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
(根据十六周课堂录音整理)
1.注意(P6)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二者缺一不可
2.生态知觉理论(P43)
生态知觉理论由吉布森(J.Gibson)提出,其强调两个要点:(1)环境的提供、(2)知觉反应的先天本能。
吉布森认为,生态知觉是心理主体有机的整体过程。
通过这一过程,环境呈现其功能特征。
所以在相关工作上,需要考虑使用者的情感反应,注意环境潜在的生态意义。
3.知觉定势(P9)
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知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
4.表象
表象概念的含义:(1)再现性(2)对象性
意识活动中的意向性,表象是其前提及根本保障,在表象当中可以回应、讨论、判断一些事情,纠正错误。
5.环境认知(P68)
主要内容:环境中定向、找路、寻址、判断距离和时间长短。
6.应激、应激源(P129)
(1)灾变事件:是势不可挡的应激源
(2)个人应激源:指引起应激的生活事件和一些烦心的日常琐事
(3)背景应激源(Lazarus&Cohen,1977):指的是持续重复的日常干扰
7.评价噪声的三个因素(P150)
(1)响度(2)预见性(3)控制感
8.关于城市环境影响的理论(P321)
(1)超载假设
(2)城市环境应激
(3)行为约束和人员过剩
(4)城市多场所分析概述(综合分析)
9.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P282)
(1)动作性行为习性
(2)体验性行为习性
(3)认知性行为习性
10.场所的概念基础
(1)地方性(2)人员活动(3)空间特质
11.个人空间的作用(P175)
个人空间是一个针对来自情绪和身体两方面潜在危险的缓冲圈,起着自我保护作用:避免接受过多的刺激,防止应激造成的过度唤醒,弥补私密性的不足,防止身体受到他人的攻击。
12.霍尔·个人距离(P178)
(1)密切距离:0-0.45m
(2)个人距离:0.45-1.20m
(3)社会距离:1.20-3.60m
(4)公共距离:3.6-7.6m
13.图式
图式是动态的认知架构,换句话说,是心理建构的过程。
是在知识、经验、动作、习惯等心理机制上长期形成的。
皮亚杰通过图式的核心概念,并在同化、顺化、平衡三个观念的支持下,提出了在发生认知理论上的基本框架。
同化:认知结构的充实、完善
顺化:内部图式的变化产生的适应
平衡:同化与顺化的协调统一
14.概率知觉(P39)
(1)概率知觉由布伦斯维克(Egon Brunswik)提出,重视后天知识、经验和学习的作用。
(2)布伦斯维克的透镜模型:
布伦斯维克把个人的环境知觉比作透镜将光线聚焦的过程,个体的心理将来自环境的各种刺激接收、过滤、重组、聚焦,使之成为整体。
他还认为,来自环境的刺激具有不同的有效性。
有的刺激比另外一些提供更准确、更可靠、更有用的环境线索。
所以,为了提高对真实环境的判断概率,需要对相对可靠性进行区分、排列、作出判断,并且积累相关的环境经验。
15.唤醒水平·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P126)
在从事某项任务的时候,需要一定的唤醒水平。
唤醒水平过低过高都不能获得理想的工作效率,且容易发生错误。
所以,在唤醒水平处于适当水平,也就是环境刺激适度时,才能达到最好的绩效,这种适应水平我们也称之为最有唤醒水平。
16.私密性(P183)
(1)私密性是体现出个人空间的保持要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可以概括为行为倾向
和心理状态两方面,即退缩和信息控制。
退缩:个人独处、与其他人亲密相处、或隔绝来自环境的视觉和听觉干扰
信息控制:匿名,即不愿意别人对自己有任何了解;保留,即个人对某些事实加以隐藏,如人们常说的隐私权,当然不包括对罪犯的隐瞒;不愿多交往,尤其不欢迎不速之客。
(2)根据阿尔托曼的定义:私密性是对接近自己或自己所在群体的选择性控制,反映出
独处、交往两方面的要求,是一种平衡。
(3)在缺乏私密性的环境中,容易产生各种消极情绪,甚至产生冲突。
17.烦恼距离(P379)
(1)在建筑中,多次走同一距离、路程,或一次走太长路程消耗的时间、精力所产生烦
恼,称之为烦恼距离。
(2)一般建筑设计原理认为,建筑中功能关系越密切的部分,应该优化其位置关系,减
短使用距离,使平面布局紧凑。
(3)同时,应该和一些不是必要的、休闲的空间区分开来,例如办公建筑中的休息区或
者景观。
18.环境心理学(P1)
环境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下半叶,由普洛尚斯基(H.Proshansky)、伊特尔森(W.H.Ittelson)等美国学者提出,环境心理学重点讨论人工环境,尤其建筑(城市环境)与行为的关系,并且把这一关系作为整体进行研究。
强调环境行为关系是一种交换作用的关系。
环境心理学研究的课题大多以实际问题为去向,理论基础和内容都直接来源于实际研究,同时具有浓厚的多(跨)学科性质。
19.病态建筑(P167)
病态建筑:指的是在其中的人因为呼吸问题、空气问题生病。
一般是大型建筑,由于室内空气污染使相关人员身体不适,产生疾病的建筑。
原因:主要是在大面积玻璃幕墙和中央空调的使用中,人工通风系统出现系统性的污染问题。
由于此,产生细菌和微生物滋生,导致污染。
病态建筑是室内空气污染源中的话题。
20.环境意识的发端问题
(1)通过运动的身体或者说身体的运动,在最初的环境体验中,促成感知过程的开展,
获得时空、经验最初的资料。
(2)图式的产生和发展。
(3)在图式的发展过程中,进行几个重要的区分:区分自身和他者;区分不同的东西。
(4)世界关系的确定。
由于以上几个方面,环境意识的基础才开始慢慢产生。
环境对于心理主体就意味着在世界之中。
21.格式塔
(1)什么是格式塔?(基本意义)
a)对象的外在形态与造型
b)内在的组织与机制
c)知觉的整体性(心理上的完型)
(2)基本规律(组织原则)
a)图地关系(图形与背景)
I图形与背景的关系II图地关系在环境设计中的意义III易成图形的主要条件
b)群化原则
I邻近原则II相似原则III连续原则IV封闭原则
c)简化原则
I良好完形原则II简洁原则
(3)图地关系:就是聚焦、区分、显现。
通过知觉要求,来把握对象。
22.认知地图的概念、性质、特点(P70)
概念:认知地图是林奇在研究城市意象当中使用的核心概念,是在环境认知问题上,以地图形成的一种心理对应。
性质:(1)模拟观点:强调环境信息的客观反映要求
(2)命题观点:注重体验、联想、加工,心理上环境意义的建立
二者不同,但并不矛盾,相互之间需要综合、统一,使得认知地图的概念充分有
效。
特点:(1) 多维信息的综合再现
(2) 模糊性和片段性
(3) 个人差异:
当地居民与外来者;生活方式与活动范围;性别差异;年龄差异;人格化地图23.易识别环境的特征(P79)
景山前街、文津街平面示意图(P83):要求可以画出其中路的走向、山、水、城门及人的视线。
(1)组织与结构——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
(2)同一性(自明性)——建筑群或区域内的某些共性
(3)意义——组成要素对于观察者的含义
24.领域性(P190)
领域性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防卫的行为模式。
该场所或区域就是拥有或占用它的个人或群体的领域。
领域的类型:(1)主要领域(2)次要领域(3)公共领域
领域的功能:(1)认知和社会功能(2)领域性与控制感(3)领域性与安全防卫
25.拥挤(P157)
拥挤是一种心理上的消极反应,由高密度产生。
但高密度不一定产生拥挤。
产生的理论解释:(1)信息超载(2)行为约束(3)生态心理学
影响拥挤的因素:(1)个人差异(2)情境条件(3)社会条件(4)建筑因素
减少拥挤的措施:(1)空间分隔(2)缓解交通拥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