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8期山东社会科学No.8总第204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04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魏学文(滨州学院黄河三角洲经济研究中心,山东滨州256603)[摘要]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转方式、调结构,努力走出一条文化与经济高度融合、自然生态与文化和谐共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高效生态的文化产业新路。
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要在政府谋划、资源整合、集约发展、市场运作、科技支撑、融合发展、人才保障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构建高效生态型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高效生态[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8-0137-032009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定位。
这既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也为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
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转方式、调结构,努力走出一条文化与经济高度融合、自然生态与文化和谐共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高效生态的文化产业新路。
(一)政府推动,谋划文化产业发展总布局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充当着引领者、设计者、推动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如何扮演好政府的角色关系高效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未来。
1.理念引领。
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首先要明确高效生态的发展理念。
地方政府应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指导下,按照科学发展、生态发展、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引领文化产业向高效生态方向发展。
充分利用媒体的宣传功能,提高企业与公众对发展高效生态文化产业的认识,向全社会传播发展文化产业的决心和态度,激发个人和企业发展文化产业的热情,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2.规划设计。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总体布局。
在规划设计中,地方政府既要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进行整体考虑,又要结合各市、县(区)实际进行县区规划。
整体规划要体现黄河三角洲区域发展的实际,市、县(区)规划要反映地方的文化特色。
比如:滨州市政府制定的《滨州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09—2015)》,详细绘就了滨州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既体现了高效生态经济的总体要求,又结合了滨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特色。
3.政策推进。
政策资源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政府应运用政策工具对文化产业高效生态发展做出方向性、原则性的规定,促进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政策基础。
在高效生态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政府可提供资本推进、项目推进、制度推进、人才推进等政策支持,同时积极推进文化产业体制创新,探索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体系。
4.环境治理。
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要为高效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既要规范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又要构建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和制度环境。
良好的市场环境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发挥文化企业的主体作用,让它们在市场竞争中增强自身实力,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收稿日期:2012-04-29作者简介:魏学文,男,滨州学院黄河三角洲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
基金项目:山东省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基于高效生态视角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以黄河三角洲为例”(2911RKA16018)、滨州学院重大招标课题“黄河三角洲产业结构生态化发展路径研究”(2011ZDW01)的阶段成果。
731军。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对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朝着高效生态方向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为此,要在现有政策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和丰富适合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
(二)整合优化文化资源,构建文化资源综合开发机制1.整合优化黄河三角洲文化资源。
黄河三角洲文化资源异常丰富,这里有孙子文化、黄河文化、董永孝文化、范仲淹忧乐文化、“老渤海”革命文化、民俗文化、滨海文化、宗教文化,以及以吕剧和渔鼓戏为代表的戏曲文化、生态湿地文化等等,这些文化资源集中表现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历史演进的文明成果,是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禀赋。
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优化,要兼顾文化发展传承的客观规律,也要符合高效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
一是跨区域的整合。
如滨州、东营两地在孙子文化、黄河文化、湿地文化、河海文化等方面都有相似性,因此可以突破行政区域限制,进行跨区域整合,协同发展。
二是县区间整合。
地级市做好市内重点文化品牌的开发,各县区突出各自文化资源特色,抓好1—2个文化品牌建设,做到统筹发展、各有突破。
如邹平抓好范仲淹忧乐文化、博兴重点抓好董永孝文化、惠民重点抓好孙子文化、无棣重点抓好河海文化等。
三是对每一种文化资源要深挖其内涵底蕴,概括凝炼其文化特色。
对内涵一致或特征相近的文化资源可以整合化一,对关联性较强的文化资源可以进行系统开发。
2.开发新的生态文化资源,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在充分挖掘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开发现代生态文化资源。
第一,开发生态旅游文化资源。
近年来,黄河三角洲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
但总体来看,形式上还过于单一。
因此,应进一步开发以自然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河海文化为特征的旅游文化资源,丰富旅游文化产业。
第二,开发现代文化资源。
现代文化资源具有喜闻乐见,传播广泛的特点,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
加大对现代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有利于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要选择具有未来发展前景的产业,如数字文化产业;要发展与新媒体对接的产业,如互联网、手机、多媒体广播影视等;要结合区域文化实际,发挥当地产业与技术优势。
(三)坚持集约发展,实现文化产业转型升级1.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文化产业优化升级主要是指文化产业要改变过去单一化、低层次、粗放式的状况,向多样化、科技化、生态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具体可围绕三个方向发展:一是积极发展现代科技文化产业,通过现代科技提升文化产业的层次和水平;二是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发展高附加值的文化创意产业;三是开发以生态文化为主旨的多样化的文化产品,提升文化产业的现代化水平。
重点是适应现代生活发展趋势,遵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规律,促进生态型文化产业发展。
2.推进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
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促进文化产业的集群化发展。
文化产业集群就是在文化产业领域中(通常以传媒产业为核心),大量联系密切的文化产业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包括研究机构)在空间上集聚,通过协同作用,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文化产业集群是带动区域创新和超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可以发挥产业的整体优势,降低运营成本;也可以发挥协作优势,弥补各环节的不足。
同时,要加快区域文化体制改革,培养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
(四)尊重市场规律,构建文化产业运作机制1.以市场为导向,探索多样化的经营模式。
市场是文化产业微观运行的基础,高效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必须面向市场。
要以市场为导向,探寻多种经营模式,挖掘文化产业利润空间。
比如,发展文化产业经纪模式,对文化产业和项目进行经理化运作;发展立体化经营模式,围绕一个文化项目进行多方位开发;发展文化产业规模化经营模式,降低文化产品的边际成本和营运费用,实现利润最大化。
2.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打造生态文化知名品牌。
竞争出品牌,竞争出效益。
通过市场竞争,培育文化品牌,推进特色化经营,是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文化产业要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必须在市场竞争中加快产业调整,实现产业升级。
目前黄河三角洲的文化品牌较少,强势文化品牌更少,尤其缺少在全省甚至是全国叫得响的知名品牌。
因此,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要引入竞争机制,在打造本土品牌的同时,注重引进成熟的知名文化品牌,提高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通过市场竞争和品牌建设,催生和培育一批生态文化企业与生态文化名牌,发展具有生态文化特质的文化产业,构建生态文化产业体系。
3.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多种力量开发文化产业。
针对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主体比较单一,多数情况下仍是政府唱主角,民间力量参与少的现状,要降低文化产业准入门槛,创设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831充分利用民间团体和社会力量的作用,使之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动员各方面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开发,逐步形成以政府、企业、民间、境内外资金相结合的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
(五)以科技为支撑,建立高效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1.促进文化与高科技的融合,积极发展新兴文化产业。
发展高效生态文化产业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撑,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通信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科技与文化产业融合可以创造出全新的文化产业,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文化产业要实现超越战略,需要借助高新技术这一强大动力,通过搭建科技平台,提高科技综合服务功能,促进科技与文化产业的结合。
如利用现代高科技发展文化动漫产业、利用数字技术对文化产品进行传播和包装、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文化创意设计、利用广播电视媒体开发广告信息产业、利用现代印刷技术发展文化出版业,以及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发数字电视与网络电视产品等。
2.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助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要把黄河三角洲传统文化的优势变为产业优势,要实现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就要借助科技的力量,实现传统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比如,发扬光大吕剧和渔鼓戏需要广播电视技术、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深度开发与运用;提高编织和雕刻产品附加值需要高科技含量的新工艺;提升黄河三角洲生态文化形象需要生态科技的突破等。
(六)加快产业融合创新,构建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机制1.构建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机制。
高效生态文化产业是集传统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体系,促进其产业间的融合是高效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特质。
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的发展,由于其产业内部关联性较强,因此在产业融合上应尽快取得突破。
如出版与印刷业的融合、广告与多媒体的融合、影视与动漫的融合、会展与出版业的融合,等等。
这种融合可以是两个产业的融合,也可以是三个产业或多个产业的融合。
如2008年7月成立的滨州传媒集团,业务涉及广播、电视、报纸、网络、书画艺术、出版印刷等多个行业,在集团内部实现了多产业的融合。
2.加快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一是文化产业与第三产业或其他行业的融合,如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餐饮、金融、社会服务等行业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