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知觉与格式塔心理学之定稿
视觉记忆
• 造型并不仅仅由眼下的观察而获得,很多时候要受惠于过去的经验。 现时观察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和观察者过去的生命有关,和在过去观 察中所积累的知识也相关概念有关,这说明视觉记忆比我们想象的要 更多地靠近观察本身,而不仅仅是记忆那么单一。这也说明,观察不 是孤立和记忆不是孤立一样,都是彼此相连的过程,并体现为一种视 知觉。
• 因此,一件物体的造型,对于视知觉来说,可以通过某种暗示而完成 。比如,当有人问及螺旋梯是什么样子时,可以通过手指在空中划圈 来指示之,而让问者产生印象。实际上螺旋梯并没有完整地描述出来 ,但与之相关的视觉概念却已经建立起来了。当然,这一过程得以建 立,则有赖于过去经验的积累。如果完全没有关于螺旋梯的任何知识 时,无论如何比划,也无法让人明白这种楼梯的外形特征。
似动现象表明格式塔的存在
• 按照惠特海默的看法,上述四种解释不能成立,原因在于:一,以元 素的组合,即两条线的感觉来解释似动这个整体的心理现象;二,以 物理现象来解释心理现象。 • 惠特海默认为,物理现象不同于心理现象,被试所观察到的现象同实 际发生的现象不一致。似动现象是一个整体,也不是孤立的感觉元素 可以解释的。这说明,知觉本身就是一个被知觉到的整体,是一个格 式塔,是大脑整体属性同两条线的感觉刺激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具有 一种朴素的,不能人为进行分析的经验。
多腿的大象。
视知觉概念
• 在有机体进化过程中,所谓视知觉,总是以把握最突出之结构特点而 开始。实验证明,放在两岁大的幼儿面前两只盒子,其中一只是三角 形的,总是放着他们喜欢吃的食品。经过若干次重复实验后,孩子就 对三角形产生深刻印象,而不管这三角形在大小上有什么变化,是否 倒置。有趣的是,当实验心理学家把相同实验放在白鼠身上时,其结 果竟然是相同的。 • 先前的心理学家以为,视知觉从一个局部开始,然后逐渐累积,最后 形成印象。但上述实验却推翻了这一看法,使人们意识到,视知觉总 是对整体立即产生反应,事物的整体性以及在结构上的总体特征是视 知觉的主要任务。三角形这个观念不是抽象思考后的产物,更不是对 个别事物之个别细节的记录,而是一种更直接因而更本质的经验。 • 这说明视知觉是对整体的一种经验,而不是对个别的反应。视知觉辨 明对象之整体性,而对象的个别形象并不包含在这一对视知觉的刺激 当中。整体性成为解释视知觉概念的一个关键。
似动现象
• 1910年,惠特海默从维也纳乘火车出门。在火车上,他观测到远处物 体随距离的不同而呈现静止或运动的景象,这刺激他产生了一个关于 运动视觉实验的想法,用以论证心理现象的整体特性。 • 惠特海默的实验目标是,静止的画面如何产生运动的感觉。因为,显 然,画面是静止的,但我们却知觉到了运动。惠特海默把这种知觉到 的运动称为“似动现象”。 • 在法兰克福大学,惠特海默和考夫卡及苛勒共同建立了一间实验室, 配备了速示器,进行似动现象的实验。
视知觉是一种思维
• 美国心理学家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一书中指出: • “我认为,被称为‘思维’的认识活动并不是那些比知觉更高级的其 他心理能力的一种特权,而是知觉本身的基本构成部分。” • 阿恩海姆接着说: • “把知觉与认识活动区别开来,这正是我要加以排除的东西。因此, 我必须把‘认识的’和‘认识’这些字眼的意义加以扩大,使之包括 知觉。同样,我看不到有什么理由去制止人们把知觉中发生的事情称 之为‘思维’。至少从道理上说,没有哪一种思维活动,我们不能从 知觉活动中找到。因此,所谓视知觉,也就是视觉思维。”
从似动现象到完形
• 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的就是视知觉。 •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音译,也可以意译为“完形”,其英文对应 词是CONFIGURATION。 • 1912年,正在法兰克福大学担任心理学教授的惠特海默(WERTHEIMER, 1880-1943),就“似动现象”的研究成果撰写了一篇文章,叫《运 动知觉的实验研究》并发表。这一年于是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 • 当时集合在惠特海默身边的还有考夫卡(K KAFFKA,1886-1941)和 苛勒(W KOHLER,1887-1967),他们共同努力,创建了格式塔心理 学,对视知觉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线段实验
• 惠特海默使用速示器,通过两条细缝投射到屏幕上两条线,一条垂直, 另一条与垂直线形成20度或30度角。两条线依不同时间投射出来。如 果两条线出现的时间间隔是200毫秒或更长时间,被试看到的是两条 先后出现的直线,没有似动知觉产生。如果两条线出现的时间间隔小 于30毫秒,被看到的是两条同时出现的直线,也没有产生似动知觉。 但如果间隔时间为60毫秒,那么被试看到的是一条直线从一个位置移 动到另一个位置,似动知觉产生了。
鸭兔双重图。 与前面那张具有同样的双重含义。
图底关系
隐藏的图形
不能可能的鸟笼。 想想看,为什么 有这种情形?
球体的位置改变了吗?为什么?
谢泼德桌面:两张桌面一样大小吗?
瑞 典 艺 术 家 奥 斯 卡 路 透 斯 沃 德 创 作 的 不 可 能 的 三 角 形 。
人像还是 花瓶?
隐藏着的拿破伦。 找找看,“拿破伦”在那里。
视知觉是一种认识
• 今天,随着视知觉心理学的发展,视觉研究的深入,绝大多数学者和 科学家已经对视觉现象有了基本认识。他们发现,视知觉也有其逻辑 性,也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各种视觉产品,包括 艺术品,工艺品,设计,影视作品,装饰品等等,不仅是视觉方面的 成果,更重要的是,它们证明了视知觉本身的文化意义。 • 这说明,视知觉是人类把握世界和认识真理的不可缺少的一种方式。 视知觉是一种认识。
• 西莫恩认为:用艺术的方式把握生活的能力,并不是少数几个天才的 艺术专家所特有的,而是属于每一个心智健全的人的,因为大自然给 每一个健全的人都赋予了一双眼睛。
“心灵主义”的误区
• 随后阿恩海姆就陷入到“心灵主义”的泥坑中了。 • 他说:眼睛在观看一幅简单的线条画之类的简单行为中,表现了一种 追求统一和秩序的倾向。这句话是对的。接着,他又说:“视觉形象 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 它把握到的形象是含有丰富的想象性,创造性,敏锐性的美的形象。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那些赋予思想家和艺术家的行为以高贵性的 东西只能是心灵。” • 其实,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已经对“心灵主义”所导致的“白板理论” 的错误有过说明。
完形与运动的视知觉
错觉与图形
• 以下图形提示了错觉的现象,以及观看当中的一些问题。 • 图形大部分来自艺术家的创作,但也一部分出自那些研究视觉现象的 科学家之手。即使是艺术家的创作,也可以视为是对科学家所提出的 概念的一种视觉解释。 • 其中最重要的是揭示了“视知觉”这么一种事实。
我妻子, 我岳母? 这是一张典 型的具有双 重含义的错 觉视图,包 含着对立的 肖像。我们 即使知道了 其中的含义 ,也不同时 解读出来。
知觉到的对象是一个整体
•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知道了视知觉的一般定义与含义,我们知道,视 知觉指的是视觉来把握对象的过程。 • 但是,我们在观看时,究竟是先看到对象的细部,还是先看到对象的 整体特征? • 观看当然是看对象的外形。但是,所谓“形状”本身就是一个带抽象 性的概念。 • 如果观看首先把握的是整体,这只能说明视知觉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 否则,这种现象是不可想象的。 • 这个问题正是被称为格式塔心理学所希望解决的问题。
• 比如,我们观看一张脸,我们认为这张脸是圆形的,但显然,圆形的 观念并不是刺激的一部分,因为每一个人的脸都只是近似圆形而已。 我们能够感知到圆形,说明圆形已经先于观看而存在于我们的视知觉 当中,但我们不能据此而声明,圆形本身是先验的,而不是刺激所产 生的。就视知觉而言,刺激总是知觉的开始,当刺激物能够唤起大脑 的一种普遍感觉到的特殊样式之后,刺激才能产生意义,一种视觉上 的意义,对象才能进入到视知觉当中。 • 我们要认清的是,视知觉并不包括刺激物自身,不论这刺激物是整体 还是个别,视知觉所建立的,是一种表象,外形的表象。刺激物由什 么物质构成,实质状态如何,对视知觉没有意义,只有其整体的外形 才能对视知觉产生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视知觉的工作就是,把感知 对象,也就是刺激物在外形上的普遍性质辨认下来即可。
视知觉是一种选择
• 阿恩海姆说:“大量事实证明,有机体的知觉能力,是随着能够逐渐 把握外部事物的突出结构特征而发展起来的。” • 从这个意义来看,视知觉是一种选择,通过辨别不同物体的外形达到 和外部世界建立安全空间的目的。 • 更重要的是,视知觉这样一种选择能力,在低级动物的生存活动中就 已经存在,它绝不是大脑和意识发展起来之后的产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视觉是一种逻辑
• 格式塔心理学的原则是:视觉不是对元素的机械复制,而是对有意义 的整体结构式样的把握。 • 沙尔夫-西莫恩就艺术的认知方式指出:心灵在为获取一个有秩序的 现实概念的过程中,总是以一种法定的和合乎逻辑的方式,从把握最 简单的知觉式样开始,逐渐过渡到把握最复杂的式样。
艺术属于每一个人
整体大于局部
• 这样,惠特海默就得出了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整体不是元 素之和,不能通过各个部分的相加来获得。整体先于局部,并决定着 部分的性质。 •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知觉感受的方式并不是局部加局部,而是对其整 体的把握。这说明知觉本身存着一种判断框架,用以观察与认识。
整体不是个别之和
• 美国艺术研究学者和心理学家阿恩海姆在谈到视知觉的这个格式塔特 征时指出: • “冯 艾伦费尔斯在他那篇首次提到格式塔这个名字的论文中指出, 如果让12名听众同时倾听一首由12个乐音组成的曲子,每一个人规 定只听取其中的一个乐音,这12个人的经验相加的和决不会等同于同 一个人听了整首曲子之后的经验。后期格式塔学派所作的一系列试验 都是旨在证明,在一个整体式样中,各个不同要素的表象看上去究竟 是什么样子,主要是取决于这一要素在整体中所处的位置和所起的作 用。”
对似动知觉的四种解释
• 第一种解释:似动现象是眼球运动的结果。 • 第二种解释:似动现象是由推理产生的。 • 第三种解释:因为被试者没有注意到两段线之间的空隙,所以产生运 动的错觉。 • 第四种解释:视觉后象说。运动知觉是由残留在视网膜上的痕迹造成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