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孟珙,字璞玉,随州枣阳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孟珙,字璞玉,随州枣阳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文言文阅读(19分)
孟珙,字璞玉,随州枣阳人。

四世祖安,尝从岳飞军中有功。

嘉定十年,金人犯襄阳,驻团山,父宗政时为赵方将,以兵御之。

珙料其必窥樊城,献策宗政由罗家渡济河,宗政然之。

越翼日,诸军临渡布阵,金人果至,半渡伏发,歼其半。

珙以身镇江陵,而兄璟帅武昌,故事,无兄弟同处一路者,乞归田,不允。

诏以兵五千援淮,珙使张汉英帅之。

枢密调兵五千赴广西,珙移书执政曰:“大理至邕,数千里部落隔绝,今当择人分布数郡,使之分治生
夷,险要形势,随宜措置,创关屯兵
..,积粮聚刍于何地,声势既张,国威自振。

计不出此而闻风调遣,空费钱粮,无补于事。

”不听。

大元大将大纳至江陵,遣杨全伏兵荆门以战,珙先期谍知,达于枢密,檄两淮为备,两淮不知也,后果如所报。

珙奏:“襄、蜀荡析,士无
所归,蜀士聚于公安,襄士聚于郢渚。

臣作公安、南阳两书院
..,以没入田庐隶之,使有所教养。

”请帝题其榜赐焉。

初,珙招镇北军驻襄阳,李虎、王旻军乱,镇北亦溃,乃厚招之,降者不绝。

行省范用吉密通降款,以所受告为质,珙白于朝,不从。

珙叹曰:“三十年收拾
中原人,今志不克伸矣。

”病遂革,乞休致
..,授检校少师、宁武军节度使致仕,终于江陵府
治,时九月戊午
..也。

是月朔,大星陨于境内,声如雷,薨之夕,大风发屋折木。

讣至,帝震悼辍朝,赙银绢各千,特赠少师,三赠至太师,封吉国公,谥忠襄,庙曰威爱。

珙忠君体国之念,可贯金石。

在军中与参佐部曲论事,言人人异,珙徐以片语折衷,众志皆惬。

谒士游客,老校退卒,壹以恩意抚接。

名位虽重惟建鼓旗临将吏而色凛然无敢涕唾者退则焚香扫地隐几危坐若萧然事外远货色绝滋味其学邃于《易》,六十四卦各系四句,名《警心易赞》。

亦通佛学,自号“无庵居士”。

《宋史·孟珙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名位虽重/惟建鼓旗/临将吏而色/凛然无敢涕唾者/退则焚香扫地/隐几危坐/若萧然事外/远货色/绝滋味
B.名位虽重/惟建鼓旗/临将吏而色凛然/无敢涕唾者/退则焚香/扫地隐几/危坐若萧然事外/远货色/绝滋味
C.名位虽重/惟建鼓旗/临将吏而色凛然/无敢涕唾者/退则焚香扫地/隐几危坐/若萧然事外/远货色/绝滋味
D.名位虽重/惟建鼓旗/临将吏而色/凛然无敢涕唾者/退则焚香/扫地隐几/危坐若萧然事外/远货色/绝滋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屯兵既有聚集军队,炫耀武力的意思,也指屯田垦荒的军队。

在本文中取后一种意思。

B.书院是由民间设立,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

有宋一代,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C.古时将官员因年老而自请去职称为“休致”,与“致仕”“致政”的意思一样。

文中孟珙因病加重而要求辞官。

D.戊午为干支之一,是中国传统纪年、纪月、纪日的一种方式。

文中为纪日,依干支顺序可知前一日是丁己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珙作为将门之后,对战场形势洞若观火。

金人进犯襄阳的时候,孟珙的父亲采用孟珙的计策布阵伏击金军,取得重大胜利。

B.孟珙身为武将,但非常注重文教事业。

在防范蒙古军队入侵的时候,他设立公安、南阳两座书院,并请理宗皇帝特别恩赐他们能“金榜题名”。

C.孟珙忠君体国,深受器重。

他在治所去世,消息传到朝中,皇上震惊,停止朝廷政事追悼他,并为孟珙立庙且题名“威爱”。

D.孟珙眼光长远,见识非凡。

他认为广西边地只需择人分布各地管理即可,反对“闻风调兵,空费钱粮”,后来他的分析得到印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越翼日,诸军临渡布阵,金人果至,半渡伏发,歼其半。

(5分)
(2)在军中与参佐部曲论事,言人人异,珙徐以片语折衷,众志皆惬。

(5分)
阅读答案:
10. C 11. D 12. B
13.(1)第三天,各军在罗家渡布阵,金人果然到来,金人渡河一半时,宋伏兵发起进攻,杀死一半金人。

(2)他在军中与部下议论事情,人们说的都不一样,孟珙慢条斯理地用简短的话进行折衷,大家都很高兴。

【解析】【10题详解】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句中“凛然”是“色”的谓语,不要断开;“焚香扫地”“隐几危坐”并列结构,中间断开。

【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
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题中D项,“丁己”错误,应为“丁巳”。

【12题详解】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

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题中B项,“并请理宗皇帝特别恩赐他们能‘金榜题名’”错误,应为“并请理宗皇帝题写榜文”。

【13题详解】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此题注意,越翼日:第三天;临:在;半渡伏发:金人渡河一半时,宋伏兵发起进攻;言人人异:人们说的都不一样;以:介词,用;片语:简短的话;惬:高兴。

【点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

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孟珙,字璞玉,随州枣阳人。

他的四世祖孟安,曾跟从岳飞,立有战功。

嘉定十年(1217),金人进犯襄阳,驻扎在围山,孟珙的父亲孟宗政当时是赵方的部将,率兵抵御金人。

孟珙估计金人一定会窥伺樊城,向孟宗政献计由罗家渡过河,孟宗政采纳。

第三天,各军在罗家渡布阵,金人果然到来,金人渡河一半时,宋伏兵发起进攻,杀死一半金人。

孟珙亲自镇守江陵,他的哥哥孟王景镇守武昌,按惯例,没有兄弟同在一路的,孟珙请求回家务农,皇上不许。

朝廷诏命孟珙派五千兵支援淮河守军,孟珙派张汉英率兵前去。

枢密调兵五千奔赴广西,孟珙致书执政说:“大理国到邕州,数千里内部落互相隔绝,现在应该选人分别到各郡,让他们分管生夷,根据地形的险易,可随宜处置,建关屯兵,确定在何
处积粮聚草,这样,形成声势,国威自然振奋。

不从这方面制定计划而是闻风调兵,空费钱粮,对事情无补益。

”他的意见没被采纳。

大元大将大纳到江陵,派杨全在荆门布兵同宋军交战,孟珙事先侦知这情况,报告给枢密,传檄让两淮做准备,两淮不知道,后来果然如他所报的那样。

孟珙上奏说:“襄、蜀两地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士人无处安身,蜀地士人聚集在公安,襄阳士人聚集在郢渚,臣设立了公安、南阳两座书院,使那些被没收的田舍隶属书院,使士人有地方受教育。

”他请皇上题写榜文赐给书院。

当初,孟珙招镇北军驻守襄阳,李虎、王旻的军队作乱,镇北军也溃散了,孟珙就用优厚的条件招抚他们,归降的人不断。

大元行省范用吉密通降书,以所受文告为凭证,孟珙向朝廷汇报,朝廷不许。

孟珙叹道:“收复中原三十年的人,如今志向不能实现了。

”他的病加重(原文中“病遂革”的“革”通“亟”,[病情] 危急),请求辞官,他被授予检校少师、宁武军节度使后辞官,在江陵府治所去世,当时是九月廿六日。

九月初一,有颗大星陨落在境内,声音如雷。

孟珙去世的那天傍晚,大风吹毁了房屋树木。

孟珙去世的消息传到朝中,皇上震惊,停止朝政而追悼他,赠给他丧葬费银绢各一千两匹、特赠他为少师,三次赠官后为太师,封他为吉国公,谥号“忠襄”,庙名叫威爱。

孟珙忠君体国的念头,可贯金石。

他在军中与部下议论事情,人们说的都不一样,孟珙慢条斯理地用简短的话进行折衷,大家都很高兴。

他对拜见他的士人、游客、老军官、退役的兵卒,都是一视同仁,待以恩惠。

孟珙的名声和地位虽然显赫,但只设鼓旗这样的仪仗,在将士、官吏面前他神色凛然,没有敢轻视他的人。

他回到家中后就是焚香扫地,倚着几案端坐,像是超然世外。

他不贪恋财富、美女,饮食很平常。

他对《易》颇有研究,六十四卦各联系为四句话,称为《警心易赞》。

他也通晓佛学,自号“无庵居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