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南京的早期历史
南京有约50万年的人类活动史,2400多年的建城史,1700多年的建都史。
(一)石器时代的南京
(1)汤山和“南京猿人”
汤山是南京东郊江宁区的一座丘陵,距离南京城约30公里,因有“四时如汤”的温泉而得名。
1993年3月,在南京市东郊汤山镇的雷公山石灰岩溶洞——葫芦洞里发现了两具古人类头骨化石,引起世界瞩目。
“一号头骨”年代测定为距今52万年左右,“二号头骨”年代测定为距今30万年左右。
(2)溧水回峰山神仙洞遗址
1977年底,考古工作者在南京市属溧水县白马乡回峰山神仙洞遗址进行发掘时,发现一块属于成年女性的颞骨化石和18种动物化石。
在洞内出土化石的堆积层中,发现了炭屑和一小块陶片,经14
C测定,得知绝对年代为距今11200±1000年。
(3)星罗棋布的古文化遗址
在距今六七千年前后,南京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原始村落,现在已经查明的就有二、三百处。
为了利于农业和渔猎,这些远古居民点大多建立在河流旁的台地上。
南京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最典型的有:
◎薛城遗址位于高淳县薛城乡的石臼湖南岸,是南京地区目前已知年代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处史前文化遗址,距今约6300年,面积约6万平方米。
◎北阴阳营遗址位于南京城内鼓楼岗西侧的金川河上游东岸,是目前南京城区范围内仅有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1955~58年南京博物院进行了四
次发掘,发现了距今约5000~6000年前的居住遗迹、墓葬和石器、陶器、纺轮、石球、陶弹丸、骨箭头等大量遗物,有的死者口中还放置了雨花石。
◎营盘山遗址位于浦口区三河乡,南距长江约5公里,为一个面积较大的土山岗丘。
1982年底至83年初,南京市博物馆对该遗址上发现的一处新石器时代墓地进行了发掘,随葬品中出土玉器近300件。
遗址中出土了陶塑人面像——“金陵先祖”,现藏南京市博物馆。
(二)南京地区的青铜文化——湖熟文化
(1)湖熟文化的发现与命名
湖熟文化是南京博物院于1951年在江苏省江宁县湖熟镇最初发现的,此后这种类型的文化遗址在江苏、安徽的长江沿岸地区普遍发现。
以秦淮河中游的湖熟镇一带较为集中,称为“湖熟文化”。
湖熟文化的开始年代约当于中原商代前期,下限应该到吴国建成之时,即西周初年。
据粗略统计,约有200处之多,大体上可以分为五个聚居区:(1)最集中的是秦淮河流域;(2)其次是南京西南沿江区,即今宁芜铁路一线;(3)再次是从金川河流域经玄武湖到东北沿江地区;(4)第四是在高淳、溧水两县境内;(5)在长江北岸的浦口、六合两区境内的滁河下游两岸,也有数十处。
(2)湖熟文化——长江下游的青铜文化
湖熟文化是长江下游的一种早期青铜文化,青铜器的出现是青铜时代出现的标志。
湖熟文化反映出南北文化兼容的特征、是研究商周时代南京地方文化面貌的典型材料之一。
1(3)湖熟文化——吴文化的前身
周太王有3个儿子,太伯、仲雍和季历。
季历有子名昌,昌就是周文王。
太伯和仲雍一同远走江南,来到今天的无锡苏州一带,成了吴国的开创者。
到了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昌的儿子周武王起兵灭商,建立周朝。
为了表彰太伯、仲雍,武王正式把江南地区分封给了太伯、仲雍的后裔周章,号称“吴伯”。
吴国,当时称“勾吴”。
固城实际就是吴国的重要城邑。
“固”是勾吴的速读。
(4)南京地区商周时期的墓葬
湖熟文化的遗址,大多位于高出地面的土墩上,俗称“台地遗址”。
南京地区的商周墓葬,不挖墓穴,平地放置尸体和随葬品,然后堆土起坟,称“土墩墓”(中原地区的西周墓是长方形土坑竖穴墓)。
(三)南京地区的早期城邑
从春秋战国开始,直至秦汉之际,南京地区先后出现了一大批早期城邑。
(1)棠邑和濑渚邑(固城)
棠邑故城位于今六合区区政府的西北。
棠邑在秦朝时属于东海郡,汉代时先后属于临淮郡和广陵郡。
由于矿产资源丰富,汉朝政府在此设有“铁官”来管理开采和冶铸。
固城位于今高淳县城东南10公里处的固城湖畔。
固城在秦汉时为溧阳县治所在,现在还保存有外城、内城和护城河等部分遗迹,俗称“楚王城”。
(2)越城
越城遗址位于今中华门外长干桥西南的古长干里。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一举灭吴,于次年命越国大夫范蠡在长干里筑此城,史称“越城”,又叫“越台”;因是范蠡所筑,也称“范蠡城”。
(3)金陵邑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灭越,在石头山(今清凉山)一带筑城,名为“金陵邑”。
当年的长江在石头山西麓流过,秦淮河又从山南流入长江,形势十分险要。
金陵邑是南京地区年代仅次于越城的第二座古城,南京的古名“金陵”一词也始于此时。
(4)秣陵关、小丹阳、湖熟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分天下为36郡(后增至40郡),南京地区属鄣郡(治所在今浙江长兴西南)。
前128年,汉武帝封刘缠为秣陵侯,以秣陵县城为侯国都城;封刘敢为丹阳侯,以丹阳县城为侯国都城;封刘胥行为胡孰侯,以胡孰县城为侯国都城。
(5)石头城
孙权在211年将政治中心从京口(今镇江)迁至秣陵,并改秣陵为建业。
第二年在清凉山上楚国金陵邑的基础上,修筑石头城。
石头城以清凉山西坡天然峭壁为城基,环山建造,其范围大致与清凉山相当。
石头城在东吴、东晋和南朝都被用来作为水军根据地和首都西面的军事重镇。
(6)丹阳郡城
221年,孙权在今武定桥东南建丹阳郡城。
后来,两晋和南朝继续使用这座丹阳郡城。
(四)南京城名演变
经过粗略统计,在清末民初江宁府的范围内,县、州、郡以上的正式名号就有42个,如加上简称、美称、雅号,竟达62个。
(1)62个名号分类
2这些名号,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类型:第一类是以自然地理等特征命名的;第二类是以政治褒贬命名的;第三类是以纪念某名人、朝代或用吉祥文字命名的;第四类是侨置的郡、县;第五类是代称、简称、雅号、美称。
(2)南京常见名号的来历和传说
◎扬州《禹贡》分全国为九州,南京属于扬州地域。
隋代以前(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扬州”基本上与今天的扬州(原来称为广陵或江都)没有关系,今天的扬州是隋开皇九年(589年)后的“扬州”。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最早出自南朝宋人殷芸的《小说》一文。
◎金陵、秣陵这是南京最雅致而古老的正式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其来历,一般认为是因南京钟山(紫金山、金山)在春秋时叫做金陵山。
秦始皇使淮水流贯金陵,泄散王气,并将金陵改为秣陵。
◎建业、建邺、建康212年,孙权于石头山筑石头城,并改秣陵为建业,取“建功立业,统一天下”之意。
建业之古称与石城、石头城之雅号均产生于此。
282年,西晋改建业为建邺;313年,为避晋愍帝司马邺的名讳,又改建邺为建康。
◎临江、江宁、上元、宁280年,分秣陵置临江县;307—313年,置江宁县;675年,改江宁县为上元县。
后来临江、上元、江宁都是南京的别名。
“宁”是江宁的简称,也是今天南京的简称。
◎南京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以北宋故都开封府为北京,以应天府为南京。
3。