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变量(O)。
托尔曼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认知概念,直接来 自格式塔学派的完形说,吸取了完形派思想中某 些积极成果,认为行为表现为整体的行为,这种 有目的的整体性的行为是学习认知的结果。
托尔曼把试误论与目的认知论相结合,认为在刺 激和反应之间有目的与认知等中介变量,不但研 究行为的外部表现,还要探讨内部大脑活动。从 内容上看,他是强调认知理论的,从形式上看仍 采用S—R说,故有人说“托尔曼是混血儿,是兼 而取之”。
4、托尔曼实验的总结
(1)学习是整体性和有目的性的行为。托尔曼强调行为的整体性, 认为行为是一种整体现象。这种整体性行为具有目的性和认知性,认 为目的和认知是行为的血和肉,是行为的直接特征。因此,有人称托 尔曼的理论为“认知-目的说”。托尔曼反对行为主义者把复杂的行 为序列分解还原成大量简单的刺激-反应的单元,认为必须根据可观 察到的整体特征来认识和解释行为。由此,托尔曼首先强调整体性是 由学习获得的,不是先天的知觉格式塔;其次强调问题情境是成型的, 刺激是有组织的。一切形式的知识都是融合成为一个的完整的体系, 所以,只有当我们考察具有某种固定的和可预测的目的的各种行为的 整个序列时,才有可能理解行为;再次,认为行为的可塑性也是学习 整体性的特征。托尔曼还认为,既然行为具有可塑性,那么行为具有 目的性和认知性两个方面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3、动机理论实验——关于潜伏学习的开创性实验
(1)实验过程:他把白鼠分成四组:甲组是不饥 饿也不给奖励;乙组是饥饿但不给奖
励;丙组是给奖励但不饥饿;丁组是既饥饿又给 奖励。实验结果表明,丁组白鼠奔跑速 度最快, 甲组白鼠几乎没有表现出操作水平的改进。由此, 托尔曼认为,动机因素显然是受两方面因索制约 的,驱力(内驱力)和目标物体的诱因价值〔奖 励)正是 这两个因素决定了动物对目标物体的要 求、使用预期、认知地图或其它认知结构以及显 示适当行为的程度。
符号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在遵循着指向 目标的一些符号,是在弄清他的通路,是在遵循 着一种地图,即他不是在那里学会动作,而是在 学会意义。”期待奖赏、位置学习、潜在学习三 种情境有力支持这一学说。
托尔曼的实验
1、预期说
(1)实验过程:托尔曼认为,对奖励的预期在
学习行为中具有重要作用。让我们先来看托尔曼 的一个动物实验。他训练两组白鼠走迷津。甲组 白鼠到达目的箱后得到的是葵花籽,乙 组白鼠得 到的是麦芽糖。看来,麦芽糖比葵花籽更受欢迎, 因为乙组白鼠跑得比甲组更快些。但训练十天后, 实验者把两组白鼠的食物对换了一下,即现在甲 组获得 的是麦芽糖,而乙组获得的是葵花籽。
结果出现的情况,与十天前的情况相反,表现出 一种明显的对比效应,即原来吃得好,现在吃得 差的乙组比原来跑得慢了,而原来吃得差,现在 吃得好的甲组比原来跑得更快了。由此,托尔曼 认为,在有机体的预期役有实现的情况下,即奖 励物不如预期的奖励物时。不仅不能提高原有的 操作水平,而且还会降低原有的操作水平。可见, 有机体对特定目标具有某种预期,这是不容置疑 的。
(认知地图:托尔曼根据白鼠学习迷宫的实验提出, 动物学习不是在一连串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系, 而是在脑内形成了迷宫的格局,托尔曼称之为认 知地图。)
(1)实验结果:若三条通道都畅通,白鼠选
择第一条通道;若A处阻塞,白鼠选择第二条通道; 若B处阻塞,白鼠选择第三条通道。
(2)实验解读
学习是有目的的行为,而不是应(R)之间存在中介
(2)实验的启示:在这里,托尔曼是在研究动物
对奖励的预期对其行为的影响,那么,在我们人 类的学习行为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呢?回答 是肯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有对教师的激 励产生一些预期,这些预期实现,则可以增强学 生的学习动力,否则,就会减弱学生的学习动力。 因此,教师要多与学生接触、交流、沟通,更多 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愿望,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满 足学生 的心理需要,这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和主动性,从而窃学生的学习效率。
(2)中介变量。托尔曼首次提出中介变量,他提出
在刺激(行为的发端原因)和行为之间还有中介变量即内 在决定因素起作用,这个中介变量主要是行为的目的性和 认知性。这样,行为主义的S-R联结公式,在托尔曼理论 中变成了的S-O-R,O是中介变量,与需求和认知有关。 中介变量的3种主要范畴:①需要系统:特定时刻的生理 剥夺或内驱力情境;②信念价值动机:表示宁可选择某种 目 的物的欲望的强度和这些目的物在满足需要中的相对 力量;③行为空间:行为是在个体的行为空间中发生的。 在这种行为空间中,有些物体吸引人(具有正效价), 而另一些物体则使人厌恶(具有负效价)。中介变量是不 能直接观察到的,但它却是行为的决定者。
(2)实验的启示:托尔曼认为,实验组的白鼠在无食物奖 励的情况下每天仍然在进行学习,它们在走迷津的过程中 熟悉了可通过迷津的路径,在头脑中形成了关于迷津的 “认知地图”,形成了对路径的认知性期待,只不过在无 奖励的情况下,这种学习效果没有表现出来。这种学习故 称之为潜伏学习。当实验组的被试得到食物强化后,这种 潜伏学习的效果即刻表现于外。托尔曼的动机说,告诉我 们,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适当的激励要比不予激励更能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在学生具有比较强的 内 在学习动力的前提下给予激励要比学生在缺乏内在的 学习动力的情况下给予激励具有更好的效果。
2、迂回路径实验:为达到学习目的,必须 对学习条件进行认知
托尔曼认为,有机体的学习不仅具有目的性,而 且具有认知性。因为有机体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 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情境和条件,它必须对这些情 境和条件因素进行认知,才能学 会达到目的的 手段,并利用掌握的手段去达到学习的目的。
托尔曼用“符号”来代表有机体对环境的认知, 并且认为,学习者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学习的 是能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是 形成一定的“认知地图”,这才是学习的实质。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目录
认识托尔曼 托尔曼的实验 托尔曼理论评述
认识托尔曼
E.C.Tolman,1886-1959,美国心理学家,目 的性行为主义的代表人,新行为主义的代表,目的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力图客观了解行为的目的性。 对学习心理学有较大的贡献,提出整体行为模式和 中介变量弥补华生古典行为主义的缺陷。并建构 符号完形理论,也成为认知心理学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