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控制测试与呼气峰流速值监测在儿童哮喘管理中的应用对比研究目的哮喘控制测试与呼气峰流速值监测在儿童哮喘管理中的应用对比研究。
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5月~2012年5月经我院诊治的哮喘患儿12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C-ACT评分评估病情,对照组采用PEF变化情况监测病情,评价右心功能。
结果两组患儿的病情评估手段准确率均很高,但指导治疗后患儿的右心舒张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是目前更为科学可靠的评估手段,为病情变化提供鉴别指标,适合临床应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atively study the application of asthma control test and peak expiratory flow monitor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children asthma. Methods 120 cases of children with asthma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May 2009 to May 2012,which 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childhood asthma control test (C-ACT)to assess the condition,whereas the control group was using the peak expiratory flow (PEF)to monitor the change of condition.The function of the right ventricle was evaluated. Results Two groups of children’s condition assessment method are high accuracy,but after treatment with the guidance of right heart diastolic function was better than control group with,total effective rat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Childhood asthma control test (C-ACT)is scientifically reliable assessment methods at present,which can provide identification indexes for changes of condition and is suitable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 Children asthma;Condition assessment;C-ACT score;PEF monitoring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是有多种细胞(嗜酸性细胞,肥大细胞等)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疾病,常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喘息、气促、胸闷咳嗽等,夜间和晨起加重,70%~80%发病于5岁前,儿童哮喘如若诊治不及时,随病程延长可产生气道不可逆性狭窄和气道重塑,后果严重,因此需要尽早诊治,我院儿科就哮喘控制测试与呼气蜂流速值监测在儿童哮喘管理中的应用对比研究中取得一定成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09年5月~2012年5月经我院诊治的哮喘患儿12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男女比分别为38∶21和31∶29,平均年龄分别为(3.8±2.0)岁和(3.7±1.0)岁,平均病程分别为(1.23±1.09)个月和(1.56±0.98)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布、性别构成及病程长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对象的筛选:确保参与研究的患儿均为典型哮喘患儿[依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1]方案结合我国国情为诊断依据,辅助X线检查和肺功能试验],排除各器官系统有严重疾患的患儿。
1.2 方法两组研究对象均予对症治疗[2]:(1)急性发作期:主要缓解症状,β受体激动剂(首选),沙丁胺醇2.5~5.0mg/次,发作时1次/20min,后1次/2~4h;全身糖皮质激素,泼尼松口服,1~2mg/kg/d、分2~3次;抗胆碱药(溴化异丙托品)、短效茶碱;(2)慢性持续期:主要抑制气道炎症,辅助(1)的治疗增加吸入型糖皮质激素(ICS)(首选),布地奈德规范长期吸入1~3年、白三烯调节剂(孟鲁司特)和肥大细胞膜稳定剂(色苷酸钠);(3)持续状态:氧疗、镇静、补液、抗生素酌情应用,情况严重时可辅助机械通气。
所有患儿给予合理看护,避免接触过敏物质,每月随访一次,实验组采用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3]评估病情,对照组采用最大呼气峰流速值(PEF)[4]的变化情况监测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并比较患儿右心舒张功能变化。
以右心舒张功能的改善情况为指标比较哪种病情监测手段更能高效准确的预报病情并指导治疗。
1.3 评价指标C-ACT是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患儿的病情施行长期监测[5],共7道题,患儿及家长回答涉及内容:对过去4周内病情的自我评价,咳嗽程度,是否伴喘息,日间症状,夜间咳醒,运动对病情的影响,每个项目分值相加为结果:25分为完全控制,20~24分部分控制,≤19分为尚未控制。
PEF评价标准[6]:先对正常预计值进行计算,若PEF检测结果大于预计值的80%为完全控制,61%~80%为哮喘控制良好,41%~60%为控制尚可,≤40%为控制效果差。
E/A值(舒张早、晚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正常≥1.2。
治疗效果评价:优,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PEF检测结果大于预估值80%;良,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体征明显改善,PEF检测结果为预估值61%~80%。
尚可,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均有好转改善,PEF检测结果为预估值41%~60%。
差,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PEF检测结果小于预估值39%。
总有效=优+良+尚可。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用SPSS13.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患儿右心舒张功能评估情况两组患儿的病情评估手段准确率均很高,但指导治疗后实验组患儿的右心舒张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因此C-ACT评分评估病情更为准确,具体情况见下表1。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右心舒张功能评估情况组别评估情况例次E/A实验组(C-ACT评分)≤19 3 1.02±0.8720-25 57 1.33±1.78对照组(PEF%)<80 7 0.77±4.85≥ 53 1.18±3.862.2 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和80.00%,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下表2。
3 讨论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空气质量堪忧,哮喘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高,哮喘的病情长,易反复,为家庭和社会增添严重的经济负担[7]。
儿童哮喘的预后较成人好,多数患儿的症状可经治疗或自行缓解,30%~60%的患儿可完全治愈,70%~80%的患儿成年后症状不在反复,但可能仍存在气道炎症和高反应性(AHR),哮喘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与免疫、神经、遗传等背景有关,患儿发作前常伴流感症状,其典型体征也为初步诊断提供临床依据,哮喘的治疗目的在于[8]:控制急性发作的症状避免症状加重和反复;防止不可逆的气流受限和保障肺功能;维持日常生活能力(包括运动)。
为有效的控制病情,需要简单易行,高效准确的评估手段来掌握哮喘患儿病情变化的最新资料,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从而达到哮喘的长期临床控制,目前临床常用的监测手段有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和最大呼气峰流速值(PEF)的测定,PEF 因其无创高效在临床应用中延续至今,但其结果受患儿瞬间爆发力的干扰[9];C-ACT是近几年新起的评估手段,操作简单,出结果快,但是结果受患儿理解能力和不愿承认症状的人为因素的干预[10],其结果的准确性有赖于对家长和患儿的教育活动,指导其理解如实回答对于疾病康复的重要性,有效的病情评估加之合理的治疗方案,会达到巩固疗效、提高患儿的生表2 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n(%)]组别n 优良尚可差总有效试验组60 21(35.00)32(53.33)5(8.33)2(3.33)58(96.67)对照组60 12(20.00)22(36.67)16(23.33)12(20.00)48(80.00)x2 8.09P <0.05(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存质量的结果[11-12]。
研究表明两组患儿的病情评估手段准确率均很高,但实验组的准确率高于对照组,C-ACT评分评估病情更为准确,指导治疗后患儿的右心舒张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
综上所述,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是目前更为科学可靠的评估手段,为病情变化提供鉴别指标,适合临床应用,同时针对其欠缺之处应加以改良完善。
[参考文献][1] 江文胜,宋文辉,詹三华,等.儿童哮喘控制测试在儿童哮喘管理中的可行性[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9,44(6):752-754.[2] 董文芳.儿童哮喘控制联合用药的选择[J].临床儿科杂志,2011,29(9):891-894.[3] 翟莺莺,杨少灵,蓝淑玲,等.儿童哮喘控制测试在儿童哮喘管理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1,32(31):6557-6559.[4] 韩文,谢勇,周新龙,等.212例儿童哮喘预后的5年随访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1,13(11):870-872.[5] 徐凤娇,周萍,孙一勤,等.儿童哮喘家庭管理系统的内容构建及评估探讨[J].中华儿科杂志,2012,50(2):103-105.[6] 吴雪郡,黄英,王莹,等.619例儿童哮喘肺功能FEV1和PEF与小气道的关系[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31(11):1900-1902,1906.[7] 孔丽梅.孟鲁司特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儿童哮喘临床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2):3045-3046.[8] 王美凤.布地奈德联合特布他林治疗儿童哮喘发作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8):57-58.[9] 赵德育.儿童哮喘诊治中的几个热点问题[J].中华儿科杂志,2012,50(10):752-755.[10] 李金英,安淑华,赵清娟,等.常规肺通气功能检测在儿童哮喘评估中的应用[J].临床儿科杂志,2011,29(10):977-979.[11] Bateman ED,H ur d SS,Barnes PJ,et al.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 evention:GINA executive summary[J].Eur Respir J,2008,31(1):143-178.[12] S chat z M,Sork nes s CA,Li JT,et al.Asthma con tr ol t est :Reliabilit,validit,and res ponsiven ess in pat ien ts not previously follow edby asthma specialists[J].JAll ergy Clin Immunol,2008,117(3):549-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