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地质灾害治理设计
前缘斜坡较缓,临空 高差小,无地表径流 流经和继续变形的迹 象,岩土体干燥
滑坡
滑体平均坡度大于40°, 坡面上有多条新发展的滑 坡裂缝,其上建筑物、植 被有新等变形迹象。
滑坡 平均坡度在 25°~40°之间,坡面上 局部有小的裂隙,其上建 筑物、植被未有新的变化 迹象
滑坡平均坡度小于 25°,坡面上无裂缝 发展,其上建筑物、
崩塌灾害的测绘技术要求包括:崩塌灾害测绘比例尺根据、测绘的主要内 容、崩塌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及诱发动力因素调查、先期崩塌体特征调查、 潜在崩塌体的可能的变形破坏及成灾情况调查、调查了解崩塌灾害的勘察、 监测、工程治理措施等防治现状及效果,提出防治建议。
2.4泥石流治理工程勘查程序与技术要求
泥石流地质灾害勘察的目的是查明泥石流发育的自然环境、形成条件,泥石 流的基本特征危害,为泥石流的防治方案的选择和防治工程的设计提供基础
第二章地质灾害治理设计
2.1 概 述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察的主要的目的在于查明各种地质 灾害的工程地质条件、规模、范围、性质、原因、变形 历史、危害程度及发展趋势。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察的 结论直接影响到对各类地质灾害的稳定性评价和防治方 案的选择,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关系到地质 灾害治理工作成败的关键问题。因此,在进行地质灾害 治理设计之前,必须首先进行仔细的阅读工程地质勘察 报告,并且定是否达到了与设计阶段相对应的深度,是 否满足本阶段设计工作的需要,勘察结论是否现场的实 际情况。
土
通常无倾向临
坡
空面的结构面
下部软岩受垂 直挤压
拉张
自重引起的剪 切力
鼓胀伴有下沉 滑移、倾斜
拉裂
错落
分类的依据:岩体受力状态和起始运动形式
此外根据崩塌产生的动力成因进行分类为:
动力成因
自然动力型
地震型崩塌 卸载型崩塌 降雨型崩塌 侵蚀性崩塌
工程动力型
滑移式崩塌 动力形式 坠落式崩塌
倾倒式崩塌
切蚀型崩塌 洞掘型崩塌 爆破型崩塌
植被未有新的变化迹 象。
滑坡 后缘
后缘壁上可见擦痕或有明 显的位移迹象,后缘有裂 缝发育。
后缘有继续的小裂缝发育, 后缘壁上无擦痕和明
后缘璧上有不明显3的变 显的位移迹象,原有
化迹象。
的位移已被填充。
根据《工程地质手册》中有关滑坡稳定性的判别依据进行判别如下表:
滑坡要素 滑坡体
相对稳定
不稳定
滑坡较缓,坡面较平,草木丛 坡度较陡,平均坡度30°,坡面高 生,土体密实,无松塌现象, 低不平,有陷落松塌迹象,无高大 两侧沟谷以下切深达基岩。 直立树木,地表水泉湿地发育。
矩的作用
立层面
立层面
多为软硬相同 有倾向临空面 陡坡通常大于 滑移面主要受
的岩层
的结构面
55°
剪切力
倾倒 滑移
鼓胀式崩塌 拉裂式崩塌 错断式崩塌
黄土、黏土、 上部垂直节理,
坚硬岩层下伏 下部为近水平
软弱岩层
的结构面
陡坡
多见于软硬相 多为风化裂隙 上部突出的悬
间到的岩层 和重力拉张裂
崖
隙
坚硬岩层、黄 垂直裂隙发育, 大于45°的陡
滑坡的勘查阶段一般分为:滑坡调查、可行性论证阶段勘查、设 计阶段 勘查、施工阶段勘查四个步骤。
可行性论证阶段滑坡勘察点线间距布置要求
勘查地质 条件类型
简单
复杂
勘探线
纵向 横向 纵向 横向
主勘探线 间距离/m
60~100 60~100 40~80 40~80
主勘探线 勘探点间 距离/m
60~100
60~100
设计阶段勘探点线间距布置要求
勘查地质 条件类型
简单
复杂
勘探线
纵线 横向 纵线
主辅勘探 线间距/m
60~100
40~80
主勘探线
勘探点间 距/m
辅勘探线
勘探点间 距/m
60
120
60~120
40
80
施工阶段勘查技术要求
开挖露头测绘与钻孔技术要求 补充工程地质勘查技术要求
2.2.5滑坡稳定性的野外判别依据
滑坡壁 滑坡平台
滑坡前缘及 滑坡舌
滑坡壁较高,长满了草木,无 滑坡壁不高,草木少,有坍塌迹象,
痕迹
有擦痕
平台宽大,且以夷平
前缘斜坡较陡,长属于河水冲刷之 下,无漫滩阶地,有事有季节性泉 水冒出
前缘斜坡较缓
前缘斜破较陡,常处于河水冲刷之 下,无漫滩阶地,有事有季节性泉 水冒出
以上给出给出的滑坡稳定性仅是一种设计指标,设计人员还应在定性 的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现场的试验情况及经验提出可用于
2.3坍塌治理工程勘查程序与技术要求
坍塌运动的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脱离母岩的岩块或土体以自由落体的方式 坠落;另一种顺坡滚而崩落。
按崩塌形成的机理分类及特征归纳表
类型
岩性
结构面
地形
受力状态 起始运动形式
倾倒式崩塌 滑移式崩塌
黄土、直立或 多为垂直节理、 峡谷、直立、 主要受倾斜力
陡倾坡内~直 陡倾破内~直 悬崖、岸坡
滑坡勘察做到以下几点 (1)以灾情评估为重点 (2)研究防治条件 (3)与防治方案相衔接
在滑坡勘察中必须查清(1)滑坡的规模及特征,(2)滑坡体及周边 外围的地层岩性,(3)地下水的分布特征;(4)滑动面形态及滑 坡体在厚度;(5)滑坡形成的诱发因素;(6)岩土体参数;
2.2.3滑坡勘查的阶段
2.2.4护坡勘查各阶段的恶技术要求
2.2 滑坡治理工程勘察程序与技术要求
1.2.1 勘察的目的、 主要任 务及注意事项
勘察的目的:通过测绘、勘探和测试等手段,了解滑坡的性质、规模和 动态特征等,为评价滑坡稳定性和滑坡治理设计提供依据。
主要的任务:查清滑坡的类型、范围、形态,分析滑坡的成因和机制, 获取合理的岩土物理力学指标;分析滑坡的稳定性预测滑 坡的发展趋势,评估滑坡的灾情,研究滑坡的防治条件, 提供滑坡防治及检测方案。
判别依据:《环境地质调查规范》和《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
滑坡稳定性野外判别表
滑坡 要素
滑坡 前缘
不稳定性
较稳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稳定
滑坡前缘临空,坡度较 前缘临空,有间断季节性
陡且常处于地表径流的冲 地表径流流经,岩土体较 刷之下,有发展趋势并有季 湿,斜坡坡度在 节性泉水出露,岩石潮湿、 30°~45°之间 饱水
40~80
40~80
辅勘探线 勘探点间
距/m
80~160
80~160
40~120
40~120
主勘探线勘探点一般不宜少于3个,点间距可以为40~80m。辅助探 线勘探点间距一般为40~160m勘探点之间可用物探方法进行验证连
接。
设计阶段的勘查技术要求包括:工程地质测绘技术要求、勘探和测试 技术要求、 设计阶段勘查报告和图件、施工阶段勘查技术 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