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的关系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的关系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的关系
—读朱光潜《谈美》所悟
内容提要:美作为人类可以反映到的事物的一种属性,上是一种关系属性,由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定义结合笔者对美的感受以及对朱光潜《谈美》的感悟。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

全书以“谈美”为“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阐述,结合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一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可以总结出二者本质都是源于认识实践都是在关系中被认识或者是存在着的以及在被需要的时候其属性方才体现出来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

可阐释美和人本质的关系。

关键词:认识实践关系被需要
一在实践中感受美和人本身的价值
我的导师在上宋画的时候,为了强调文人风骨,流露出人对美的主观的理解。

而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也曾说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以物观物则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所以如果从主观去看的话,那么美一定是带有个人情感倾向或者是价值观认识的。

这使我想到了王阳明的你不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寂的话。

虽然是唯心主义,但是我觉得美确实是我们内心对外界事物的感受而我们另一位老师对于美就比较客观,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就像古希腊的先贤们所说的一样。

朱先生在谈美中阐释了他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

马克思也认为人是可以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的。

所以若想将人生艺术化,必然存在对自身或者对世界的改造。

谈美第十三章《“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模仿》说传达的方法在于练习和模仿,绘画和作文均是如此。

凡是艺术家都必须有一半是诗人,一般是匠人。

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

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

人在劳动中获得价值和美需要在实践中认识一样事物在某些方面总是存在着共同性比如书画作品总是从临摹开始然后熟悉然后创作然后创新然后美就产生了所以说美可以是一直存在的也可以被创造出来但都是在实践中被感知的也是万事万物的本质所在
人创造了美因为自然的美是通过人的感知而称之为美的所以美是通过劳动和实践创造的而人本身也是由于劳动而有了价值和意义所以说人的价值和美的价值在某些意义上是一样的都是被创造出来的世间万物都可以成为美那么归结于实践也是有理由的
二在关系中认识美和人类自身
我们人有多种属性,不可能每种属性均与美的形成有关。

我们可以发现:凡是公认的美的事物,总是有相应的特性或者是说非常契合人们意念愿望的指向的;事物之所以美,也必有高度吻合人们意念愿望指向的特性。

事物的特性,人们的指向性,这久产生了关系,事物就形成了美。

可知,美的形成是和人有关的,那么美一定是有联系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类社会存在两种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人的本质离不开同自然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一切现实的人都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既然人是处于社会中的而美虽然我承认它是客观的存在但是由于人的认识以及在契合了人的愿望之后它就被赋予了更高的价值就像马克思说人的本质离不开“劳动”,但“劳动”本身并不就是人的本质,只有透过劳动现象才能把握人的本质一样人的理念中的美
并不就是美的本质而是通过人对美的理解去抓住美的本质在这样的关系之中总结美的本质
美虽然是和人有关的关系属性,但美并不是由人的一方主观决定的。

在本文美的本质的定义中,社会人们一方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美”赖以构成的客观因素,处在被反映的地位。

我们反映出美反映了美迎合了我们的一种喜悦感满足感(朱光潜先生在谈美的第四章《四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艳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说享乐主义的美学错误地将“快感”等同于“美感”,“快感”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

“美感”的态度不带意志,所以不带占有欲。

作者把弗洛伊德派心理学也纳入享乐主义。

“美感”过后伴随着“快感”。

)即使它趋于理性也是需要一种判断的它只是一种判断如果没有实际的物质或者感受的话美是无法做出一种明确的表达的所以我觉得可以把它归纳成一种抽象的关系朱光潜在《八“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里说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都错误地承认自然中本来有“美”,它们以为艺术的任务在模仿。

通常所谓“自然美”指事物的常态,“艺术美”是把自然加以人情化和艺术化了。

所以说不论是客观还是主观的美它都不能完全说是美本身只不过是我们见到的事物的常态或者我们人为地给它定义的内容使得事物“皆着我之色彩”而美真正的的含义还是在于其的关系属性了解这个才能了解美的本质
三美和人都被需要被感知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马克思还特别强调指出,“需要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

”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历史。

离开了人的需要,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都将不复存在。

所以说人的本质也是那么美也是一样,由于我们人给美许多的定义即使美是客观存在的或者是其他形式存在的但是它既然是人赋予的定义或者是说人定义了美它也算是社会中的意象那么它也是由于被需要而产生了它自己的意义或者说价值如果没有了被需要的过程那么美就如同没有被人定义或者是发现而显得毫无意义哪怕从唯心主义的角度说我思故我在存在即被感知美也是需要被了解的只有通过人主观的感受它才变得有意义起来否则即使它是一种抽象的关系那么美的存在也是无意义的在这里并不是否定美的本质而是说不论美还是人的价值既然它处在我们的社会中就应该以其对社会的影响去看待用社会性的眼光欣赏需要。

比如人的价值在于奉献而美的价值也在于它给人带来的欢快和愉悦的感受但并不是说人的本质是需要因为人基于某种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在所从事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生成的历史存在物,即为我的、自觉的、社会性的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生成物。

人正是由于在某种动力(需要)的驱使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里所从事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才获得人之为人的真正本质,成为具体的、历史的人。

人的需要和他获得的东西也许只能体现他的地位或者是消费水平并不能说是他的本质而人的本质应该是通过需要而获得的某种个性并在实践中体现出来以及得到确认这才是人的本质所在谈美中第五章《“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说到联想是以旧经验诠释新经验,大多数情况下是散漫飘忽、偶然的。

美感源于某事物能唤起甜美的联想,但是联想所伴的快感不是美感。

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内容而在形式。

而需要也正是这样一种形式赋予美在社会中的价值给予人其独特的个性而使他的本质体现出来这样的形式是很重要的谈美中《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由木商、植物学家、画家三人对一棵古松的三种不同态度得出结论:个人所见事物的形象是个人性格和情趣的返照,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

木商的实用的态度偏重利害、意志,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偏重事物的关系、抽象思考,画家的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是
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

因此美是事物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艺术作品可以流芳百世。

所以说事物和美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它也有了不同的价值体现但是它一定是被需要的和人一样被需要才有存在感知所以存在
参考文献
朱光潜:《谈美》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狄德罗:《美之根源及性质的哲学研究》,《文艺理论译丛》
何楚雄、贺纪元:《美》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
《近代美学史评述》
《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