了关于朱熹的资料,谁来介绍介绍?(学生自由说)3.看来同学们课外搜集了不少关于朱熹的资料,能用一两句话说说你对朱熹的印象么?【设计意图:课前的资料搜集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体现。

教学中发现,学生会搜集资料,但缺乏整理、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交流时经常是照本宣科。

在学生交流后,再抛却资料谈谈自己的认识,此时学生所反应出来的才是经过提取的,真正已掌握的。

】板块二:自学理解诗意,品读诗情1.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

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出示)自己先把它读一读。

谁来读?(预设:a读准生字的字音。

有错误正音/你把字音都读准了。

b读出诗歌的节奏。

如果你能读出诗歌的节奏、停顿就更好了/抑扬顿挫,诗歌的韵味都读出来了。

)【设计意图:读准诗歌的读音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不大,但读诗不仅要读准,更要读出节奏,读得抑扬顿挫,本环节意图使学生确立这样的意识,读诗就要有滋有味地读。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昨天,我请同学们自学了这首诗,相信你们已经对这首诗的意思进行了一番思考,先在你的小组里轻声说一说,如果有理解不到位、表达不通畅的地方,请组长组织组员们帮忙一起修饰一下。

小组交流大堂交流:哪个小组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师生相机修饰完善)【设计意图: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是我们学习古诗词的常用方法。

教学中直接将难懂的字词的意思通过注释的方式标出,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就比较容易了。

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了字词的意思,能把整首诗的意思通畅地说出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通过小组其他成员的修饰润色,可以使语言表达更为准确清晰。

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明确组员的任务,在小组成立初期是必要的。

】师:鉴,是镜子的意思。

古时候的镜子是用金属制成的,因此,鉴的下半部分是金字,鉴是生字,自己把它记一记。

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可见池塘里的水怎样?(用比喻突出水的清澈透明。

)水的清澈透明,还表现在哪里?(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云影怎么会徘徊呢?在作者的眼里,这天光云影仿佛有了人的思想,也喜欢上了这半亩方塘,徘徊着不忍离去呢!【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基本能了解诗句的含义,但表达上比较生硬,这时就应该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深化“徘徊”等词的意义,让诗句的意思表达得更生动。

】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板书:景),老师非常喜欢这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这两句诗。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绘)(图片展示:天光云影)瞧,这就是“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景象,如此美景,你会怎样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呢?自己先试试,也可以请你们小组的小伙伴给你一些建议。

(指导朗读)3. 多美的景色呀!看着这美景,作者由衷感慨——引读后两句。

4.同学们,生活处处皆语文。

你看,朱子勤于观察:看到半亩方塘美丽的景色,写下了这样优美的诗句——齐读前两句。

他又善于思考,由景想到了产生如此美景的原因——齐读后两句。

可见,做学问离不开观察与思考。

这就是朱熹《观书有感》的由来。

【设计意图:理解诗意,想象诗境,品读诗情,是我们学习古诗常用的方式。

学生读诗联想画面,诗歌虽短,但意味涵咏,在学生的反复诵读理解中诗情愈盛诗味愈浓。

】板块三: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哲理1、“观书有感”,意思是?读书的感受。

可是书中只字未提读书呀?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老师发现课前很多同学在读诗的时候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提出这个问题的同学举举手看。

(生举手,师赞:你们真是会读书,会思考)还有很多同学提出了其他的问题,学到现在还有没解决的么?那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出示:话题讨论:《观书有感》这首诗写的是池塘里的水,可是却用了“观书有感”作题目,这是为什么?(完善板书)池水清澈使人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__ _______读书2、交流,指答。

3、小结:出示、齐读: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设计意图: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诗题是写读书的感受,但全诗没有一字提到读书,这首诗和读书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是整首诗的难点,也是学生最大的困惑。

通过小组合作和教师的引领,学生对诗中蕴含的哲理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时教师通过板书给学生表达的依据,使寓意的表述有了文字的依托。

】板块四:由课内到课外,延伸阅读范围1.朱熹先生写了这么一首写景的诗,非常优美,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能接受他的观点,他的思考,可真不愧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像这样的诗也叫“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出示:《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你觉得这两首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前两句都是写景,后两句是感受)我国古代还有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填上吗?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

这正是(),()。

2.朱熹还有一首鲜为人知的《观书有感》:出示《观书有感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自学,体会诗句的意思,想想诗所说明的道理。

(蒙冲:古代的一种战船。

向来:从来,一向。

一毛轻:轻如一根羽毛。

意思为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

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做学问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设计意图:哲理诗是宋诗的一个显著特征,许多写景诗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这一练习意在让学生明确这一特点,不仅会从诗中领略美景,还会从诗中获得人生的道理,学会欣赏,学会思考。

】板块五:总结全诗,激发继续学习兴趣同学们,伟大的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了,才会活用,平时候的积累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也能像朱熹那样勤奋读书,善于思考。

那么书该怎么读才能有所得呢?另一位宋代诗人陆游在教育儿子时提出的读书方法对我们一定有所帮助,那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设计意图:分析教材时发现,本课两首诗的安排恰巧符合“为什么读书”“怎么读书”这样的逻辑关系,因此教学时,先让学生确立要多读书的意识,然后去体会如何读书。

】作业:1、根据《古诗文诵读》上的注释,尝试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

2、朱熹先生说理非常地巧妙,所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两句诗脍炙人口,千年不衰,我们都知道学习古诗除了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下面就是报纸上运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的例子。

出示文章:浙江慈溪市海茂电子有限公司于1998年创立,由于公司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把质量当作企业的生命,严格质量管理。

只短短几年,公司产品就打开了国际市场,获得很大成功,年产值已超过几千万美元,并仍不断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公司蓬勃发展的今天,正是由于多年来格守“诚信服务、客户至上”的企业信条,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的结果。

在这篇文章里清如许的源头活水是什么? “清如许”指什么?板书: 观书有感池水清澈 使人 变得更加聪明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 持之以恒、广泛读书 哲理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