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复习题一、选择题1.苏美尔时期出现的与寺庙有关的学校被称为()A.泥板书社B.古儒学校C.昆它布D.堂区学校2.主张“教育生物起源说”的是()A.沛西.能B.孟禄C.杨贤江D.利托尔若3.学校教育最早产生于人类的()A.原始社会末期B.奴隶社会晚期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4.古埃及的学校中,以培养祭司为目的,教授天文、数学、建筑、水利、医学等学科的学校是()A.宫廷学校B.职官学校C.文士学校D.寺庙或僧侣学校5.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要把贵族子弟培养成()A.身心和谐的公民B.英明的治国者C.保家卫国的战士D.雄辩家6.雅典教育较之斯巴达,具有较强的()A.等级性B.民主性C.专制性D.义务性7.助产术的最大特点在于()A.引导对方自己得到答案B.通过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找事物的“一般”C.使人陷入自相矛盾D.寻找事物的普遍概念8.与《爱弥儿》、《民主主义与教育》合称西方教育史的三大里程碑的是()A.《林哈德与葛笃德》B.《荷马史诗》C.《理想国》D.《大教学论》9.柏拉图认为教育应当培养的最高目标是()A.哲学家B.政治家C.公民D.哲学王10.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指的是()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毕达哥拉斯11.在教育作用方面,强调天性、习惯和理性的共同作用,引出后世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的三者关系论争的人物是()A.亚里士多德B.卢梭C.裴斯泰洛齐D.柏拉图12.教育史上第一个对教育进行年龄分期的是,他的这种年龄分期的依据是。
()A.柏拉图人的发展的自然规律B.亚里士多德教育适应人的自然发展C.柏拉图灵魂论D.亚里士多德灵魂论13.西塞罗的代表作是()A.《论雄辩家》B.《雄辩术原理》C.《忏悔录》D.《大教学论》14.古罗马培养雄辩家的学校主要是()A.文法学校B.初等学校C.卢达斯D.修辞学校15.《雄辩术原理》是谁的著作()A.西塞罗B.苏格拉底C.昆体良D.第斯多惠16.教育史上首次提出分班教学,引发班级授课制的萌芽的是()A.夸美纽斯B.柏拉图C.奥古斯丁D.昆体良17.西欧世俗教育中的骑士教育,实质上是一种()A.贵族特权教育B.特殊的家庭教育C.私立学校教育D.公立学校教育18.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具有明显的()A.科学性B.民主性C.平等性D.宗教性19.在西欧中世纪早期的学校教育中,()是全部学科的“王冠”。
A.科学B.神学C.哲学D.数学20.文艺复兴的策源地是()A.法国B.英国C.德国D.意大利21.法国人文主义学者拉伯雷撰写了()A.《乌托邦》B.《太阳城》C.《巨人传》D.《散文传》22.文艺复兴运动实质上是一次的文化革命()A.奴隶主阶级B.封建阶级C.资产阶级D.无产阶级23.由于创办“快乐之家”而被誉为“第一个新式学校的教师”的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是()A.蒙旦B.拉伯雷C.莫尔D.维多里诺24.宗教改革运动最初产生于()A.德国B.尼德兰C.法国D.英国25.宗教改革中,主张将教会权力置于国家之下,由国家办教育的是()A.路德派的教育改革B.加尔文派的教育改革C.英国国教教育改革D.天主教教育改革26.耶稣会教育中的精英学科是指()A.逻辑学B.哲学和神学C.天文学D.神学和文学27.新教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天主教教育相比,具有较强的()A.贵族性B.世俗性C.宗教性D.群众性28.17世纪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提出了()A.自然教育B.绅士教育C.要素教育D.科学教育29. 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撰写了()A.《爱弥尔》B.《教育论》C.《教育漫话》D.《人的教育》30.以下几位哪一位不是英国的教育家()A.爱尔维修B.斯宾塞C.赫胥黎D.培根31.英国的四位教育家培根、洛克、斯宾塞、赫胥黎在教育主张上有一个共同点是()A.主张教育万能B.强调教育的贵族性C.强调教育应当遵循儿童心理D.提倡科学教育32.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撰写了著名教育哲理小说()A.《林哈德与葛笃德》B.《爱弥儿》C.《教育诗篇》D.《巨人传》33.提出“自然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是()A.狄德罗B.爱尔维修C.卢梭D.夸美纽斯34.近代西方国家中最早进行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是()A.美国B.英国C.德国D.法国35.19世纪初,对德国各级学校进行整顿和改革的是()A.黑格尔B.洪堡C.费希特D.赫尔巴特36. 1810年德国文教总管洪堡所创立的()对欧美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A.文教部B.帝国大学C.慕尼黑大学D.柏林大学37. 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的教育家是()A.赫尔巴特B.第斯多惠C.福禄倍尔D.洪堡38. 美国的教育领导体制,是典型的()A.中央集权制B.地方分权制C.中央地方共权制D.民族区域自治制39. 被称“俄国教师的教师”的教育家是()A.别林斯基B.乌申斯基C.皮洛果夫D.托尔斯泰40.1871年7月,日本成立了统一领导全国教育事业的机构()A.帝国大学B.文部省C.国家教育委员会D.教育部41.夸美纽斯是17世纪的伟大家教育。
()A.法国B.美国C.德意志D.捷克42.在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存在两个重要教育原则是()A.直观性巩固性B.顺应自然直观性C.顺应自然泛智D.泛智直观性43.夸美纽斯“泛智”教育思想是指()A.教育内容泛化B.教育对象泛化C.教育方法泛化D.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泛化44.卢梭的教育思想都反映在()A.《论教育》B.《爱弥儿》C.《十日谈》D.《泛智学校》46.裴斯泰洛齐是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A.自然主义B.经验主义C.实用主义D.要素主义47.裴斯泰洛齐是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
()A.瑞士B.瑞典C.德国D.法国48.裴斯泰洛齐的代表作是()A.《忏悔录》B.《民主主义与教育》C.《林哈德与葛杜德》D.《少年维特之烦恼》49.______是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家。
()A.赫尔巴特B.裴斯泰洛齐C.福禄培尔D.卢梭50.赫尔巴特是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
()A.美国B.德国C.法国D.英国51.西方历史上,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研究,并建成一门科学的思想家是()A.裴斯泰洛齐B.福禄培尔C.蒙台梭利D.赫尔巴特52.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实际上是针对提出的。
()A.德育B.智育C.体育D.美育53.西方教育史上,被称为“幼儿教育之父”的是()A.卢梭B.凯兴斯泰纳C.赫尔巴特D.福禄培尔54.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创办于()A.意大利B.法国C.美国D.德国55.福禄培尔的幼儿园课程体系是以为主要特征的。
()A.恩物与游戏B.活动与游戏C.活动与工作D.工作与纪律56.福禄培尔创造的一套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名称为()A.恩物B.串珠C.工作D.玩具57.蒙台梭利是20世纪杰出的幼儿教育家。
()A.德国B.美国C.瑞士D.意大利58.蒙台梭利方法的最基本原则是()A.自主B.自由C.纪律D.平衡59.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代表作是()A.《论教学》B.《教育学》C.《发展性教学》D.《集体主义教育》60.“教育即生活”是____的教育观点。
()A.赫尔巴特B.杜威C.马卡连柯D.柏拉图61.杜威教育理论的代表作是___。
()A.《普通教育学》B.《民主主义与教育》C.《教育论》D.《人的教育》62.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是以为中心的教育。
()A.儿童B.家庭C.社会D.活动二、辨析题1.西欧中世纪的骑士教育作为家庭教育形式,是普通人民的教育。
答: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
骑士教育是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产物,它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与一般的家庭教育有所不同,不是普通人民的教育,而是世俗封建主的特权教育。
骑士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
其实施分为三个阶段:从出生到7~8岁为家庭教育阶段。
儿童在家接受母亲教育,内容有宗教知识、道德及身体的养护,这一阶段,与一般的家庭教育基本等同;但是,7~8岁以后为礼文教育阶段,低一级的贵族将儿子送到高级贵族的家庭中充当侍童,这个阶段的教育虽然也是在家庭中进行,但是与一般家庭教育相差甚远,受教育者是在别人的家庭接受教育的。
14~21岁为侍从教育阶段,重点是学习“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同时还要侍奉领主和贵妇。
年满21岁时,通过授职典礼,正式获得骑士称号。
所以说,认为骑士教育是一种家庭教育形式是正确的,但是把它等同于普通人民的教育则是不对的,它是属于世俗封建主的教育.2. 杜威是一个教育无目的论者。
答: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基于教育即生长、生活,即经验不断改造的理论,杜威提出,教育是一种过程,除这一过程自身发展以外,教育是没有目的的。
他说:“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但这不表示杜威就是一个教育无目的论者。
他认为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即“生长”,就是教育的目的,而由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目标则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杜威指责这是一种外在的、虚伪的目的。
因而,杜威不是一般的教育无目的论者。
他只是反对那种普遍性的终极目的,而强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中的具体目的,当然,只强调教育过程而抛开社会影响来讲教育目的,这是片面的。
事实上,杜威又认为要完成教育在社会变革中的使命,就必须培养青少年能够维持民主主义社会,能够管理国家,具有制造、生产的真实本领,这就反映了杜威关于教育目的理论相矛盾的一面。
所以,对于教育有无目的,杜威自身存在矛盾,他不否认教育的具体目的,但反对人们给教育加上社会的功利性的目的,我们不能说它是一个教育无目的者,只能说他界定教育目的角度与众不同。
三、简答题1.简述苏格拉底的“知识助产术”。
答:苏格拉底的“知识的助产术”,也称“产婆术”,实际上是通过启发式谈话使学生获得一般性概念的归纳法。
苏格拉底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予直接回答,而是采取反诘法,逐步揭发对方思维中的矛盾,激发其积极思考、修正错误、寻求正确的答案,得到一般性的概念。
这种方法有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努力探索,通过自我判断去获得知识。
但由于苏格拉底视知识为人类头脑中所固有,因而他的启发法带有思辩性。
2. 简述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答:主要内容包括:(1)高度肯定教育作用。
在理想国中,爱智慧、掌握真理的哲学家居于统治地位,有勇敢美德的军人居于辅佐地位,第三类人则是具有节制美德的手工业者和农民。
哲学家是生来含有黄金的人,军人生来含有白银,手工业者和农民则生来只含有铜和铁。
一个人属于哪一类,不是决定于他的血统和财产,而是决定于其天赋、及在教育和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才德。
(2)理想国的教育特点: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这种教育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学习与实际锻炼始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