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原病

高原病

期生存。
高原环境特点
高原海拔高,大气中氧气的含量相对较低。而氧气对几乎所有的生命过程都是必要的,对 人类尤其重要,在高原,人体缺氧是引起人体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的根本原因。
相对于平原地区,高原的气温普遍较低,一般情况下,海拔每增高100米,气温下降
0.6摄氏度。寒冷可以促进人体产生热量,增加氧气的消耗量,加重了人体缺氧的情况。寒
适当的增加蛋白质的摄取量,尽量摄取优质的蛋白 质,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 动物性食物中以蛋类(鸡、
鸭、鹅、鹌鹑蛋)、瘦肉(猪、羊、牛、家禽肉 等)、乳类(人、羊、牛乳)、鱼类(淡水、海 水)、虾(淡水、海水)等含量丰富。植物性食物 中以黄豆、蚕豆、花生、核桃、瓜籽含量较多,米、 麦中也有少量的蛋白质。
三、什么是高原病?
高原病是人体不能适应高原环境而引发的疾病,
发生于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高原病可分为
5、
急性和慢性两种。
1.急性高原病
急性高原病:通常发生于海拔3000m以上。可分为以 下几种类型,但彼此又可互相交叉、并存。(1)急性 高原反应:很常见。未适应者在一天内登上海拔 2500~3000m以上地区后6~72小时即可发生。表现为 双额部疼痛、心悸、胸闷、气短、厌食、恶心、呕吐、 乏力,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与过量饮酒时相同。有些病 例出现口唇和甲床发绀。一般在高原停留24~48小时 后症状缓解,数天后症状消失。少数人可发展成高原 肺水肿和(或)高原脑水肿。(2)高原肺水肿:是最 常见且致命的高原病,通常在快速进入高原地区2~4 天内发生,世居者短期到海拔较低地区,再回原地也 可发病。
3.如何预防急性高原病?
◆进入高原避免速度过快,最好采用“步步 高”的逐渐登高方式;
◆进入高原后3-7天不宜做过多的活动,多休 息。
◆进入高原后可间断吸氧,逐渐增加机体对 低氧环境的适应。
◆口服药物预防或者到专业医院咨询,遵医 嘱进行。
◆如感觉明显不适,应尽早就医。
需要注意的是,在高原地区应尽量避免感冒。高原感 冒时发烧温度有假象,测体温的温度常会低于实际温 度1度,所以易被忽视。呼吸道感染即使很轻微,也可 增加发生高原肺水肿的危险性。因此,要加强保暖预 防。进入高原后,减少洗澡次数或不洗。发现感冒初 起症状,立即服用抗感冒药。若两天以后再服抗感冒 药,一般已无效。 反复发作高原肺水肿的人为易感者,男性发病比女性 多5倍。如果已经以前发生过肺水肿,我们建议不要 再登3000米以上的高山。
多吃新鲜的蔬菜和酸甜味的水果,以提供丰富的维生素C等, 有利于纠正缺氧引起的碱中毒和补充热能、水分。很多维生 素是组织呼吸的辅酶,因此,食物中应该富含大量维生素。
含维生素较多的食物 1.含丰富维生素A的食物:鱼肝、牛奶、 蛋黄、蔬菜(苜蓿、胡萝卜、西红柿、南瓜、山芋等)、水 果(杏、李子、樱桃、山楂等)。蔬菜及水果中所含的胡萝 卜素,即维生素A的前身。2.含维生素B1较多的食物:谷类、 麦麸、糠皮、豆类、肝类、肉类、蛋类、乳类、水果、蔬菜 等。3.含维生素B2较多的食物:肝、肾、蛋黄、酵母、牛奶、 各种叶菜(菠菜、雪里蕻、芹菜等)。4.含维生素C较多是 食物:新鲜蔬菜、水果和豆芽等。5.含维生素D较多的食物: 鱼肝油、蛋黄、牛奶及菌类、干菜。6.含叶酸较多的食物: 酵母
4.高原反应-急救治疗
高原反应严重威胁人们生命的健康,我们怎样才能发现并及时就地进行 自救互救呢? 高原肺水肿是常见的重性高原病,发病率在3%左右。一般在4000米以上 发生,常在登山后3-48小时急速发病,迟者在3-10天发病。重要的诱因是寒 冷、劳累、抵抗力下降造成呼吸道感染。当出现头疼、胸闷、不同程度 地咳嗽(初起干咳,以后有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重者咯粉红色泡末样痰, 抢救者将耳朵贴近患者胸壁可听到肺部水泡样呼吸声(医学称湿罗音)。 此时病人惊恐不安、心慌、口唇面部紫绀,严重者血尿或逐渐神志不清。 严重的肺水肿病情可迅速恶化,数小时内病人昏迷、死亡。 肺水肿的现场急救措施是绝对半卧位休息,两腿下垂,立即充分吸氧,最好 是含有50%~70%酒精的氧气,流量6~8升/分;立刻口服呋塞米(速尿)40 毫克/日。使用速尿可能会出现轻微恶心、腹泻、药疹、视力模糊、直立 性眩晕、肌肉痉挛、口渴等,注意开始用量不要过大,根据情况可加至80 毫克,2次/日。硝苯地平减少肺水肿。防治上呼吸道感染可用抗生素加地 塞米松4毫克(仅口服一次)。烦躁不安时,可用少量镇静剂。注意保暖,严 禁大量饮水。经初步急救,病情稳定后,迅速转移至海拔较低处。一旦呼吸、 心跳骤停时,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高原环境、长期缺氧等都可造成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多,血液粘 度升高。登山时出汗量过大,加上过快过深地呼吸,体内水分 消耗量增加,加重血液粘稠。粘稠的血液导致血液循环不畅, 供血供氧不足,不少人因此出现剧烈头疼,胸闷、气短、疲惫 等症状,严重时导致心力衰竭。所以,每天至少喝3~4升水来保 证机体水分充足,血液稀释后可以减轻心脏的负荷,减少高原 反应症状。水分补充合理与否,以尿量充分、尿液清澈为准, 并注意电解质平衡。
2.预 防
可服用一些缓解高原反应的药品:高原红景 天(至少提前10天服用)、高原安、西洋参 含片、诺迪康胶囊(对缓解极度疲劳很有 用)、百服宁(控制高原反应引起的头痛)、 西洋参(对缓解极度疲劳很有用)、速效救 心丸(不可多服)、丹参丸(治疗心血管)、葡 萄糖液(一盒五支的那种,出现高原反应的 症状时服用有一定的疗效)
2.慢性高原病
慢性高原病较少见。主要发生在久居高原或 少数世居海拔4000米以上的人。可表现以下 几种临床类型:
慢性高原反应 急性高原反应持续3个月以 上不消退者,称为慢性高原反应。表现为头 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 中、心悸、气短、食欲不振、手足麻木,有 时可有心律失常或 短暂性晕厥。
1.高原反应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为:头痛、记忆与思维能力减退、 失眠、多梦、气短、胸闷、厌食、头昏、乏 力等,部分人因缺氧而出现嘴唇和指尖发紫、 嗜睡、精神亢奋、睡不着觉等现象。高原反 应一般都在抵达高原4-5小时后出现,48-72 小时为发病高峰期,3天-7天内可自愈,对于 身体健康的人来说,完全可以不必惧怕。
情况。
紫外线是高原又一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因素。高原日照时间长,而且海拔越高,空气越
稀薄,大气中的尘埃少,空气的透明度相应增大,被吸收的太阳射线就少,太阳射线中的
紫外线也随之增强。通常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米,紫外线的强度就比在海平面的水平
增加3%至4%。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会引起日光性皮炎和高原晒斑,紫外线作用于中枢神
高原脑水肿是另一种重性高原病,发病急,常在夜间发病;发病率低,但死亡率高。其症状: 除早期高原反应外,还有剧烈头疼、呕吐甚至喷射性呕吐;逐渐神志恍惚、定向力差、个别 人出现抽搐、大小便失禁,最后嗜睡至昏迷。少数人可出现视网膜出血。 以往山友按经验来判断是否发生脑水肿,常采用的方法是让可疑脑水肿的人走直线,来判定 其定向力差否。从科学的角度说,此法不可取!发生脑水肿的患者,脑组织已严重缺氧,此时 让神志恍惚的人行走,很可能立即摔倒在地昏迷。这种加重损伤的检查方法,是要冒风险的。 正确的判断方法是让病人半卧位,嘱其按指令用手指指自己的鼻、耳朵、眼睛等,看其动作 能否准确。一旦不能,说明可能发生了脑水肿。 发现脑水肿和昏迷者,要迅速、连续给含5%二氧化碳的氧气直至清醒,清醒后仍间断给氧。 有条件的应用高渗葡萄糖、甘露醇、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色素C等治疗以减轻脑水肿,促 进恢复。可酌情使用中枢神经兴奋剂如盐酸山梗菜碱(洛贝林)、尼可刹米(可拉明)等。注意 水、盐和电解质平衡以及必要的抗感染措施。病情稳定后,立即下山,急送医院。 在缺氧的环境中,人们会利用加快、加深呼吸来改善缺氧状况,这样就使二氧化碳呼出量增 加,导致呼吸性硷中毒。呼吸性硷中毒不仅使脑血管收缩,还可因此造成意识丧失,引发高原 脑水肿。预防呼吸性硷中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报纸卷成圆锥状,在锥尖处撕开一个直径12厘米的小孔,将圆锥状的报纸紧贴面部,使呼出的气体再度吸回来,也就是将呼出的二氧化碳 再次吸回来,改善体内的酸碱度,纠正呼吸性硷中毒。 面对高原无须勉强 并不是每一个登上高原的人都会出现高原反应,高原反应的发生率、恢复的快慢与个体代偿 适应能力有关,个体差异很大,这次没有高原反应的人也未必在下一次登上高原时就没有反 应。有一些人会每次都发生高原反应,这些人就是高原反应敏感者或高度易发者。这里需要 提醒的是,高原反应并不是可以通过反复锻炼就可以克服的。所以,为了保证身体健康,建议 高原反应易发者不要继续登达这么高的地区,在低海拔地区健身登山一样能陶冶情操和锻炼 身体
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的食物 谷类:米、面、玉米;淀 粉类:山芋、土豆、芋头、绿豆、豌豆;糖类:葡 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还有水果、蔬菜。 含 矿物质较多的食物
增加含铁、锌、铜等矿物质的食物摄入量1.含钙较 多的食物:豆类、奶类、蛋黄、骨头、深绿色蔬菜、 米糠、麦麸、花生、海带、紫菜等。2.含磷较多的 食物:粗粮、黄豆、蚕豆、花生、土豆、硬果类、 肉、蛋、鱼、虾、奶类、肝脏等。3.含铁较多的食 物:以肝脏中含铁最丰富,其次为血、心、肝、肾、 木耳、瘦肉、蛋、绿叶菜、小白菜、雪里蕻、芝麻、 豆类、海带、紫菜、杏、桃、李等。谷类中也含有 一定量的铁质。4.含锌较多的食物:海带、奶类、 蛋类、牡蛎、大豆、茄子、扁豆等。5.含碘较多的 食物:海带、紫菜等。6.含硒较多的食物:海产品、 肝、肾、肉、大米等。
5.高原其他常见疾病
一、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是急性高原反应的一种非特异表现。80﹪以上 的急进高原人群均有胃肠道症状,很多人进入高原那天起就 有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功能紊乱的表现,直到离开高原 后这些症状才会消失,或在高原居住1——2周后逐渐减轻。 因此不必惊慌但也不能忽视。
冷还可以降低人体呼吸道的抵抗力,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而加重心脏负担 。
不仅如此,寒冷还可原上湿度低、风沙大,一般在海拔2000米时,绝对湿度仅为海平面的一半,海拔
6000米至7000米时的绝对湿度不超过海平面湿度的3%至5%。低湿度的环境容易降低人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