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茶馆》的读后感
《茶馆》是老舍先生所写的佳作,读后也是给人不一样的感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老舍《茶馆》的读后感,欢迎大家的阅读。
老舍《茶馆》的读后感一
老舍先生是人民公认的人民艺术家,他塑造的很多任务也早已经深入人心。
老舍先生早年留学英国,而他也正是在那时开始了自己的创作。
茶馆,没事儿喝茶,彼此唠家常,谈世事的地方。
谁可曾想在老舍的笔下,它摇身一变竟成了一个小小的社会缩影。
地道的语言,真实的场面,人物栩栩如生,写的太现实。
这和老舍的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
老舍出生于一北京大杂院中,一户舒姓的满族贫民家。
父亲是护军,母亲靠洗衣赚钱。
父亲早逝之后,生活更为窘迫,但幸运之神眷顾了老舍。
一为慈善家资助老舍上学,使他收到良好教育。
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
他渐小有成就。
在之后的创作过程中,而是的境遇更是深深影响着他。
而《茶馆》之所以有“小中见大”的特色,与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联系。
同样,老舍的手法也是独一无二的。
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全剧只有三幕,一幕一时段,干警、简洁,也十分容易表现剧情,从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再到xx党政权覆灭前夕,与其说是时间变迁不如说是历史变迁。
人物表现年代,而年代又作为人物表现的背景,相辅相成,使小小一茶馆提升到不得不让人用看“历史剧”的眼光评审这部巨作。
其二,尽管茶馆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
但是几位人物始终贯穿全剧,起着核心作用。
一、王利发(茶馆掌柜)二、松二爷(胆儿小,人却不怀)三、常四爷(正义之士、十分爱国、体格健康)松二爷、常四爷两位茶客与王掌柜交情还不错而在这所谓“热闹”的茶观众,要找出几个掏心掏肺的件阿婆人还真不容易。
听听!说的不是客套话便是奉承话。
我虽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通过这有点人情味儿和有“良心”的三人谈话使人更深刻的体会到世态炎凉啊!发人深思。
其三,子承父业。
这是几句疮痍有待讽刺意味的安排。
剧中一幕幕地时代向前走,衣着也跟着前卫起来,客人的思想呢?!简直是幻包装不换内容。
例如,
原先看相面的糖铁嘴养一儿子,现竟“升级”为大师。
刘麻子那说媒拉线行当竟让他儿子“发扬光大”变为“花花联合公司”(专给洋人、官员提供女招待与吉普女郎)。
而吴祥子这老式特务到了儿子这辈儿竟改个名儿叫世袭特务。
人哪!为何总在这方面“遵规守矩”呢?
老舍《茶馆》的读后感二
我从南方调来京城工作已是十一个年头了,惭愧的是,去前门大街还是首次。
因之前几次带亲友逛天安门广场,总觉得前门大街离天安门如此近,参观了天安门广场,它似乎就不足为奇了,因而也就不去转了。
今年中秋节前夕的一天,刚好是周末。
京城一位大姐突然来电,说久未去前门了,咱们逛逛去吧。
我亦有同感,我何止是久没去呢?于是,便爽快的答应了。
到了前门,看到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有道是二八月乱穿衣。
街上有的穿着西装,有的穿着短袖,也有的穿着长袖。
在和煦的阳光下,在微风吹拂下,那青年人的朝气蓬勃!那中年人的青春焕发!那老年人的精神劲儿!及跳来跑去的孩子们伴着脆脆的笑声,让人感慨!盛世之年,盛世之年啊!我呢,似乎更乱穿衣了。
上身着一件黄色短袖衫,外披暗花俄罗斯披巾,下着白色裤子,也有些潇洒呢。
再看,那广场上,那宽广的街道上,引来三五成群的人们欢笑、拍照。
那街道两边一排排高大的门脸好似一排排美丽的人墙,相互映照,遥相呼应。
走到前门西大街正阳市场3号楼,透过人流,抬头一看:嗬!一栋小楼前挂着“老舍茶馆”几个金光闪闪大字,下面还有一行小字“振兴古国茶文化,扶植民族艺术花”。
顿时让人精神为之一振!啊!来京城后,已听说有老舍茶馆了,当时就想前来参观,只不知具体地点,加之成天上班加班,两点成一线的瞎忙,一直未能光顾。
近来听说在前门大栅栏内的老舍茶馆是总店,别处还有分店。
或许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吧,我这位文学爱好者,向来崇拜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因此,明是来逛街,实是来拜访,做客,体验这老舍茶馆,更是来寻觅老舍精神呢。
大家对老舍先生并不陌生,他曾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的艺术家”光荣称号,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作家,一生为我国文学事业作出了显著的贡献!他创作《骆驼祥子》、《茶馆》、《龙须沟》、《四世同堂》等,还有不少名篇散文。
由于语言幽默、简练,因此老舍先生还被称为语言大师。
是的,凡是对祖国、对人类作出贡献的名人、伟人,党和人民决不会忘记的,且会一代代传承下去。
进入茶馆一楼大厅,眼前一亮:那雅致、清一色淡黄色的格调,被窗外射进来的阳光一照,恰如皇宫一般金碧辉煌!又好似哪家大喜日子,布置的温馨无比的新房。
那琳琅满目的各种茶壶、礼品、那古香古色的装饰,尤其是馆内四周张贴着老舍先生文学作品中的主人翁漫画,让人流连。
时值上午10点多钟,旁边饮茶、品茶厅已坐满了。
青壮年、老年人,他们悠闲的边饮、边品、边欣赏,与同伴们轻声慢语地评说着那一幅幅漫画。
大姐也被这里一切陶醉了,说咱们找个位置先坐下吧。
我俩正愁找不到空位时,一位西装革履、帅气、干练利落的服务生热情引领我们去楼上坐。
我参观了一楼,原本就想登上二楼看看,如此安排正合我意。
因此,我心花怒放,不觉身轻飘飘然起来,轻巧的走在前面。
大姐一个劲说我,走这么远的路,又站了老半天了,你的精神头可以呀!我只管往上登,笑而不答。
哟!太妙了!太精彩了!二楼正墙面张贴着老舍先生的巨幅画像。
环顾四周,大有更上一层楼的感觉:那统一的古香古色、一排排各种茶艺、茶具及各种绿茶、花茶、木耳茶,真让人沉醉,在最显眼处摆放着老北京茉莉花茶。
现提起这许多茶品来,好像仍有一种清香的味道幽幽飘过。
当时,闻着这沁人心脾的茶香,顿觉劳累顿消。
周围墙壁张贴着各种绿茶、红茶及木耳茶的简介与作用。
我脱口称赞:雅致!科学!厅的另一半是组合沙发,此时也坐了不少人。
他们静静的品茶,实在让人体会到我国的茶礼、茶文化性质了。
与淡雅吊灯相映衬,这格调给人一种温馨、清雅、柔和的感觉。
大组合沙发旁,有一小厅茶几是乳白色的大理石面,上方雕有如来佛像,手捧紫砂壶,笑迎来宾,很传神,很幽默,让人忍俊不禁。
服务生冲我俩点点头,示意我们就坐这茶几旁,拿出茶单让我们点。
我笑道就来咱老北京茉莉花茶吧,并讲明了自己是首次来及感受。
等我们落座后,他很熟练地沏了一壶茶,微笑着斟上,坐在我们对面。
他首先自我介绍,他叫刘子欢,大学毕业后就来老舍茶馆工作了。
小伙挺健谈,说来这工作不为工资多少,只为崇拜老舍先生而来。
又说:“您们一来,我就觉得气质不凡,读书与不读书,文人与不学无术者,言行举止相差甚远。
”我扑哧笑出了声:“小刘挺会说话呀!”“不是,事实如此。
”我好奇的提出了漫画的来历,他说茶馆刚兴起时,由漫画家李延声先生所画。
李先生很崇尚文化,对老舍先生挺佩服,喜欢老舍先生的京腔京韵和他的文学作品。
老舍先生每部作品中的重要人物,他都有心画出,这才有了一楼张贴的各类老舍先生笔下的人物,二层张贴的老舍先生的巨幅画像是他的杰作。
小刘又向我们介绍了老舍茶馆的来历。
老舍茶馆始建于1988年,正值一大批知青返城没工作,老舍茶馆的创始人尹盛喜先生,当时是街道干事,已到中年的他想为青年们搭起就业桥梁,又不让京城文化丢失,于是就召集这帮有志青年人一起创业。
老舍茶馆是以老舍先生及其名剧《茶馆》命名的,集京城文化、茶文化、戏曲文化、食文化于一身。
融书茶馆、餐茶馆、清茶馆、大茶馆、野茶馆、清音桌茶馆,六大老北京传统茶馆形式于一体的京味文化馆。
老舍茶馆从当年的一处700多平方米的茶馆,发展到营业面积近4000平方米,涵盖演出大厅、品珍楼、四合茶院、新京调茶餐坊、大碗茶“老二分”、工艺品大厅、老尹记茶庄、大屯分店等,并各具特色。
我听了挺感慨,老舍茶馆发展这么迅速真了不起呀!
前门这家是总店,演出大厅即书茶馆,特色是每晚有京剧、曲艺、杂技、魔术、舞蹈、相声、中国功夫、茶艺表演等综合演出;品珍楼即餐茶馆,特色是宫廷茶膳、小满汉、中式会所、中式酒会、小型外卖、小型会议,内设5个宴会厅;四合茶院即清茶馆,特色是四合院式包间,茶艺服务;新京调茶餐坊即大茶馆,特色是老北京菜,自主研发特色茶菜;大碗茶“老二分”即野茶馆,特色是碗茶“老二分”,是对尹盛喜先生艰苦创业、执着,对老舍精神的继承。
也是对支持过老舍茶馆的人们回报;工艺品大厅即清音桌茶馆。
另有大屯分店延续老北京四合院风格,有商务包间和休闲雅座,老北京小吃,茶菜,每天还有四场皮影戏演出。
告别了老舍茶馆,我俩仍沉浸在那一个个经营特色中。
我想:老舍茶馆发展之迅速、顺利、宏大的背后,不正是说明老舍精神不倒!在发扬光大吗?说明人们崇尚文化,崇拜文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更说明人们向上、向善、向好!如果老舍先生灵性有知,以他作品《茶馆》命名的茶馆文化,如今在京城已发展壮大,不仅解决了许多人就业问题,为国家减轻了不少负担。
还具有经营特色,尤其对崇拜而来的国际友人、国内知名人士,以及在文学领域作出贡献的创作者们优惠品尝,并送茶礼、茶具等。
想必老舍先生会感到很欣慰,很自豪!虽然老舍先生已去了,但其精神仍影响着千千万万个中华儿女!使其在各自岗位上奋发图强!敢为人先!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愿“人民的艺术家”,老舍先生的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