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大环境及未来展望主要内容一. 世界医药行业发展历程和运行趋势二. 金融危机中各国药品市场表现三. 中国医药行业发展历程和现实困局四. 中国医药行业未来30年:最大的内需市场五. 中国医药行业未来3年一. 世界医药行业发展历程和运行趋势世界制药行业发展历程世界制药行业经过了五个阶段发展:1984年美国通过《Hatch-Waxman Act》法案,仿制药开始突飞猛进。
1800-1930年,制药工业萌芽:天然药物提取与合成化学快速发展,19世纪初化学家主要从植物中提取有效成分,一些药房发展成药品生产商。
1930-1960年,创新药物开始起步:新药研究转向天然物质修饰和合成全新化合物。
1960-1980年,创新药物迅猛发展,仿制药几近空白:1970-1980年各种各样的专科创新药物面世;由于仿制药临床研究等同创新药,有近150个专利过期的创新药没有仿制药竞争,国际仿制药几近空白。
1980-2000年,生物制药突飞猛进、仿制药获得长足发展:美国政府允许生物制药专利保护、鼓励处于研发早期的生物技术企业上市融资,推动生物制药行业突飞猛进;1984年美国《药品价格竞争和专利期修正案》(Hatch-Waxman Act)的颁发为仿制药公司对品牌药专利进行挑战提供了法律依据,带动了欧美仿制药蓬勃发展。
世界制药行业发展历程2000年-现在,专利药上市数量减少,全球并购成风,仿制药销量快速上升:2000年开始全球药品面临大规模专利到期,跨国药企新药上市数量减少,纷纷进行大规模并购;各国政府积极推动降低药费;印度仿制药企开始走向全球,仿制药销量快速上升,市场市场竞争也相当激烈。
世界药品市场保持快速增长1970-2007年复合增长率9.8%。
预计未来5年增速5-5.5%。
对非专利药加大使用量是趋势。
世界药品市场总体格局北美、欧洲和日本是最大的药品消费市场。
中国和印度人口较多,是强劲的增长市场。
世界各国医药流通业以区域割据,集中度不断提高世界医药行业发展日趋成熟以专利药推动快速发展、仿制药不断整合的世界制药行业发展模式已经较为成熟。
欧美成熟国家医药流通行业基本格局已定。
国际市场涌现了很多世界级制药企业世界前10大制药企业市场份额46%,致力于新药研发盈利模式产生了许多世界级企业。
剔除非药品收入,2007年以色列最大仿制药企业Teva成为全球第10大制药商。
世界制药企业发展模式多种多样,以强生为代表的创新药+药用消费品+医疗器械盈利模式,强生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制药商;以默克为代表的专注于专利药盈利模式,在赢得快速发展后,正在面临发展瓶颈;以Teva为代表依靠仿制药发展并进而创新也成为世界制药业的发展模式之一。
世界制药行业运行趋势世界药品市场专利纷纷到期。
新药研发难度越来越大,上市新药数量日益减少。
专利药企面临盈利压力。
全球研发和生产外包趋势非常明显从国际市场看,跨国制药企业面对专利大规模到期而丧失本土市场份额、研发投入产出比下降、各项成本不断上升,国际制药产业有两大发展趋势:生产外包(CMO)。
研发外包(CRO)。
未来中印各领风骚印度和中国发展中国家在制药业的人工成本优势非常明显。
从发展趋势看,中国和印度研发外包和制剂定制生产比重将不断上升。
生物仿制药可能是仿制药行业下一个浪潮2003年欧洲制订法规推动生物仿制药上市,2006年Sandoz全球首次上市两款生物仿制药。
2007年美国有100个生物药品约200亿美元专利到期,但因为美国对生物仿制药争议仍然较大而无法上市。
毋庸置疑,随着时间推移生物仿制药会逐步松动,生物仿制药可能是仿制药行业下一个浪潮。
中国市场不容小视2001年排名第十2005年排名第九2010年排名第七2020年排名第二二. 金融危机中各国药品市场表现金融危机中各国表现为何不一医药消费确实非常刚性,并不随着经济下滑而必然下滑,主要影响因素是政府的投入、药品价格政策和新药上市。
美国药品市场:受到经济衰退影响,和美国医疗保障不健全有关,美国37%的居民依靠商业保险、16%的居民没有医疗保险,失业和减薪必定减少个人药品消费。
欧洲药品市场:50年代即推行全民医保,药品市场增长推动力来自经济增长、新药和新技术;药品增速放缓和新药上市数量减少、药品降价有关。
2008-2009年药品销量不会下降,一方面是欧洲国家全民医保;另一方面非专利药用量还有提升空间,居民可以转向使用非专利药。
日本和韩国:医药卫生支出以政府投入为主,亚洲金融危机极大波及本国经济,从而影响到药品市场。
中国和印度:医药卫生的可及性还远远不够,覆盖人群低,本国经济高速增长必然会有医疗消费支出的不断上升。
结论:亚洲金融危机中国药品消费没有受到影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人们购买力下降理论上会影响药品消费,但医疗保险覆盖率不断上升又在抵消理论上的影响因素;高端药品是否会受到影响?都是老干部在消费,很难撼动,中国药品消费还处于快速上升期。
三. 中国医药行业发展历程和现实困局中国制药工业发展历程1949年我国制药工业从零起步,走过了基础用药、仿制药快速发展历程,市场特点是计划经济全面走向市场营销驱动,繁荣的背后制药行业已经积聚了诸多问题:1949~1968 中国制药从无到有,从依赖进口到实现自给,具备了一定创新能力。
1978~1992 改革开放十余年,我国医药工业以发展基础用药为主,外企开始进入中国。
1993-2000年中国医疗卫生体制走市场化定位,制药行业进入暴利阶段,外企和各路资本纷纷涌入中国制药行业,中国仿制药空前繁荣。
2000年-现在国内市场调控政策频出,并开始启动新医改,国际市场产业转移带来机会:中国本土制药企业发展到7000家,销售名目不一和价格不等的同质化产品,“药价虚高”加重了老百姓负担,政府持续降低药品价格、反商业贿赂、药品生产和销售认证,2007年政府开始启动新医改,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全球产业转移带来国际市场机会。
中国药品行业非理性繁荣药品市场快速增长,但市场高度分散。
“以药养医”制约行业良性竞争,医药企业盈利模式无法获得突破。
政府频繁降价遏制“药价虚高”,但收效甚微。
药监部门整治行业带来的是产能严重过剩和眼花缭乱的同质品种。
药品市场快速增长我国药品需求过去16年复合增长率18.9%,占医药总费用比重接近30%。
但市场高度分散国内制药企业占我国药品销售规模和利润都超过70%,但国内制药企业以仿制药生存,市场被4500家制药企业所分割。
外资和合资企业虽然占据了我国药品高端市场,但960家药企仅分割30%的市场,中国药品市场是一个高度分散的市场。
“以药养医”制约行业良性竞争,医药企业盈利模式无法获得突破我国现行的医疗卫生体制支持了医院“以药养医”,销售居间人存在导致医院这个强势药品销售终端销售壁垒极低,看似竞争激烈的医药行业,由于特殊利益链存在,占药品销售70%的处方药市场是一个没有充分竞争的市场。
我国5400多家制药企业约80%即使没有战略、没有研发、没有盈利模式,但还有相当部分生存得很不错。
政府频繁降价遏制“药价虚高”,但收效甚微1997年开始政府24次降低药品价格,治理“药价虚高”;医院采取招标采购政策降低药品采购成本,以期降低药价,但收效甚微。
制药企业分化日益明显,盈利触底回升药品降价严重打击了企业盈利,企业亏损面加大,分化日益明显,2007年盈利触底回升整治行业带来的是产能过剩和眼花缭乱的同质品种1999年推行GMP认证,制药企业因为GMP车间改造扩产,产能过剩更为严重。
2002年政府推出《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和地方标准药品升为国家标准药品,政府发放了大量新药证书,2005年发放了新药证书达一万张。
新药的后面是“新药不新”。
中国医药流通业发展历程我国最初的医药分销体系建立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初,从政府垄断经营走向市场充分竞争,1990年后经过近20年无序竞争,基本形成中国医药集团全国性分销网络、各地区域性寡头分销网络辐射医院主流市场,九州通全国性快批分销网络、徐州淮海等区域性快批分销网络辐射社区医院、诊所和药店非主流市场格局,盈利模式从“搬运工”赚取药品“价差”逐步演变出物流增值服务、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等新型模式。
1950-2000年从垄断经营走向充分竞争,盈利模式是药品批发“价差”。
2000-2005年全国性分销和区域性寡头分销格局形成,盈利模式仍是药品批发“价差”。
2006年药品流通体制改革成为“三医”改革重要一环,新型盈利模式逐步成熟。
医药流通业盈利逐步回升我国医药流通业上游是制药企业,下游是医院,处于两头受挤局面,行业集中度低、药品“价差”传统盈利模式竞争层次低、加上灰色利益链冲击,行业宿命必定是产业地位下降并走向微利,企业过去几年利润水平逐步下降。
2006年反商业贿赂为产业带来了集中和整合机会,医药分销企业毛利率和净利润率见底回升,以此同时物流增值服务和药房托管等新型盈利模式逐步成熟提升了企业产业地位。
行业集中度缓慢提高我国医药流通业集中度提升缓慢,前三和前十每年市场份额仅提升2个百分点,2006年全国医药分销企业数量从2005年的16000家上升至17000家。
集中度无法快速提升一方面受制于地方保护和医院体制,另一方面则来自医药流通企业经营同质化,盈利模式无法突破。
区域龙头日益强势从目前产业分布看,各地区域性寡头垄断非常明显,很难成为其他企业的收购对象。
2007年开始,社区医疗服务发展,政府指定本地物流配送商,更是限制了行业跨地域发展,区域寡头日益强势。
四. 中国医药行业未来30年:最大的内需市场中国医药市场,最大的内需市场尚有1亿城镇职工和居民没有享受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结余率高达50%。
全国8.78亿农民虽然开始享有每年100元医疗保险,但真正的消费尚未启动,较低的医疗保险基数有较大提升空间。
医疗商业保险尚处于初级阶段。
中国13亿人口,健康消费是最大的内需市场,是政府启动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医药市场未来30年增速预测预计未来30年医药卫生费用CAGR11.8%,医药卫生费用占GDP比重从2007年的4.81%上升至2040年的9%。
预计未来30年药品消费CAGR10.5%,药品费用占医疗卫生费用比重从2007年的33%下降至2040年的20%。
药品市场2008-2015年CAGR16%2015-2020年CAGR12.6%2020-2030年CAGR9%2030-2040年CAGR6.6%增长驱动因素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最快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预计2010年65岁以上老年人比例达到8.4%,2040年65岁以上老年人比例达到22%。
驱动因素二:新农村改革中国城市化率不断提高。
农村医疗保险覆盖率快速提高,保障金额也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