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企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学习目标】阐述社会责任的古典观和社会经济观。
列举赞成和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论点。
区分社会责任和社会响应。
定义利害攸关者并描述他们在社会责任中所扮演的角色。
区分三种道德观。
识别影响道德行为的因素。
描述道德发展的阶段。
讨论组织能够改善雇员道德行为的各种途径。
【结构框架】【导入案例】2008年6月28日,兰州市的解放军第一医院收治了首宗患“肾结石”病症的婴幼儿。
家长反映,孩子从出生起,就一直食用河北石家庄三鹿集团所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
7月中旬,甘肃省卫生厅接到医院婴儿泌尿结石病例报告后,随即展开调查,并报告卫生部。
随后短短两个多月,该医院收治的患婴人数,迅速扩大到14名。
省委、省政府领导和各相关部门对“肾结石事件”也高度重视。
省长徐守盛等于9月10日批示,要求卫生部门及各监管部门做好患儿救治的工作,迅速调查。
9月11日,除甘肃省外,中国其他省区都有类似案例发生。
当晚卫生部指出,近期甘肃等地报告多例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调查发现患儿多有食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历史。
经相关部门调查,高度怀疑石家庄三鹿集团的产品受到三聚氰胺污染。
三聚氰胺是种化工原料,可导致人体泌尿系统产生结石。
同日晚上,三鹿集团发布产品召回声明称,为对消费者负责,该公司决定立即从市场召回约700吨奶粉产品。
9月13日,卫生部证实,三鹿牌奶粉中含有的三聚氰胺,是不法分子为增加原料奶或奶粉的蛋白含量,而人为加入的。
三鹿毒奶案由2008年12月27日开始在河北开庭研审,2009年1月22日宣判。
总共有6个婴孩因喝了毒奶死亡,逾30万儿童患病。
三鹿停产后已宣告破产。
(摘自《南洋商报》,笔者有改动)4.1 管理道德一个推销员贿赂一位采购代理人以诱使其作出购买决策是道德的吗?如果这笔贿赂款是出推销员自己的销售佣金又怎么样呢?这二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吗?如果某个人为了在萧条时期找到一份工作,有意低报他的真实学历,因为这份工作不需要高学历的人来作,这是道德的吗?有人将公司的汽油作为私用是道德的吗?用公司的电话打个人长途又怎么样呢?请公司的秘书打个人信件是道德的吗?在这一节中,我们将考察管理决策的道德方面。
管理者制定的许多决策要求他们考虑谁会在结果和手段方面受到影响。
我们将给出三种不同的道德观,并考察那些影响管理者道德的因素。
最后,我们将以建议的方式,提出组织在改善雇员的道德行为方面能做什么。
4.1.1管理道德的基本概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管理道德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重视。
“据调查,美国职业道德主管人协会1991年成立时只有12个成员,2000年已经达到了570个会员。
到20世纪90时代中期,《财富》杂志排名前500家企业中,90%以上的企业有成文的伦理守则来规范员工的行为,欧洲有一半以上的大型企业有负责相关企业道德工作的机构,美国有3/5的大企业设有专门的企业伦理机构,30%到40%的美国企业会对员工进行某种形式的伦理道德培训。
”明白什么是管理道德,我们首先要对道德一词有所了解。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
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
管理学领域中道德的含义,虽然不同的学者表述不一,但其所欲表达的本意并无区别。
我们认为所谓道德(Ethics)是指规定行为是非的惯例或原则。
也就是指某决定和行为正确与否的价值判断,以及某决定和行为是否被大众所接受的标准。
因此,所谓管理道德也就是指是判断管理行为是非的一种价值标准,是关于管理决策或管理行为的准确或错误的价值体系或信仰体系。
4.1.2 管理道德的内涵由于在管理过程中所蕴藏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及行为模式多种多样,这样就使管理道德也具有了诸多的内涵。
在此我们把管理道德的内容范围限制在管理者的道德行为和价值的选择范围内,通常把管理道德确定为管理者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来了解管理道德的内涵。
我们认为管理道德的内涵应包括以下两个层次:(一)管理者个人的职业道德管理者个人的职业道德所关注的是管理者个人利益及其与企业利益之间的关系。
在产权高度集中的古典企业制度中,企业经营者同时又是企业财产的所有者,因此,任何一位管理者都不会破坏自己的财产,同时,为了追求丰富的利润回报,管理者会精心治理自己的企业。
而在股份制企业中,企业所有权、财产权和经营权是相互分离的,股东是企业利润的索取者,但却不参加企业的直接管理,公司的管理者直接管理公司却不是企业利润的索取者,只是领取薪水的高级员工。
这样就会出现管理人扩大其权利基础,为提高自己在同行中的地位而追求企业规模的扩大;为达到个人享受的目的而增加不必要的非生产性支出等。
(二)管理者的组织身份所要求的管理道德管理者的组织身份所要求的管理道德,所关注的是企业利益及其与利益相关者乃至整个社会的关系。
对此,目前已经形成三种道德观。
第一种是道德的功利模式。
功利主义的观点着重行为的结果,而非行为背后的动机。
这是一种完全按照成果或结果来衡量活动或决策好坏的道德观点。
其强调为最大多数人争取最大的利益,也许这会以牺牲少数人的利益为代价,但只要最终的利益超过负面的损失,管理者便会认为该决策是符合道德的决策。
一个管理者也许认为解雇20%的工人是正当的,因为这将增加企业的利润,提高留下的80%的雇员的工作保障,并使股东获得较好的收益。
功利主义与现今企业鼓励效率、生产力,以及利润极大化的目标极为符合。
第二种是道德权利的模式。
道德权利的观点不管行为的结果,只着重该行为本身是否符合道德的标准。
该模式尊重和保护包括隐私权、生命权、自由权、健康权及财产权等人的各种权利。
例如当公司引进一种新的生产工艺时,管理者必须考虑到这种工艺可能对雇员的健康与安全造成的伤害等。
第三种是道德的正义模式。
正义的观点是从行为背后的成本与效益是否分配均匀,来判定行为是否符合道德。
其可分分配正义(Distributive Justice)、程序正义(Procedural Justice)、补偿正义(Compensatory Justice)。
举例说明,假如新药的进口与核准要经过政府相关部门一定的审核程序,某一药品进口商要想引入一种新药,尽快获得政府的批准尤为关键。
政府越早批准,该药品进口商就能越早将该新药投入市场,以获得最大的利益。
为此,该药品进口商为政府相关部门的承办人员准备了一份大礼,并送给了相关承办人员。
这种做法是否符合企业道德呢?依功利模式来分析,该新药越早投入市场,企业就会越早获得利润,患者就会越早受益,因此,只要审核不偏颇,使用贿赂的手段加速新药的审判进程是符合企业道德的。
然而依据道德权利模式的观点,贿赂此行为本身就是不道德的,所以依据该观点,此行为是不道德的。
最后依正义的观点来看,该新药进口厂商显然违反了程序正义,整个游戏规则因为该新药进口厂商的贿赂而变得不公平,因此依据正义模式的观点,该行为是不道德的。
由于道德本身的判定牵涉到许多因素,这就使为组织设立一个清楚明确的道德标准变得甚是艰难。
为此,现今大部分组织都采取拟定道德规范书(Code of Ethics)的方式设立本组织的道德标准。
如台湾大学师道维护委员会于1997年12月25日提出的《台湾大学教师伦理守则》,见下表。
台湾大学教师伦理守则资料来源:.tw/ethics/rule/8-2.htm.4.2 管理道德的影响因素一个管理者的行为合乎道德与否,是管理者道德发展阶段与个人特征、组织结构设计、组织文化和道德问题强度的调节之间复杂地相互作用的结果。
缺乏强烈的道德感的人,如果他们受规则、政策、工作规定或加于行为之上的强文化准则的约束,他们做错事的可能性很小。
相反,非常有道德的人,可以被一个组织的结构和允许或鼓励非道德行为的文化所腐蚀。
最终影响管理者行为是否符合道德的因素包括个人特征、自我强度、控制中心、结构变量、组织文化、问题强度。
(105)第一,道德发展阶段前面已经介绍,道德的发展阶段可分为三个不同水平,每个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在每个阶段上个人的道德判断各不相同,它们越来越不受外界的影响。
第二,个人特征一般来说进入组织的每一个人本身都会存在自己的一套相对稳定的关于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的基本信条或者称之为价值准则(Values)。
这些准则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受父母、老师、朋友或他人的影响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因此,每个组织中的管理者,经常有着明显不同的个人准则。
这些不同的个人准则便构成了道德行为的个人特征。
由于管理者在组织中的特殊地位,这些个人特性很可能转化为企业的道德观念与道德准则。
第三,自我强度这是衡量个人自信心强度的一种个性度量。
自我强度得分高的人比得分低的人更可能克制冲动,并遵循自己的判断。
也就是说,自我强度高的人克制冲动的能力更强,而且能根据自己的正确判断能力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使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表现出更大的一致性。
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的自我强度对其能否将自己的认识真正的转化为行为,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
第四,控制中心控制中心(Locus of control)是衡量人们相信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程度的个性特征。
具有内在控制中心的人,认为他们对自己的命运有着绝对的控制力,而具有外在控制中心的人则认为他们一生中会发生什么事全凭运气和社会,也就是听天由命。
从道德的观点来看,具有内在控制中心的人,由于其可依据自己的内在是非标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因而其更可能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而具有外在控制中心的人,由于其更可能依赖外部力量,因此不大可能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个人责任。
可以得出,具有内在控制中心的管理者将比那些具有外在控制中心的管理者,在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之间表现出更大的一致性。
第五,结构变量结构变量对管理者道德行为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
明确合理的组织结构设计能够为管理者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而模糊不清的结构设计只是给管理者制造困惑。
因此结构设计的模糊性越小就越有助于促进管理者的道德行为。
像职务说明和明文规定的道德准则等正式的规则和制度可以减少结构设计的模糊性。
此外,在组织中,人们习惯于关注管理当局的行为,并以此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因此,上级的行为对个人道德或不道德行为具有最强有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