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原常见病的预防和处理

高原常见病的预防和处理

目录
一、概述 (1)
二、急性高原病 (1)
(一)、急性高原反应 (1)
(二)、高原肺水肿 (3)
(三)、高原脑病 (3)
(四)、高原视网膜出血 (4)
三、中暑(常见热射病和日射病) (4)
四、扭伤 (5)
五、防紫外线灼伤 (6)
六、失温 (7)
七、脚打泡 (8)
八、醉氧 (10)
一、概述
海拔在3000m的地区,称为高原地区
特点:气压低、氧分压相应减低,易致人体缺

3000m以内较快适应,4200—5330m仅部分人
且需较长时间才能适, 5330m以上为人的适应临界高度,极易发生缺氧反应
高原习服:人体对高原低氧的适应过程约需1-
3月可逐渐过渡到稳定适应。

个体差异极大。

海拔高度、进入方式、区域季节、个体
素质
高原反应多发生在初登山,时特别在最初几天内,称为急性反应。

凡高原反应持续3个月以上不消退者称为慢性反应。

二、急性高原病
(一)、急性高原反应
短时间内进入3000m以上高原均可产生头痛、头昏、心悸、气短等反应。

重者还有食欲减
退、恶心、呕吐、失眠、疲乏、腹胀和排尿减少。

检查有口唇轻度发紫及面部、手、踝浮肿等。

急性高原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体检,排除不适宜在高原工作的疾病。

进入高
原前应对心理和体质进行适应性锻炼。

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它,许多的反应症状或有
心理作用而引起。

恐惧心理,缺乏思想准备和战胜高原决心的
人,出现高原反应的机会就多。

阶梯式上山是预防急性高原病的最稳妥、最安
全的方法。

初入高山者如需进4000m以上高原时,一般应在2500~3000m处停留2~3
天。

到达高原后,头两天避免饮酒!
日程不能安排得太紧,尤其是初到两日内。

不要做重体力活动,体力活动要循序渐进,轻度活动可促使习服。

休息好。

避免寒冷及上呼吸道感染,注意保温,饮食卫
生,多用高碳水化合物饮食。

备用氧气。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去、阿司匹林、利尿剂(氢氯噻嗪、呋塞
米)、镇静剂(安定、舒乐安定)、肾上腺皮
质激素(强的松)、维生素(C .B6)、西洋
参含片、诺迪康胶囊
(二)、高原肺水肿
发病率3-5% 在急性高原反应的基础上。

凡快
速进入海拔3000m以上高原者,出现剧烈头
痛,极度疲乏,严重发绀,呼吸困难(安静
时),咳嗽,咳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双肺部
听到湿性啰音,胸部X线有点片状或云雾浸润阴影,诊断即可成立。

寒冷呼吸道感染可加重缺氧,咳嗽、或劳累是重要诱因。

保暖、吸氧6-8L/分、卧床、利尿、氨茶碱、
激素、电解质平衡。

由急性高原反应进行性加重发展而来,又称高原昏迷。

高海拔耐受性降低诱因者急进高原地区(4
000 米以上)可发生。

(三)、高原脑病
由急性高原反应进行性加重发展而来,
又称高原昏迷。

高海拔耐受性降低诱因者急进高原地区(4
000 米以上)可发生。

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可有
神志恍惚、行为异常、震颤、共济失调、抑郁或兴奋、烦躁、澹妄、幻觉,严重者出抽搐、尿便失禁,嗜睡、昏睡以致昏迷。

可见球结膜水肿,眼底静脉扩张、视网膜出血
及视乳头水肿,可并发脑出血。

(四)、高原视网膜出血
约60%脑水肿患者可至视网膜出血,缺氧微血管渗漏所致。

约半月出血可消退。

三、中暑(常见热射病和日射病)
热射病:因高温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热平衡失调使体内热蓄积,临床以高热、头
痛、恶心、意识障碍、无汗为主要症状。

日射病:由于头部受日光直接暴晒引起的剧烈头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呕吐、怕光刺激、昏睡或意识丧失、体温升高等症状。

中暑的处理
1、出现中暑症状后,首先将患者脱离高温环
境,迅速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平卧,头部抬
高,松解衣物以便于散热;
2、同时进行人工散热——湿毛巾或酒精擦
浴,头部放置冰袋、还可吹电风扇,使患者重新达到正常温度,但不能直接对着病人吹风,防止造成感冒。

3、如果中暑者神智清醒,并无恶心呕吐,可
令其饮用含盐饮料,茶水等,以便降温解暑,补充水容量,但切忌食用饮用生冷刺激食物饮料;
4、患者有意识障碍,应尽快送至医院治疗,
同时应保持呼吸通畅——将患者头偏至一旁,防治呕吐物阻塞呼吸道。

四、扭伤
扭伤的处理
1、休息,暂时停止伤部活动;
2、冷敷伤部,使局部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渗
出。

(1)根据病情和部位,选用冰袋、冷水袋、冷湿毛巾、包冰块的湿毛巾、冷水浸泡
等。

(2)冷敷仅应用于局部。

在使用冰块时要防止造成冻伤,局部出现青紫、麻木和僵硬感时要立即停止冷敷。

3、压迫,可用绷带加压包扎;
4、抬高肢体,可促进肢体血液回流;
5、按摩和热敷至少要在伤后48小时方可进
行。

五、防紫外线灼伤
又称日光性皮炎。

强烈日晒后(高原的半阴天)数小时至十余小时,于暴晒部位皮肤首先出现界线清,弥漫潮红,甚至肿胀,常伴有轻度的烧灼感,约3天左右,不需治疗可以渐愈;严重者可有水泡,甚至大泡,一般于晒后次日达到极期,经4~6 天方能恢复。

有相关病史的同学应特别注意。

预防及处理
眼睛墨镜、偏光镜
穿长袖衣服,暴露部位(面颊部、耳廓、颈后
部)于晒前15分钟涂防晒膏或防晒油;
感到灼热不堪时,可用冰镇的化妆水或清水冰
敷,不断交替敷面,直至皮肤感到冰凉为止;
晒伤的皮肤得到缓解之后,为防止肌肤出现干
涩、紧绷的现象,要补充水分,涂保湿润肤乳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生活规律可增强抗光
能力;
六、失温
正常体温是37℃。

低体温症:是受害者的核心温度下落到35℃以
下。

如果体温下跌在32℃以下,情况会变得严重并最终致命。

在寒冷且大风的山上、体力透支的运动后、天黑降温、穿着湿的内衣、如果是全棉内衣且服装不够保暖、没有帽子和手套、躺下后不再运动,此时制热和保温的因素长时间小于散热的因素,就可能导致低体温症。

预防:3层着装原则、添加衣物、换上干燥的衣物、带帽子头巾手套、带雨衣。

失温的三阶段
1、发抖、畏寒:身体刚开始感觉到寒冷时,
脸色变得苍白,身体不断发抖。

2、意识不清:当体温不断下降时,发抖的情
况反而可能会停止,这时肌肉就会变得僵硬,并且出现神智不清的症状。

3、昏迷、心跳缓慢或停止:若是情况不断严
重下去,患者的血压会开始降低,心律不整,并且导致心跳停止、昏迷休克,甚至是死亡的结果。

失温时自救方法
保持冷静:这是首要条件。

紧张不安的心理,心跳加速,失去更多热能。

让身体维持干爽:湿透的衣物会让散热速度加
倍,想办法将身体弄干。

从身体中央开始加温:虽然手脚最容易感到冰冷,但要让体温上升最快的方式,应先温暖身体的中央部位。

缩小身体的散热范围:双手抱于胸前,以便减缓热能流失的速度。

饮用酒精之外的温饮品:在意识清醒的状态
下,饮用温度适中的饮料可以迅速帮身体加
温,但由于低温患者对于热能知觉反应较低,所以过烫的热饮可能很容易造成烫伤伤害。

七、脚打泡
原因:鞋袜不合适、长时间走路
表皮和真皮受到过分刺激使真皮下积水、皮层
间分离形成水泡。

脚部出汗,潮湿会造成脚底皮肤变软加之过度
摩擦也会使真皮下积水形成水泡。

脚打泡预防
1、鞋子一定要合脚,在后跟处插进一手指,
保持鞋子内的干燥;
2、袜子大小要合适,在脚掌和足弓部位最好
加莱卡,避免袜子和脚的摩擦。

含COOLMAX
的棉袜,快速把体表的汗液排出,使脚部干燥;
3、鞋带的结扎。

足面部的鞋带一定系紧,这
样可以保护脚不往前冲,减少脚底与鞋的摩擦;
脚打泡处置
解决办法是:脚泡穿刺引流
首先用热水烫脚5分钟后擦干;
碘酒或酒精将脚泡部位消毒,再用消毒后的针
刺破脚泡,使泡内液体沿孔道流出,排干;处理脚泡时切忌剪去泡皮,以防感染!
可用创可贴包扎,如创面过大,应用纱布包
扎,不使创面接触水!
休息时尽可能脱下鞋袜使创面通风;
八、醉氧
原因:是由于人的机体刚刚适应高原地区低氧环境,重新进入氧气含量相对高的地区,就会再次发生不适应,从而出现疲倦、无力、嗜
睡、胸闷、头昏、腹泻等症状,会产生一种所谓“脱适应反应”或称“低原反应”。

懒洋洋,晕乎乎的,想睡觉,就像喝醉了酒一样,也俗称“醉氧症”。

醉氧的预防处理
可以“循序渐退”,采取“台阶式”撤离高海
拔地区,有助于缓解“醉氧”。

休息几天再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