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水有关技术方法单选题8.某项目xx图如下:根据水平衡图计算,该项目污水处理率为()。
A 12.4%B 15.4%C 25.0%D 33.3%9、根据第8题所示水平衡图计算,该项目水的循环利用率为()。
A 65.0%B 67.8%C 52.1%D 58.0%10、某大型水库入库年径流量与总库容之比小于8,应用类比法预测其下泄水温,如果其他条件相似,可选择的类比水库是()。
A 大型径流式水库B中型日调节水库C大型年调节型水库D中型季调节水库18、某企业新鲜水补充量400m3/h,循环水量100m3/h,外排废水量300m3/h,损失量50m3/h,产品带走量50 m3/h,原料带入水忽略不计,该企业水的循环利用率为()。
A.89.2%B.90.2%C.94.2%D.96.2%26、COD反映的是污水中()。
A 有机物在氧化分解时耗用的氧量B 可生化降解的有机物的含量C全部的有机物总量D 可氧化的物质含量33、湖泊零维水质模型表述为,其中τ为()。
A.污染物滞留时间B.水力停留时间C.时间平均尺度D.污染物持续进入湖泊的时间34、在()情况下的河流流动规律可视为恒定匀速流。
A河道均匀、流量基本不随时间变化B河道中沿程的水流要素变化剧烈C上游来流由一座日调节水库控制D河道断面形态、底坡基本不变35、天然河流中的耗氧速率常数值()。
A恒定不变B受温度影响C受温度影响,但一般可以忽略D受河流复氧能力的影响36、已知某中型水库平均水深大于10m,存在温度分层,按《环境影响评价导则地面水环境》,应在水面下0.5m及()确定取样位置上的取样点。
A斜温层以下距底0.5m以上处B 以下每隔2m水深处C距底不小于1.5m处D 5m水深处44.某企业拟进行原址改扩建。
该企业现状废水排放量为Q0,废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COD排放浓度为C0;技改工程使现状废水量减少ΔQ,扩建工程的废水量为Q1。
按改扩建方案,所有废水经扩建的污水厂处理后由现排放口排入河流。
废水排放总量为Q1+Q0-ΔQ,COD排放浓度保持不变,为评价改扩建后河流预测点水质达标状况,应采用()作源强进行预测并与该关心点现状水质迭加。
A . Q1﹒C0B . (Q1+Q0)﹒C0C. (Q1+Q0-ΔQ)﹒C0D. (Q1-ΔQ)﹒C045.对含第一类污染物的废水进行监测时,监测点位应设置在()。
A.生产设备废水排放口B.工厂废水总排放口C.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废水排放口D.企业污水处理厂排放口48.采用两点法对河流进行好氧系数K1估值时,对A、B两点的选择要求是()。
A. AB河段间必须有一点污染B. AB河段间没有支流汇入C.A、B两点间的距离大于混合过程xxD. A点与上游污染源的距离小于混合过程段长度49.已知某河段长10km,规定的水环境功能为III类(DO≥5mg/L),现状废水排放口下游3km和10km处枯水期的DO浓度值分别为5.0mg/L和5.5mg/L。
采用已验证的水质模型进行分析,发现在该排放口下游4~6km处存在临界氧亏点。
因此可判定该河段()。
A. DO浓度值满足水环境的功能要求B.部分河段DO浓度值未达标C.尚有一定的DO环境容量D.尚有移动的好氧有机物容量52.利用河流一维稳态水质方程进行河流水质预测时,对于有支流汇入情形的,一般可以()。
A.在汇入处分段进行预测B.忽略支流的影响C.将支流作为点源处理D.单独预测支流的水质53.评价废水可生化性的常用指标为废水的()比值。
A. DO与CODB. DO与BOD5C. BOD5与CODD. BOD5与DO55.工业项目耗水量包括()。
A.产品带走的水量B.反应生成水量C.循环水系统补充水量D.装置和地面冲洗水量E.净化系统耗水量57.用于河流水质预测的S-P模式如下:该模式适合于()水质预测。
A.BOD-DOB.COD连续稳定点源C.BOD连续稳定点源D.光合作用显著的河流E.光合作用可以忽略的河流61.在应用潮汐河口一维潮(周)平均水质模型进行水质预测时,模型中的纵向离散系数取值()。
A.与潮汐河口一维动态水质模型中的纵向离散系数相同B.应采用潮平均的纵向离散系数C.与高潮平均、低潮平均预测时采用的纵向离散系数相同D.是单向河流中的纵向离散系数两倍69.径流深是常用的径流表示方法。
年径流深是指()。
A.将年径流总量平铺在流域面积上的水层厚度B.年径流总量与流域面积比值C.年平均流量与流域面积比值D.流域内河流的年平均水深71.在出现稳定温跃层的水库中,温跃层以下的状态是()。
A.水中溶解氧接近饱和B.水中溶解氧较低C.水温高于温跃层以上水温D.可能出现缺氧区72.某水库月初蓄水量为4.5×104m3,当月入库量8.4×103m3,库面降水量0.1×103m3,出库水量5×103m3,月末蓄水量4.6×104m3,库底无渗漏。
上述信息表明()。
A.入库水量或出库水量有误B.水量统计数据不完整C.尚未计入水面蒸发损失D.月末蓄水量应进行更正75.利用以多组实测水文水质数据建立的低流量河流BOD-DO模型进行水质预测时,需要确定()。
A.废水排放量B.废水中的BOD5浓度C.废水中的DO浓度D.BOD5耗氧系数K1E.上游来水流量和BOD5、DO浓度76.废水处理技术按作用原理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和生物法四大类。
下列属于物理化学法的是()。
A.隔油B.吸附C.沉淀D.浮选77.建立一个能预测逐月水质变化的水质数学模型,至少需要收集()。
A.受纳水体逐日的水文水质数据B.受纳水体逐月的水文水质数据C.污染源年平均统计数据D.污染源月平均统计数据81.某工程工艺装置原料消耗190kg/t产品,耗电量45kwh/t产品,循环水利用率85%,污水综合利用率20%。
国内同类装置平均水平为:原料消耗180 kg/t产品、耗电量40kwh/t产品,循环水利用率90%,污水综合利用率65%。
该工艺装置()。
A.符合清洁生产要求B.不符合清洁生产要求C.需提高资源利用水平D.需改进生产工艺85.某拟建项目废水排放量2.2×104t/d,COD浓度120mg/L。
已知河流上游枯水期平均流量11m3/s,河流断面COD平均浓度27.5mg/L。
在拟建项目排污口下游6km有一支流汇入,其枯水期平均流量1.0m3/s,COD平均浓度39.5mg/L。
从排污口上游8km至下游5km河段功能为一般工业用水区(COD30mg/L),排放口下游5km以下河段功能为农业用水区(COD40mg/L)。
按一维稳态河流计算,忽略COD综合衰减,评价河段COD浓度()。
A.达标B.未达标C.在一般工业用水区达标,农业用水区未达标D.在一般工业用水区未达标,农业用水区达标91.河流水质基本方程适用于()等情况。
A.溶解态污染物B.恒定均匀流C.混合过程段D.衰减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得污染物E .吸附态污染物95.湖泊、水库中水的混合方式可分为紊动混合和对流混合。
其中,紊动混合主要是由()产生的。
A.风力作用B.水力坡度作用C.xx、库水密度差异D.气温变化99.某地的A、B两家企业,A厂的废水排放量为2.0×104t/d,COD浓度为220mg/L。
B厂的废水排放量为1.0×104t/d,COD浓度为150mg/L。
两厂排污口隔河相对。
已知收纳河流设计枯水流量为9m3/s,上游来水COD为25.0mg/L,下游无支流和其他污染源汇入。
排放口至下游5km为一般工业用水区(COD≤30mg/L),排放口下游5km至15km为农业用水区(COD≤40 mg/L)。
两厂适用的COD排放标准均为150mg/L。
在现有污染源排放达标情况下,按一维稳态河流计算,忽略COD综合衰减,排放口下游5km处河流COD浓度为()。
A. 28.2 mg/LB. 29.6 mg/LC. 31.5 mg/LD. 32.0 mg/L100.根据上题题意和结果,排放口至下游15km长河段还可利用的COD水环境容量为()。
A. 5.9t/d 8.7B. 11.4 t/dC. 15.9 t/dD. 21.2 t/d2007年技术方法水真题6、在宽浅河流中,对于瞬时排放的污染物,其输移、混合的主要物理过程是().A.移流(或推流)、横向和纵向混合B.移流(或推流)、横向和垂向混合C.横向、纵向和垂向混合D.移流(或推流)、纵向和垂向混合8、某河流的水质监测断面如图所示,用两点法测定河流的耗氧系数K1,应采用()断面平均水质监测数据。
A.1、2B.1、3C.3、4D.1、414、在排污企业排放污染物核算中,通过监测并计算核定日平均水污染物排放量后,按( )计算污染物年排放总量。
A.建设单位所属行业平均年工作天数B.建设单位年工作的计划天数C.建设单位年工作的实际天数D.行业排放系数15、某工程用新鲜水4000m3/d,其中,生产工艺用新鲜水3200m3/d,生活用新鲜水260 m3/d,空压站用新鲜水100 m3/d,自备电站用新鲜水440m3/d。
项目循环水量49200 m3/d,该工程水重复利用率为( ) A.81.2%B.92.5%C.94%D.98%25、传统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流程示意图如下,其中(2)、(3)、(4)、(5)分别是( )A.二沉池、曝气池、出水、剩余污泥B.曝气池;二沉池、xx、剩余污泥C.曝气xx、污泥浓缩xx、出水、干化污泥D.曝气池、二沉池、剩余污泥、出水29、湖泊、水库水质完全混合模式是( )模型A.三维B.二维C.一维D.零维32、单一河流处于恒定均匀流动条件下,假定某种可降解污染物符合一阶降解规律,降解速率K1沿程不变。
排放口下游20km处的该污染物浓度较排放点下降50%,在排放口下游40km范围内无其他污染源,则在下游40km处的污染物浓度较排放点处浓度下降( )A.70%B.75%C.80%D.85%34、湖泊水库水质模型是( )模型。
A.一维稳态B.零维稳态C.零维动态D.一维动态37、河流一维稳态水质模型C=C0e-kx/u可以用于( )的水质预测。
A.密度小于或等于1的可溶性化学品B.吸附态有机物C.重金属D.密度大于1的化学品38、采用河流一维水质模型进行水质预测,至少需要调查( )等水文、水力学特征值。
A.流量、水面宽、粗糙系数B.流量、水深、坡度C.水面宽、水深、坡度D.流量、水面宽、水深40、己知某河段长10km,规定的水环境功能为Ⅲ类(DO≥5mg/L),现状废水排放口下游3km和10km处枯水期的DO浓度值分别为5.0mg/L和5.5mg/L。
采用已验证的水质模型进行分析,发现在该排放口下游4~6km处存在临界氧亏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