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大连输油管道爆裂着火事故调查
一、事故过程与原因
2014年6月30日18时58分,大连中石油新大一线输油管被钻漏。
溢出的原油流入市政污水管网,在排污管网出口处出现明火。
22时20分,事故导致的明火被扑灭,无人员伤亡,事故正在处理中。
据中石油官网通报,这是大连岳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工人在大连金州新区铁山中路与城富街交叉路口处的路安停车场附近进行施工中,将中石油新大一线输油管钻漏。
据悉,这一工程是大连德泰易高新能源有限公司拟在松岚路安停车场北侧建设LNG加气站,委托大连岳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施工。
为加气站配电工程实施电缆外线水平定向钻施工,将输油管钻漏导致原油泄漏。
溢出原油流入市政污水管网,在排污管网出口处出现明火。
中石油发现管道运行压力异常,立即停运管道并启动应急预案,部署现场抢修和应急处置。
可通过仪器即能判断相关地下管道情况,目前尚不清楚岳林公司是否前往规划局查阅地下管道图。
目前,大连市政府已成立事故调查组,对事故原因进行全面调查,肇事单位5名相关人员已被公安机关控制。
二、事故影响
事故发生后,现场指挥部组织疏散管道周边居民,组织市政部门对流经区域所有暗渠、涵洞、雨污水井进行全面排查,查清灾害范围。
经查,溢出原油流入市政雨、污水管网,未对自来水管网等形成污染。
环保部门设置多处空气质量监测点,持续环境监测表明,VOC(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超标0.79倍,其他指标均正常。
目前,环保、消防、规划等部
门正继续监测、处置溢油情况,中石油管道公司人员正对事故溢油进行清理回收。
经环保部门持续监测,漏油事故地带相关井口检测气体浓度、油温度均正常。
目前,排查无危险地带的群众已陆续返回家中。
关于泄漏原油的具体数量,截至记者发稿时,官方仍未统计出来。
而具体在何处遇明火引起火势,目前相关部门仍在调查之中。
辽宁海事局昨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事故发生后,发现从一部分排污口流出来的少量原油油膜在海上漂浮。
海事局共出动6艘海事船,前往出现油膜的大窑湾海域。
在市政雨、污水管线排污口与入海口的中间位置上,铺设两道共计1000米的吸油拖栏,两道吸油拖栏之间的距离是50米,铺设有吸油毡。
接下来,随着气象海域的变化,有可能产生新的油污,随着降雨,油膜也有可能会被冲进海域,所以未来预计,增设新的一道围油栏,进行进一步的围控。
三、事故后掩藏的隐患
一大问题是“石化围城”格局对居民生活形成的各类威胁,所谓“石化围城”即大量石油化工企业盘踞在城市周围,典型的就是大连这类海港城市,据报道大连港近百公里的海岸线上就分布着大大小小上百家化工厂。
过去四年仅中石油在大连的相关公司就发生了多达7起各类事故,在人员伤亡及环境污染方面造成重大损失。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能源生产与民众安全等重大关系中实现平衡,亟须作出战略调整,甚至不惜以短期内降低经济收益来保障民生安全与生态平衡,否则隐患日积月累、积重难返,在经济、社会等层面酝酿更多更严重的矛盾。
第二大问题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老大难”问题,即城市地下管网乱局亟须“拨乱反正”。
此次大连石油管道泄漏爆炸的起因,就是一建筑公司施工所致,这又一次证明,城市地下各类管道密如蛛网,可是多数情况是各自为政、信息芜杂缺乏协调统一的管理,于是轻则城市拉链路不断,重则挖断别家管道酿成大祸。
特别是一些石油、天然气管道位于居民区时,一旦发生挖断钻破管道的事故,往往就引发爆炸、燃烧等惨剧,使民众生命安全遭受重大伤亡。
去年青岛发生的中石化输油管道泄漏爆炸就是惨痛先例,直接导致60多人罹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将石油管道铺设在居民区下面。
四、事故分析
大连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这种穿越石油天然气输送管道的施工必须经发改委、安监局联合审批后才可进行,而导致事故的这次施工未经审批。
“输油管道位于地下2米,按照要求,施工应从地下4米穿过。
但是,在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并未严格遵守这一规定。
”中石油有关方面人士也同时表示,施工未经批准。
安监部门人士也表示,施工时确应有监护。
针对舆论对油气管网“只查不改”的质疑,国家安监总局总工程师黄毅并不认同。
他说:“历史遗留问题太多、难点太多,解决起来确实需要一个过程。
”据黄毅介绍,安监总局在去年11月起开展的全国管道安全整治过程中发现大大小小的问题上万个。
特别是带有行业性特点的安全生产隐患突出,例如,油气输送管线和城市燃气存在违章占压管线、安全间距不足、管道埋藏过浅、部分管道腐蚀等。
同时,黄毅坦承,历次
油气管网事故都暴露出来的一个共性是:很多城市地下管线铺设地面标识缺失、不明显,施工单位施工资质和督察不到位。
据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5月16日的通报称,我国陆上油气输送管线总长度约12万公里。
截至3月底,全国共排查油气输送管线隐患2.9万余处,需要政府协调整改的隐患1万余处,其中重大隐患5072处,整改任务十分艰巨。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铁民说,城市管网是一个城市的血管和生命,但是政府目前在铺设、管理、信息备案等方面层层都有漏洞。
统计了一下,现在有近三十个政府部门在管理城市管线,何止是“九龙治水”!更可怕的是,这些管理部门互相间没有沟通、信息共享机制,并且管理方法“一届领导一套”。
这就是所谓的“时间上没有连续性、地域管理有割裂性、管理上缺乏协调性”。
记者了解到,德国的城市地下管网一些已经有上百年历史,无论因为施工建设要开挖任何一个地方,都需要向一个类似于“城市地下管网管理处”的地方报备。
而我国的一些城市,铺设时缺乏规划、管理上权责不清、后期混乱开挖拉链马路频现。
专家建议,我国也应该向德国学习,建立统一的管理部门,但凡铺设管网必须备案,否则便要严厉处罚。
工业化城市应当怎样铺设管网?刘铁民说,应该分作两步骤,第一步,所有城市应当由政府主导,在清查基础上做风险评估,居民区附近老旧管线采取整修措施,对重大风险及时评估。
第二步,由当地政府委托一个部门将这个问题统一管理,对新开发的地区必须按照长远的、高质量的规划进行设计,至少要考虑到50年100年,使得新老管网慢慢融合成一
个安全的新系统。
五、大连石油四年内发生的其他7次事故
2010年7月16日,中石油大连大孤山新港码头一储油罐输油管线发生起火爆炸事故。
2010年10月24日,大连新港码头油库“7•16“爆炸事故现场拆除曾着火油罐时,引燃罐体内残留原油,再次发生火情。
3人在火灾中遇难。
2011年7月16日,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厂区内1000万吨常减压蒸馏装置换热器泄漏着火,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2011年8月8日,台风“梅花”掀翻大连福佳大化70万吨芳烃项目的防波堤坝,威胁到生产用化工储罐,几乎酿成剧毒化工产品泄漏的严重后果。
在民众的抗议下,大连市政府决定该项目立即停产搬迁。
2011年8月29日,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875号柴油罐发生火灾,该罐储存柴油约800吨。
未造成人员伤亡。
据了解,是工作人员操作过程中发生静电起火引发爆炸。
2011年11月22日,大连港(3.18,0.29,10.03%)油品码头海滨北罐区31、32号原油罐起火,原因为雷击引起密封圈着火。
2013年6月2日,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位于甘井子区厂区内一联合车间939号罐着火,该罐用于储存焦油等杂料,火灾造成2人受伤,2人失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