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欣赏的过程与特点分析

音乐欣赏的过程与特点分析

音乐欣赏的过程与特点分析音乐欣赏的过程与特点分析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欣赏者的动情程度是因人而异的,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色彩。

原因有二:其一是由于不同的欣赏者艺术修养水平的差异以及联想、想象能力的高低而造成的。

每个人的艺术修养都源于其对各种艺术的广泛涉猎,并具有浓厚的兴趣,不但能把握各种艺术的个性特征,而且深谙各种艺术之间密切联系的规律,达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程度。

这样,艺术修养水平较高的欣赏者就能以更为宽泛的审美体验去接受音乐作品,充分发挥平素欣赏诸类艺术所积累的心得体会,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如喜爱古诗和民族舞蹈的人在聆听《春江花月夜》古曲时,就能从悠扬缠绵的旋律体会到轻歌漫舞的律动与诗一般的仙境。

一个想象能力很强的人在欣赏音乐时,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捕捉音乐中每个音符所描绘的对象,将抽象的乐音嬗变成虚实相生、动静相宜的音画形象。

当然,这样的联想和想象要以一定的艺术修养为基础,不是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和庸俗的牵强附会。

由于每个人的成长过程、文化积累和思维能力的不同,必然会造成艺术修养与想象能力的差异。

因此,在欣赏音乐时所获得的审美享受,必然要有不同欣赏层次的差异。

其二是不同欣赏者对于某个音乐作品在情感体验上的差异。

情感,简言之就是人们对与其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的态度与体验。

《礼记礼运》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但弗学而能不甘于无故而生,情感虽然与有机体的生理唤醒状态有密切的关系,但产生的源泉是客观现实。

人们对作用于他们的事物的判断和评估,才是情感产生的直接原因。

体验是这种判断和评估的过程,情感是体验的结果。

由于每个欣赏者的生活经历、生理条件、社会环境、所受的教育以及主观努力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各自不同的个性。

个性倾向性是个性差异的实质,它反映了人们在整个精神面貌上的不同,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力量,它制约和调节人的所有心理活动,使人对于外来刺激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

音乐欣赏也是如此,即是某种乐器的音色也会使人产生不同的联想,例如长号的声音会让欧洲听众联想起虔诚、严肃的感情,这是由于在他们的经验中知道这种乐器曾为基督教圣咏合唱伴奏,因而产生崇高的意境。

经历过浩劫的人,在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马上会被带回到动乱而痛苦的时代。

由此可见,欣赏者的人生经历也是对音乐作品情感体验的媒介与前提。

四、音乐欣赏的形象化思维事物的本质属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最根本的性质,是规定该事物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关键特征。

形象是艺术的本质属性,这是普遍认同的观点。

但也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音乐是一种例外,神秘而抽象的声音只表现某种情感倾向,并未刻画某种形象。

这就涉及音乐的主观化与客观化两种表现手法的问题。

音乐的本质是由主观流露出来的,就是客观的主观化,将客观外界的事物化为已有,成为作曲家想象中的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

在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第二乐章,我们所感受到的与其说是作曲家观赏的小河流过绿色牧场,林中小鸟欢悦歌唱,不如说是贝多芬对这自然景色的强烈感受。

优美的田园景色先为贝多芬所深深吸引,然后他将自己感受用乐谱写下来,让我们与他共享。

这既是客观的主观化,也是主观的客观化,如不存在客观世界的自然景象,没有田园声色的形象,作曲家就失去了音乐艺术表现的基础。

作曲家的灵感动机是出自形象,贝多芬说过:每当作曲时,我心中总有一幅画。

然而,主观与客观从来就是既相互区别而又密切联系的矛盾,客观容纳主观,主观又表现客观,两者往往是互相转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音乐的创作与欣赏也是如此,写景抒情与寓情于景,都是殊途同归为表达作者内在之情。

古典乐派顶峰作家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大多是与现实密切联系的,反映了资产阶级大革命初期的时代精神。

然而,他又是一位充分张扬个性的浪漫乐派的先驱,他的一系列作品都体现着主客观相互融合、互相转化的印迹。

在他的作品中音乐基本要素明显地压倒乐理组织要素,以发挥主观精神为创作的第一需要。

他的作品大多没有标题,仅《第六交响曲》加了田园的标题,但当他完成了这部标题交响曲后,亲自在节目单上写明:感情的表现多于音画,强调该曲不仅要描摹自然景色,更重要的是表现人与大自然交往中的心灵感受。

由此可见,感性的现实是作曲家创作的基础,最终达到表现理想的抒情目的。

音乐欣赏也应该以感性的形象思维为基础,借助于作品的音画形象来理解动机的由来与创作的初衷,这是进而鉴赏音乐作品全部内涵的前提。

结构庞大的交响音乐也是如此,它开门见山就交待了作品的主题,而这个主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感性特征,只要欣赏者理解把握了作品的主题,并在乐曲的发展中洞察主题的不断变化,就会理解作品交响性、抒情性或戏剧性的全部特征。

心理学将思维主要划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三大类型。

所谓形象思维,就是以直观形象或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这种思维是运用事物的直观形象或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

这种思维借助的材料不只局限于完整的形象,某种色调、偶然的自然变化,甚至一种气氛、一种情趣,都是形象思维的作曲家的创作冲动往往来源于此,在这种感性材料上构建音乐的宏伟大厦。

人是有机的整体,其思维活动也是密切联系而交织进行的。

尤其是欣赏比较具有抽象性的音乐,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更是融合难分的,有时抽象思维更是提升音乐境界、感受作品思想感情的钥匙。

在音乐欣赏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关系,也是一切艺术活动的法则。

形象思维容易帮助我们理解音乐作品表现的具体内容,使我们感到音乐的亲切易懂,更能强化我们对某些音乐作品记忆。

有些影视的插曲和背景音乐大多安排在激动人心的场面,这不仅使我们记下了这动人的故事情节,也使我们对那些插曲音乐久久难以忘怀。

现在电视传媒流行录制音乐MTV,恐怕也是试图通过直观形象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

英国音乐理论家柏西布克曾通过一则寓言来阐释音乐对于人生的意义:有一座宏伟的大教堂正在建造中,一位拜访者来到工地上,那儿石匠们正在雕刻天使和各种奇形怪状的雕像,他走上前向一个人问道:你为什么雕刻这些东西呢?那人回答:一天给一磅钱。

他向第二名石匠再问:为什么要刻这些像?回答是:因为我喜欢雕刻。

他对第三个人问了同样的问题,而这一次的回答是:因为我爱大教堂!讲完寓言,柏西布克说道:音乐不会使你富有,但是它能使你幸福,会使你的灵魂得到拯救。

欣赏高尚的音乐能净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使我们受益终生。

笔者认为,逻辑是思维的规律,能以此剖析事物的内在联系,音乐欣赏在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是提高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和法则。

参考文献:高楠.艺术心理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柏西布克.音乐家心理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杜义芳.艺术心理学教程.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H里曼.音乐美学要义.缪天瑞,冯长春,译。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X.内容简介:歌唱就是要把优美的歌声和歌唱情感奉献给听众,给人以美的享受,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歌曲演绎心理问题与训练方法,欢迎阅读参考。

引言歌曲演绎是一门有着完整的学科体系和发声技巧,同时声乐表演又是歌唱者通过声音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歌唱就是要把优美的歌声和歌唱情感奉献给听众,给人以美的享受,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歌曲演绎心理问题与训练方法,欢迎阅读参考。

引言歌曲演绎是一门有着完整的学科体系和发声技巧,同时声乐表演又是歌唱者通过声音表达和释放的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

歌唱时会受到很多心理因素的影响,良好的歌唱心理能够使我们发挥正常的歌唱水平,甚至超常发挥。

相反,消极的歌唱心理会严重影响歌唱的表达。

因此,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节和控制,消除心理障碍,是在歌曲演绎的过程中完整表达歌曲的内涵与主题的重要环节。

1歌唱的心理在声乐演唱或教学中,许多人比较重视歌唱发声技巧和对音乐的处理,而容易忽略另一个重要问题--心理因素对演唱者的作用和影响。

着名男高音歌唱家尼亚米利基诺在《学唱入门》中说:从一个母音过渡到下一个母音,重要的是从思想上去做,我并不太考虑生理因素,而主要考虑心理的支配和母音到母音的逐变和并入,当思想的根据是正确的时候,生理部分就会以同样的准确性相应的正确反应区调节它们.很多着名歌唱家都非常重视歌唱的心理问题,帕瓦罗蒂也曾强调歌唱发声时,我刚好准备好发声,我还没唱出的声音已经进入我耳朵,好坏我都已知道.可见歌唱的心理对歌曲的演绎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十分巨大。

2歌唱心理对歌曲演绎的重要性声乐艺术是以音乐和语言艺术共同来表达思想情感的。

为了更好地诠释内在情感就需要演唱者不能单纯地依靠歌唱技巧,更需要在歌唱时投入自己的情感。

因此,良好的心理也恰如其分的表达着声乐艺术所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歌唱的心理从歌唱的各个因素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演唱者。

并集中贯穿于歌唱的全过程。

任何一首声乐作品艺术表现力的完美发挥都需要有良好的心理因素作为基础。

3歌曲演绎中容易出现的心理3.1紧张情绪歌唱就是要把优美的歌声和歌唱情感奉献给听众,给人以美的享受。

良好的精神面貌不仅会给听者带来一个美好的印象,还能带动自己的情绪,让自己不再紧张,全身心的投入演唱。

反之。

演唱者在歌唱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对于歌曲的写作背景、风格把握不住,歌词记不住,旋律不熟等等,会产生很多顾虑,就会越来越紧张,因而会唱的一无是处。

我认为,良好的歌唱状态应该是积极乐观的,只有保持这样的心理状态,才会完整地把歌曲演绎下来,所以,调节自己演唱的心理状态是十分的重要。

3.2缺乏自信心演唱者在歌唱的时候没有或者不够自信,对于观众而言,就是一个不合格的表演者;对于自己来说,肯定不会很好地表现自己。

例如,有的人站在舞台,身体发抖,随之带来的肯定是声音也发抖,音色不统一。

我认为,我们在平时歌唱时候尽可能地放松自己,让自己心理保持平衡,只有足够自信,才能有机会完美的演唱歌曲。

4心理因素对声乐学习的影响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歌唱技巧是和自己天生的生理因素有关的,然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又受着心理的支配。

因此,研究心理因素对于声乐学习的影响非常必要的。

声乐学习并不只是单纯得声乐技巧的训练,同时也是学会心理调节的训练。

如果一个演唱者声音条件非常好,演唱技巧也非常到位,但临场演出没有很好调整心理状态,这一切都是白搭。

所以,歌唱的学习不仅重视歌唱技巧的训练,更加重视心理的调整的训练。

5歌曲演绎心理调节的训练5.1全身心投入,表情自然声乐演绎取得不错的效果,首先要做到临场演绎全身心的投入。

同时,在全身心与舞台表演的基础上,演唱者还应该自然流畅的表达,给听众带来心灵上的共鸣。

理解歌曲的写作背景以及意义,演唱时让自己融入进去,带领一起感受,让听众享受这听的过程,这是声乐演绎应该具备的基本心理要求和素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